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文今译,顾名思义就是今人翻译古人的文章,翻译作品的总体出版要求就是达到信、达、雅,著名学者魏建功先生认为在这里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古人的文法,改成今人的语法;二是把古人的用词改换成今人的用词。一"、信"古文今译的质量好坏,首先要看是否做到了"信"。所谓"信",就是忠实原文。但做到"忠实原文",又谈何容易?今人不识古人,是  相似文献   

2.
旧典与新例     
目前报刊上的杂文有一个苗头:似乎不引故典不成杂文。一写就要先来一段古人的故事,引发一通议论。最后再问一句“难道共产党人、革命者还不如古人吗”之类的话,不说千篇一律,也是似曾相识。自然,不能一概反对引古论今。最不该的是,“把破帽年年抬出”。一说邹忌讽齐王纳谏,就一忽啦都请邹忌为今人师;一讲“郑人买履”,就也一阵风地讽喻不要象“郑  相似文献   

3.
<正>逝者如斯,人类童年在历史时光中渐渐湮没,往昔如烟,再也见不到清晰的面容。而在亘古的悠悠岁月,古人在深山幽谷、悬崖峭壁之上或绘或刻的岩画,向今人传述了远古先民的生存情境、宗教信仰和搏斗场景。岁月消磨,通过岩画上的历史画卷,依然能够让我们认识远古先民那时的生活,那时的风情。每睹之,总有神秘奇异若隐若现,总有大美大爱若存其间。我热爱岩画,访古人心迹于油画布之上,这是我  相似文献   

4.
古人“名”“字”的命名注意到了异读字的干扰。我们对《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四万多人名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名”“字”存在异读者不足三百。但命名最重要的依据是义,字音的异读有时为了字义或其他因素而不得顾及,故古人名、字中也存在部分有异读音的字,这给今人读古书、称呼古人或了解古人命名的含义等带来不少困难,也易造成误读或误解。  相似文献   

5.
护短之嫌     
今人当然比古人高明,但并非人人、处处、时时、事事都超过古人,不然,“以古为鉴”也就成了赘语。战国时的齐王采纳齐相邹忌的建议,为除“王之蔽”,用奖赏的办法鼓励群臣吏民谏其过,结果不但未降低威信,反而耳聪目明,兴利除弊,使“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是《战国策》中的故事。可是鲁迅笔下的阿Q却与齐王相差十万八千里。,他护短得厉害。自己头皮上明明有几处癞疮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曾就“□□”写过“论补”(《鲁迅全集》卷五·884页)。先生说:“‘□□’是国货,《穆天子传》上有过这玩艺儿,先生教我说阙文。这阙文闯过事,曾有人说‘口生垢,口戕口’的三个口字也是阙文,又给谁骂了一顿。不过先前见于古人著作里的,无法可补;现在见于今人的著作上了,欲补不能。到目前,则渐有代以××之势。” 鲁迅先生所说“无法可补”的古人著作之阙文,今人臆补者虽有然而不多。反倒是古人著作原不阙,校书者不明所以不知所从,代之以□□以遮丑。疑文只能存疑,或出校或在疑文之后以()号标出相宜之文。疑文绝对不可代以□□,混同阙疑导致混乱,使读者误以为疑文是阙文。无可置疑之文()号一旦误标,则校者当众出丑;对有可置疑之文,判定是非亦需功力。一字不明,当引为学者之耻;而不可以用□□遮丑和蒙混读者。  相似文献   

7.
盆景,从来就是我国园林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熔中国的诗画艺术与山水田园风光于一炉,造就了可以供人们“托情言志”、陶冶性灵的小中见大的超凡境界,丰富了古人和今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关于它的起源,据一些文物考古和园艺  相似文献   

8.
“六经”,“是泛指古代的经典著作,古代思想家的语句”;“注我”,“就是引用古代典籍中的词句或古代思想家的话语来分析、说明自己的观点。”(林兴仁《句式的选择和运用》)古人、今人说话写文章都十分重视引用。新闻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文体,引用法在此中的应用的频率自然是很高的。不过,“六经”的内容在这里已被扩大,不仅有“吉言”,还有  相似文献   

9.
问:听说你在“97全国新闻学术年会”上对一些人刮长风颇有微辞,谈谈好吗? 答:我在会上说过:“今天有些作者全面超过先贤先哲的,就是会写洋洋数万言的大文章,其他方面却矮得多。”这话说得挖苦了些,但长风太盛却是事实。荆轲,司马迁写了3000多字,今人写了40集,情节倒是“丰满”了。可看完得40小时。古人写列传多为干字文,今人动辄一两万,好像铁了心不让人看!  相似文献   

