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何其”     
李冰 《职业圈》2007,(7S):105-105,102
众所周知,文言词汇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一例外积淀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本着学术的严肃性,文章以于丹《庄子心得》标题“庄子何其人”中“何其”的错误为例,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并进行分析,对“何其”的用法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2.
儒、道、佛三家学说在对待现实人生的态度上是截然不同的,但都追求一种超越世俗、超越物累、超越自我的人生境界.孔子的"四毋"说、庄子的"三无"说和佛家的"破二执"说,都是为了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精神境界.三家学说中的自我超越哲学,对净化人们的心灵,消除人的私欲心,是很有警世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针对章启群先生把"《庄子》美学"作为悖论的问题,本文将为庄子美学的合法性进行辩护。首先,本文采用了彭富春"无原则批判"的方法,以此划分庄子美学的四个边界。其次,本文辨析了庄子关于美的言说,以此揭示庄子美学的诗意性。然后,本文立足于庄子自身的道,澄清了庄子美学的合法性问题。最后,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庄子美学的可能道路。由此,本文得出结论:庄子美学非悖论。即使庄子美学存在章启群先生所谓的悖论,作为悖论的"《庄子》美学"也反映了庄子美学的真相。  相似文献   

4.
徐强 《文化学刊》2014,(5):90-98
汉学界对《庄子》"自我"观念有浓厚兴趣并进行了极具特色的研究。这些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对《庄子》"自我"的西式诠释是用西方的"自我"解读《庄子》"自我",但难免将西式"自我"的蕴含强行赋予《庄子》。比较研究则试图解释两种"自我"观在深层次上的差异或相似,以期真正理解两者。对《庄子》"自我"的当代意义研究则着重于揭示《庄子》自我观对于当下的自我理解或人生的启示。这些研究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丰富了我们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对于推动《庄子》哲学走向世界也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绝圣弃智"是庄子的主要思想之一,对于"绝圣弃智"的相关论述主要集中体现在《庄子·外篇·胠箧》一文中。《胠箧》一文通过采用事物类比的方式对统治者治理国家,以及世人对待智慧的态度进行了深刻论辩。庄子认为,治理国家应"绝圣弃智"。本文立足《胠箧》且结合庄子"绝圣弃智"的思想来源,以及其产生时代的社会背景,探讨"绝圣弃智"带来的社会启示。  相似文献   

6.
屈原的行为在先秦时代具有特殊性,其行为方式,并不是先秦时代君子人格的典范形态,所以,后代学者认为,屈原有"小人儒"的倾向,而背离"君子儒"人格.本文通过屈原行为与孔子行为的对比,以及对屈原行为产生原因的考察,讨论了圣人人格与屈原人格的差异,并把庄子和屈原进行对比,发见庄子人格与圣人人格的一致性.文章以此说明先秦君子人格的无限丰富性.  相似文献   

7.
宗白华对传统美学进行现代化理论阐释时,浸透着浓厚的庄子哲学。通过对具体艺术形式的美学分析,中国古代艺术在循着由"空"而"实"、由"静"而"动"、由"有序"而"无序"的美学构建过程中,彰显了庄子"心斋""自然"和"缘督以为经"的哲学精神。宗白华的"散步式"阐释对中国传统美学和庄子哲学的现代化发展都有一定的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出现了先秦时期盛极一时的以老子、庄子、墨子、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争鸣持续了二百多年,启发了中国人的心智,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他们所倡导的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政治主张、行为规范、伦理意识等是非评判标准,堪称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彩的篇章,被后世誉为"春秋大义",千百年来,成为历代志士勇于追求、奋于实践的终级目标,即便对于今天从事市场经营活动的企业家们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庄子》中论及"寓言"概念的《寓言》与《天下》两篇,疑皆非庄子所作。寓言在《庄子》中的作用,亦非如《寓言》篇中所写般是为使读者更加信服。而是因为庄子认为"言不尽意",所以需要借助寓言以构建事象,通过事象表达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庄子·天下》篇述庄子学行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与《庄子》他篇叙述庄子行迹所显示的价值取向并不一致,原因多端。庄子在精神、人格上追求道通为一、至人无己、自然无为、虚己顺人,在践行叙事中却睥睨天下、傲视王侯,具有突出的自我意识和傲然个性。笔者从文献、生存论根源等各个维度对这种不一致性予以新的诠释:一是庄子提出"至人无己"理想本身即表明他具有非常突出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二是这种理想若要影响社会,必须在践行中具有坚强独特个性;三是文献所述庄子思想与行迹均各自有自己的历程,需细致辨析才能适当把握。这提示读者必须整体、辩证、多维、过程、超越地解读《庄子》文本,才能准确地领悟庄子人格理想及其践行。  相似文献   

