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白延永  祝颂 《文教资料》2009,(31):107-108
教师摸准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告状的心理因素,运用倾诉这个良策,就能正确处理高年级学生的告状,让他们从倾诉中反思自我,宽慰自我,享受和谐愉快的校园生活。  相似文献   

2.
王志刚 《班主任》2012,(9):27-28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学生各式各样的“告状”:“老师,我要擦黑板,A不让。”“老师,B拿我的钢笔不还。”“老师,C和D在吵架。”“老师,E乱扔废纸。”笔者做过一个统计,一天下来,诸如此类的“告状”次数竟然达到二三十次(低年级段学生尤为突出)。面对学生告状,  相似文献   

3.
低年级的学生为啥喜欢告状林贻坤有些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非常喜欢告状。有时下课教师到办公室还未坐下,身后已跟着几个前来告状的学生了。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受侵犯而向成人求援。这种情况多见于刚入学而未受过比较正规的学前教育的学...  相似文献   

4.
由于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成熟,经常出现"告状"行为,教师有必要适时引导学生的告状行为。分析低年级学生的告状动机,为教师提供关于"告状"行为的解决策略,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目前,教师对待小学生“告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视学生“告状”为一些不良心理的外露,如妒忌心理、报复心理、表现心理等;二是,教师减少学生“告状”的目的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而非为了学生的发展。笔者认为,这两个问题的出现是由于教师没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告状”。本文旨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小学生“告状”,发掘“告状”中所蕴含的教育契机。  相似文献   

6.
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告状,并充分利用好学生告状的时机,正确地进行引导,加强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这是做好班主任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一、重视学生的告状,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相似文献   

7.
告状行为不仅是小学生在校日常活动中常见的行为之一,也是儿童社会化的初步产物。教师对告状行为的处理方式对单亲家庭学生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单亲家庭学生在校告状行为呈现出内心自卑敏感、对教师有依恋行为、需要被认可、告状主体差异性较大、寻求帮助、过渡溺爱等特征。教师应关注小学低年级单亲家庭在校告状行为,并切实了解低年级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更加全面深刻地窥视低年级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及影响,小学低年级单亲家庭学生在校告状行为做出正确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我儿子是班里最淘气的孩子,按理说只有别人告他的状,没有他告人家状的可能,其实不然。在低年级的时候,只要发现别人有违纪行为,儿子总是很兴奋地到老师那去“告状”,因为他要让老师知道,还有比他表现更差的学生。此时“告状”对他来说,不仅是一种积极表现的好机会,而且还能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到了中年级,儿子开始意识到“告状”不好,他不再主动地告别人的状,而是看到哪个同学告了自己的状,出于报复心理去反“告状”。到了小学高年级,儿子说班里除了极少数女生爱“告状”以外,已经没人“告状”了。看来,“告状”有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9.
我儿子是班里最淘气的孩子,按理说只有别人告他的状,没有他告人家状的可能,其实不然。在低年级的时候,只要发现别人有违纪行为,儿子总是很兴奋地到老师那去“告状”,因为他要让老师知道,还有比他表现更差的学生,此时“告状”对他来说,不仅是一种积极表现的好机会,而且还能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到了中年级,儿子开始意识到“告状”不好,他不再主动地告别人的状,而是看到哪个同学告了自己的状,出于报复心理去反“告状”。到了小学高年级,儿子说班里除了极少数女生爱“告状”以外,已经没人“告状”了。看来,“告状”有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前,教师对小学生“告状”存在两种片面的认识:一是,学生“告状”是由于一些不良心理所造成的,如妒忌心理、报复心理、表现心理等,二是,教师减少学生“告状”的目的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而非为了学生的发展。笔者认为,这些片面的认识是由于教师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告状”这一发展中必然的经历的阶段。  相似文献   

11.
别来告状     
“老师,小宇又打我了。”“不是的,老师,是小志先用脚踢的我!”学生又来告状了,当班主任以来,最令我头疼的就是学生来告状。双方都有各自的理,很多时候根本分不清谁是谁非,经常把我这个当老师的也搞糊涂了。为了避免“告状”整天围着我转,我在班里郑重地宣布:别来告状!“别来告状”虽然已作为一条班规,但学生却做不到,“告状”的事情还是经常发生。我也在思考:为什么学生遇到一点儿小事都要来找老师呢?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告状”看上去是一种表面现象,其实反映了学生的心理品质问题。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于以“我”为中…  相似文献   

