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叶珊 《文教资料》2011,(28):85-86
宋代灾害多发,各种各样的灾害带给人民灾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国家经济的破坏。在这灾荒频发的现实状况之下,宋代继承并发展了前人先进的救荒理论与经验教训,形成了体现时代精神的荒政特色。从性质上来说,历来把实施救荒视为体现儒家仁政的统治者,开始向义务救荒方面转化。从救荒体系建设上来说,中央和地方都有相应的法规制度,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主动性。本文结合宋代史研究资料,以及荒政研究的相关资料,从宋代的灾荒状况探讨宋代荒政和荒政思想的具体内容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2.
《钦定康济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皇帝钦定并颁布全国的荒政史籍。清代自然灾害的频繁、荒政制度的完善和荒政史籍的丰富是《钦定康济录》产生的原因。该书的产生经历了清陆曾禹编《救饥谱》未刊,到倪国琏检择进呈给乾隆皇帝,最后被乾隆钦定刊刻,颁布全国三个阶段。颁布后,被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3.
战国时期荒政有了飞跃发展,集中体现在防灾能力的大大提高,表明人类与自然灾害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吕坤是明朝后期一位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十分丰富。其中也不乏丰富的荒政思想和主张。他的荒政思想及主张主要包括:防灾减灾,养民、足民和仓储备荒等。这些思想既是对以前荒政思想的继承,同时也反映了明后期自然灾害严重,充分体现了明后期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明清两朝均有蠲免税粮、截拨漕粮、开仓赈济等一系列荒政措施予以应对,力图在保障封建统治秩序的前提下维系地方民生。作为国家荒政措施的执行者和地方救荒的组织者,徐州地方官员积极参与地方水利兴修和荒政建设,以地方士绅为主体的民间力量也在地方救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两汉荒政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灾害多发期,诸类自然灾害的踵继而至,给有汉两朝政府和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加之灾害“天谴”阴霾的影响作用,灾害引起了两汉统治的重视,国家为之而实施了一系列的荒政措施,章即以两汉荒政具体措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献的理和归纳,从五个方面对两汉的荒政措施加以概括和剖析,即备荒防灾和抗灾措施,赈济,廪贷,减蜀租赋,节约等并对之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曹魏时期,面对自然灾害频繁和灾情空前严重的形势,统治者承袭了两汉儒学"以经治国"的政府管理思想余绪,故其时政府应对自然灾害,主要以儒家荒政学说的理论为指导.采取的灾荒救治政策措施,诸如除害灭灾、因灾蠲免、赈饥济贫、移民就粟等具有明显的儒学化色彩.  相似文献   

8.
清代荒政弊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灾荒,是指自然界给人类社会所造成的祸害,通常指水灾、旱灾、冰雹、蝗虫、地震等自然灾害给人类所造成的物质上和生活上的损害和破坏。灾荒的出现必然要导致社会秩序的紊乱,如流民的出现,农民起义的爆发等。为了挽救社会经济的崩溃,防止农民的起义,稳定其封建统治,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救荒,一再颁布救济灾荒的法令制度,形成所谓荒政。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集几千年封建荒政之大成,把救荒之政推到一个较高的水准,丰富和发展了荒政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封建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9.
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荒政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牧交错的内蒙古西部地区,处于生态环境脆弱带。历史上长期的人为活动又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恶化,仅清代便发生自然灾害二百多次。清王朝的灾荒政策在赈济、蠲免、借贷等政策不变的情况下,针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特殊条件,又建立了养赡制。尽管清王朝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荒政成功且有效,但其实质在于巩固其对边疆的统治,而且在荒政实施过程中,频繁出现的吏治腐败与赈济失效,充分再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本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现有史料的分析与总结发现,乾隆时期,皖北地区曾多次发生水灾、旱灾、地震、雹灾、蝗灾,其中,以水灾最为频繁。自然灾害的频发对皖北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破坏,致使大量人口死亡、劳动力减少,同时也使当地民众的物质财富备受损失,对本区域的政治安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这也促使统治者不断完善各项荒政措施,以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