11.
庄子,又称庄周,生活年代在公元前369~286年,原系楚国贵族,楚庄王后裔,后因战乱迁至宋国。庄子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而庄子的文采更胜于老子,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崇尚精神自由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楚王闻知庄子贤能,意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与魏晋士人郭象的遭遇,既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又可以在人性的根源处找到依据。郭象注的《庄子》,最终成了郭象自己的《庄子》,这与他所采用的"寄言出意"的诠释方法密不可分。郭象运用这一诠释方法建构了"独化"的哲学本体,为当时的社会存在找到了合理的依据,使得"天人"之间,乃至"自然与名教"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得以解决。本文主要从"独化"的哲学本体论、"名教"与"自然"的调和、对现代经典诠释的启示三个方面阐释了郭象哲学中"寄言出意"这一诠释方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道"是什么?辞源上的解释主要是道路、方法与规律;大不列颠简明百科全书上的解释主要是世界的本原和规律.此百科全书还特别注明:庄子认为,"道"是终极本原,是无所不载、无所不覆、自生自化的宇宙本体.  相似文献   

14.
陈九香 《职业圈》2007,(12):128-129
文章从任意角概念和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出发,阐述了"诱导公式"的本质,即周期性和对称性.在弄清其本质基础上,探索运用"诱导公式"解题的一般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诱导公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其特有的规律,以及运用此规律进行解题时的独到之处."诱导公式"之妙用,让人运用起来如曲径通幽,柳暗花明.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我校酒店管理专业提出了一种"工学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合作关系.学生的"工"和"学"交替进行.将课堂搬到酒店,将教室安排在酒店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培养的学生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好,就业质量高.基本实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相似文献   

16.
"二律背反"意指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所形成的两种理论或学说虽然各自成立但却相互矛盾的现象.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空虚起来.针对此现象,文章从"二律背反"的角度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7.
邱霞 《职业圈》2007,(13):148
"订单办学"就是学校和企业签订用工协议,学校根据企业所给出的用工条件进行招生和教学.文章从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职业教育与企业脱节,"订单办学"的特点、案例、成效、措施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订单办学"的必要性,为开创新的办学道路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吴广丽  李启凤 《职业圈》2007,(12):103-105
"博客"作为一种网络时代的新生事物,正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从社会学视角对博客现象的特点及其表现、博客文化的内涵及意义等进行探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委托-代理"理论对招聘过程中的"公平陷阱"现象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企业人才招聘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汉景帝时梁孝王"筑东苑"以后,梁国相继出现了一些写景咏物的新体小赋,昭示了汉赋由骚体赋向散体大赋的演进过程.枚乘<七发>和司马相如<子虚赋>的出现,标志着散体大赋在梁国的正式生成.散体大赋在梁国生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汉景帝时期梁国优越的人文自然环境为散体大赋的生成提供了条件.第二,西汉梁国其地域为春秋时期的宋国,这里是孔子的祖籍,庄子的故里.孔子的儒家文化,庄子的美学思想与散文风格,势必会对梁国辞赋体制的变革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三,梁国文士多有古代纵横家遗风,其洒脱雄辩的气质、夸饰华丽的文风,为散体大赋铺张扬厉的修辞性语言的诞生提供了内在动力,促进了散体大赋体制在梁国的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