12.
李琳 《班主任》2006,(10):24-25
低年级小学生"告状"现象非常普遍.单纯地要求"不许告状"是不可取的.老师必须了解低年级学生"告状"背后真正的心理需求.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和实际观察分析,我认为小学生"告状"行为投射了以下几种心理:求助心理、妒忌心理、报复心理、表现心理.  相似文献   

13.
怎样对待学生“告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向老师“告状”,老师因而每天都要“受理”许多起各种各样的“案件”。而这些“案件”处理得是否合理,是否得体,事关老师的威信,也事关集体状态是否良好,更事关孩子们的个性发展,故而万万不能掉以轻心。那么,怎样对待学生“告状”呢? 巧用暗示法。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良行为。虽然绝大多数时候,其情节并不严重,但若养成习惯则后果令人担忧,教师当然要加以制止,并发动学生互相监督。 有一次,一位学生“告状”说:“××同学做作业不专心,在…  相似文献   

14.
"告状"行为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一种常见现象,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学生告状的动机主要有:向教师求助,维护利益;向教师求赏,表现自己;向教师揭短,满足自己;向教师试探,明辨是非。对学生"告状"行为的处理可以通过"当事人"、"总务组长"、班长、教师等多级处理的方法,同时开展形式各样的活动。  相似文献   

15.
刘珂 《班主任》2020,(3):12-13
作为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我经常面对学生的告状。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听到学生的告状,我觉得新鲜,好奇倾听,耐心解答。后来,随着职业倦怠的来袭,再听到学生的告状,我心里就莫名烦躁,常常快刀斩乱麻地处理。现在,听到告状,我愿意琢磨琢磨。不到十岁的小孩子,想法单纯却又有着自己的小心思,这就需要老师有颗敏感的心,愿意俯下身段去体会,“跟孩子一般见识”,用爱心、慧心给予回应。  相似文献   

16.
赵红阳 《班主任》2013,(2):49-49
爱告状是小学生的特点,但不知为何.最近班里告状的现象特别严重。每天一下课,学生们就开始追着我告状,不是有人碰了自己,就是谁动了别人的东西。起初我并未在意,可渐渐地,我发现班级纪律开始涣散,同学之间出现了不团结甚至打架的现象。学生们好像十分浮躁、疲惫。  相似文献   

17.
★1月话题:鼓励告状究竟对不对我是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在我们班上,有几个爱向老师“告状”“打小报告”的同学,让我们感到很反感。但是我们的老师对这几个爱“打小报告”的同学,却持赞许和鼓励的态度,把他们看成是掌握班级情况和学生动态的“耳目”。我们对这种状况既感到别扭,又觉得气愤。请问,老师这样鼓励学生告状究竟对不对?——王子鸣截稿日期:2001年11月10日★2月话题:好朋友为什么不能常聚在一起最近,在我校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几个初二年级的同班男同学,由于平时合得来,经常聚在一起玩耍、聊天。有一天,…  相似文献   

18.
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极为常见,通过揭示幼儿告状意识的结构和告状行为体验的情境性内涵,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教育学反思。作为童年基本现象的幼儿告状行为,其背后充满着交织的矛盾:在遭遇困境的呼喊中,幼儿本身是“弱小”却又是“强大”的;在渴望被爱的表现中,师幼关系是“亲密”却又是“疏离”的;在守护内心的秩序中,告状行为既是对班级规则的“保存”却又是某种意义上的“瓦解”。以教育现象学理论来审视幼儿园告状行为的复杂性,有助于教师理解告状行为在幼儿自我建构中的成长性意义,最终提升教师的教育机智。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教师,特别是一年级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爱“告状”,有时批评也不是,表扬也不是,很不好处理.学生“告状”是他依赖心理的表现,“告状”的内容一般是两个方面:一是受了欺负想寻求教师的保护,一是  相似文献   

20.
班主任怎样看待小学生“告状”马志有小学生跑到办公室里向班主任“告状”,是小学中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一年级小朋友中最多,以后,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少。学生告的是哪些事呢?真可谓五花八门,诸如:自己被同学欺侮了、什么东西找不到了、某某在讲下流话……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