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生活是道德教育的基石和源泉。以生活为原点来展开道德教育,即是把道德教育真正奠基于生活的基石之上,让道德教育紧密围绕生活、在生活中、结合生活、通过生活来展开师生间的主体性对话,充分体现道德教育的生活性本质,最终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传统德育缺失的基础上,对学校德育的走向进行探析,德育本应源于社会生活,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应是建构德育大厦的基石。道德教育只有与生活完全融为一体,才具有无限生命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举措。  相似文献   

3.
反思我国目前高校道德教育的现状,发现它在一定意义上已远离现实生活,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才是建构德育大厦的基石。道德教育只有与生活完全融为一体,才具有无限生命力。因此,德育只有回归现实生活世界才能切实地提高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回归生活德育的实践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艳 《安康学院学报》2005,17(1):108-110
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传统德育已暴露出较大的局限性,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德育本应源于社会生活,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应是建构德育大厦的基石.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有利于提高其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胡金木 《中国德育》2012,(19):19-22
若说道德可教,那么教的方式一定是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只能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而不能是学科化、知识化的。这样,人们往往把生活德育理解为一种模式,仅仅认识到“生活”与“德育”之间的一种工具性关系。其实,“生活”与“德育”具有一种本体性关系,生活是德育的基石,本真的德育就表现为一种生活德育。生活德育并不是要人们把德育直接搬到日...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先生认为,德育本应源于生活,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是构建德育大厦的基石,道德教育只有与生活完全融为一体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现实生活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学生践行道德规范的归宿。要使德育工作真正成为尊重人、关注人生意义的领域,学校德育就须成为一种创造人生意义的精神实践和可  相似文献   

7.
胡塞尔、哈贝马斯等现代西方哲学家将生活世界精辟地阐释为人们获得生活资料、生活经验以及进行交往的场所,也就意味着它同样可视为道德教育的起点和道德教育的归依.当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诟病之一,就在于道德教育与大学生生活世界的背离,从而导致大学生道德教育生活世界主体性的消泯和生活世界积极内容的弃落.因此,源于生活、为了生活,回归现实生活世界,才有助于大学生道德教育摆脱虚无,走向本真.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高校道德教育脱离实际道德生活的状况,分析了"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的内涵、特征,并提出了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对当前道德教育现状的反思和对生活与道德教育之关系重新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看到,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主要原因。道德教育要回归现实生活,在生活世界中进行有德性的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危机的根源就是脱离了现实生活世界。生活道德教育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弥补了原有道德教育的缺陷。本文重点对生活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必要性和实践途径作了详细阐述,旨在给学校道德教育提出一点合理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在对道德教育现状的反思和对生活与道德教育之关系的重新理解的基础之上,可以看到,道德教育陷入困境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严重脱离了生活,这主要表现为道德教育的政治化倾向和知识中心主义的扩张。生活的观点在道德教育中应该具有基础性地位,回归生活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要实现道德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应注重对受教育者生活情感、自主理必到及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道德教育与生活的脱离,使其丧失了原有的生命力。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杜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都启发我们:道德教育要走出困境,必须向生活回归。道德教育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就要转变教育理念,从生活中发掘教育内容,注重对学生的指导,还要在适应的基础上超越。  相似文献   

13.
叶飞 《教育导刊》2008,(9):37-39
生活世界有两种基本形态: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道德教育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土壤,也无法脱离可能生活的目标指引。本文从道德教育的根本属性出发,认为道德教育应基于对现实生活的批判性重构。在可能生活与现实生活之间架设起沟通的桥梁,从而实现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4.
实效性低是当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究其根源是道德教育与生活脱节。生活德育以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在生活中激发道德需要为原则,以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建设民主化、师生情感联系生活化、校园文化特色化推动高校道德教育的科学运作,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5.
生活: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倡导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发挥生活的教育功能已成为理论界的一致识见,在品德课新课程标准中,生活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理念。然而,综观目前的研究,作者认为,对生活这一范畴仍需必要的说明,同时,强调生活教育的重要性,并不仅仅是基于对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或非生活化道德教育之弊端的深入反省,而更是基于道德、道德发展、道德教育与生活间内在的本体意义上的密切联系,基于生活教育较之其他教育方式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基础性。本文试图通过对生活的解析,对生活与道德教育之内在联系的深入阐释和概括,以说明对道德教育而言,生活具有无可替代的和最为基本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知性转向生活:道德教育的价值回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知性道德教育剥离生活,使德育陷入抽象、虚假的困境,失去了生命力。生活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找回了道德教育的价值和效能,成为真正的德育。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的生活本体论强调,生活是道德和道德教育最为贴切的基础,没有生活就没有道德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与生活的过程是一致的,道德教育在本质上就是生活的过程;生活道德教育实现了对种种脱离生活德育范式的转换与超越,从而体现出自己高度自觉和积极有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学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生活世界是学校道德教育鲜活的“教育场”;回归生活世界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学校道德教育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在生活中关注德育主体的现实需要,培养生活中的德育主体。  相似文献   

19.
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具有双向互动性:生活世界构成了道德教育活动的背景;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意味着道德教育对日常生活的批判性重构。道德教育应回归真实的而不是理想的生活世界,开放的而不是自我封闭的生活世界,充斥价值冲突而不是故意掩盖矛盾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20.
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应与生活世界密切相联,以生活世界为基础,在生活世界中进行。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用日常的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代替科学世界的道德教育,而是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动态的生活世界中进行道德教育,并在适应的基础上超越现实生活世界,走向一种未来的可能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