10.
于安琪 《中国新闻周刊》2014,(5):I0009-I0011
当建筑与某种特定的“规制”相联系的时候,就变为地位与身份的象征。皇室、侯门,这些不仅是简单的称谓,它们已经幻化为一种符号,这种符号是古人、今人理解一个特定群体所必小可少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时下在一些人的文章中,有一种时髦做法,就是硬要古人赛今人,或者为了以古喻今随意指责古人。如前不久有的同志在一家大报上著文批评“蔺相如之不足”,便是一例。该文主要埋怨蔺相如为什么不去主动找老将廉颇促膝谈心,而要躲来躲去的。当然,作者是想借古喻今,批评今天有些干部之间不通过谈心解决矛盾,忘记了使用谈心这个有效办法。提倡干部之间开展谈心活动很有必要,但因此责难古人蔺相如不去主动找廉颇谈心就有些强人所难了。蔺相如本是社会地位低下的舍人出身,因“完璧归赵”而一步登天,职位却在朝廷重臣、战  相似文献   

12.
时下在一些人的文章中,有一种时髦做法,就是硬要古人赛今人,或者为了以古喻今随意指责古人。如前不久有的同志在一家大报上著文批评“蔺相如之不足”,便是一例。该文主要埋怨蔺相如为什么不去主动找老将廉颇促膝谈心,而要躲来躲去的。当然,作者是想借古喻今,批评今天有些干部之间不通过谈心解决矛盾,忘记了使用谈心这个有效办法。提倡干部之间开展谈心活动很有必要,但因此  相似文献   

13.
名人名言     
学习和钻研,要注意两个不良,一个是“营养不良”,没有一定的文史基础,没有科字理论上的准备,没有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搞出来的东西,不是面黄肌瘦,就是畸形发展;二是“消化不良”,对于书本知识,无论古人今人或某个权威的学说,要深入钻研,过细咀嚼,独立思考,切忌囫囵吞枣,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粗枝大叶,浅尝辄止。  相似文献   

14.
2007年1月4日至9日,著名学者刘小枫在首都师范大学做了主题为“从哲学到古典诗学”的系列讲座。刘小枫以尼采和施特劳斯为古今的桥梁,提倡今人通过领会古人写作的方式去领悟古人的思想,从而达至古人的生存境界,即以柏拉图的方式去理解柏拉图,才能回到柏拉图。在他看来,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古典诗学?以及如  相似文献   

15.
田晓光 《陕西档案》2009,(5):F0004-F0004
“月是故乡明”“近乡情更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血沃中原肥劲草,我以我血荐轩辕”“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古人今人这些名言警句,就我理解,皆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自古以来就形成的家国同构,以国为家,  相似文献   

16.
《读诗·陶渊明》是新思想系列丛书中的一本,该书将书法作品图片与诗文解读相结合,虽然以“创新”作为新思想的主旨所在,但实为借用古人的人生态度来反观时代问题,通篇洋溢着作者对“道”“仁”等先秦哲人理念的观照,并不惜笔墨过度诠释靖节先生诗句来抒发文化信仰和文化传承的自我胸臆,让人不得不产生质疑:作为古典诗词的经典代表,曾被钟嵘、萧统、王国维、叶嘉莹等古今大家一致推崇的陶潜作品如何就变成了今人调侃古人、  相似文献   

17.
撰文著书,为今人向往之举,所以有不少人热衷于著述而不辞辛苦地爬格子、敲键盘,学者、作家、诗人以及编辑等职业,一般也较为受人尊重。但同古时候相比,则相差太远了。古人把“立言”,即著述,看得与“立功”“立德”同等重要,著书立说历来被视为极神圣的事业。其重视的程度,如今一般读者是想象不到的。  相似文献   

18.
读书与读网如同单车与汽车,各有体悟,各有所得。 古人品茗读、映雪读、登高读、泛舟读,种种读法羡煞今人。读书本清雅,智慧接古今。古人今人都一样,读书兴起时可以忘百忧,离干愁,妙趣不胜数,今古同理。不同的是,那个缺乏娱乐精神和娱乐环境的时代,古人阅读率肯定好于现在。  相似文献   

19.
一、抒情是文学艺术的共性 一切文学艺术都是用以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的,从而再现生活。无论是中国古人、还是今人,是中国传统文学,还是当代西方文艺,对此都直言不讳,都把艺术看作是作者吟咏情性的产物,是反映社会时代的镜子。古人  相似文献   

20.
每读《水浒》,不免写些札记,既是札记,又不免细大不捐,这篇札记就属烦碎之列。但却是从“文人与酒”相对的“武人与酒”想起的话题。关于文人与酒的话题,或者说是文人与酒的佳话,古人与今人已谈得很多。观照之下,关于武人与酒的话题和文章,却比较稀少。大凡人们说到文人饮酒,有助写作,也就是“美碌才思助”,总会想起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千百年传诵。武人饮酒,有助于施展武艺.文学作品中写到的也不少,最易使人想起的是《水讲传》,武松过景阳冈,分明酒肆的招旗上写着五个字:“三碗不过冈”。他却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