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当读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一句时,总觉得有些不对劲。通过分析才知道“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语序有误,应作调动。理由有二:   二、原句也不能跟它的下句协调一致。下句:“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均无贫”既不能与原句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相扣,又不能与原句中的“不患贫而患不安”相扣,只能与改句中的“不患贫而患不均”相扣;“和无寡,安无倾”也是既不能与原句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相扣,又不能与“不患贫而患不安”相扣,也只能与改句中的…  相似文献   

2.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大同世界”是孔子“仁”的思想在政治上的表现。《论语·季氏篇》的第一章《季氏将伐颛臾》,对孔子的这种“大同思想”就作了较集中的阐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就较明确地揭示了这种思想的内涵。《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章并非纯粹的语录体,而是具有较完整的故事和结构的。可分两段。第一段,写冉有、季路谒见孔子,告之以“季氏将伐颛臾”,孔子明确表态反对。  相似文献   

3.
《历史研究》一九八六年第四期,杨炳同志在《要从战略学的高度研究农民战争》一文中提出“黄巢在九世纪提出的平均主义思想是世界思想史上最早的平等思想”,果真如此吗?请看下列史实:孔子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篇》)这里不仅提出了平均主义思想而且指出平均主义对维持社会平安消除危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论语》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一句,“寡”的含义是指人少,而非东西或财物少,《语文读本》将其解释为“东西少”,不妥。该句无须订正为“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无论邢罱疏还是俞樾、杨伯峻等人据引文所作的“订正”,均偏离了传世《论语》中孔子的发话立场和表达意图。  相似文献   

5.
平均主义的观念伴随着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在中国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由于我们过去长期忽视肃清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或者是形式主义的肃而不清,以至几年前孔夫子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信条,直到现在实际仍  相似文献   

6.
《论语·季氏将代颛臾》章,在孔子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时,目前通行的版本是这样表述的: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段文字,给人以凌乱而残缺的感觉。中华版的《古代汉语》为这段文字的前一个分句加了这样的注释: 这两句话应该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这样上下文才讲得通。《春秋繁露·度制篇》和《魏书·张普惠传》引《论语》这句均作“不患贫而患不均。”是不是可以认为只要把“寡”和“贫”这两个字的位置互易一下,上下文就“讲得通”  相似文献   

7.
<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被后人视为孔子的治国理想,承载了孔子的礼乐、仁政思想和精神追求.然教读夫子的这篇教诲次数多了,却生生地憋出些许疑问,今呈奉于此,供方家一哂.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容易让人联想到“平均”发展,或是同步发展。孔子不是也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吗?然而,平均主义与效率低下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如果单纯以平均为目的,常会产生“削峰填谷”的效果:或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从好的学校流向差的学校,或是撒胡椒面一样对所有学校投入相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三册新增课文《季氏将伐颛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课本中对此有说明:“这二句话传抄有误,“寡”和“贫”应调换”。但调换之缘由未说,读者理解有一定困难。我看起码有如下几点原因。  相似文献   

10.
《季氏将伐颛臾》文题中有一个非常醒目的词语“伐”,由于可诠释为“攻打”,所以一般研究文章(包括与新版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理解本文主题时,往往认为该文的主题是孔子用以谴责季氏讨伐颛臾的不义做法,表达了“不患寡而患下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仁义教化来使“远人”归服的政治主张。其实,仔细研读并认真探究,我们便不难看出这种说法是望文生义的,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1.
梁衡 《学习之友》2014,(10):50-50
中国古代有一句政治格言:“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说社会财富不能过度两极分化,否则要出乱子。现代经济学对这个“不均”取了个新名词叫“基尼系数”,还计算出了一个警戒值为0.4,而最大的极限是0.5,超过就可能出乱子。有报告显示,近几年中国已到了0.5。绝对平均不行.两极分化也不行。过去,我们犯过平均主义的错误,所以邓小平主持改革开放,说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但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官员,特别是高官不能先富,更不能最富,因为你“富”的那些钱是人民的;二是,你要富在明处,要受人民监督。共产党建军之初,物资匮乏,有一条治军格言:伙食公开,官兵一致。虽每月只有几角钱的伙食尾子,也要公布。  相似文献   

12.
古今史家对于王莽改制中的“王田”评价不一,其中以否定者为多。我们却不敢苟同,认为王田制是均田的最初尝试。试作以下分析。 (一)王田的渊源王莽在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下令实行王田和计口授田:“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汉书·王莽传》。以下凡引《汉书·王莽传》,均不再注)可见,王莽的“王田”是以“均产”为核心的。我国古代均产思想,渊远流长,无不影响后人。孔子和孟子都提出过均产思想。孔子指出,“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孟子继承并发展了这种均平思  相似文献   

13.
《论语·季氏》里孔子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其实人人都有忧患意识,不同的人格,忧患的东西各异而已。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是老子说的圣人之忧。治理一个国家可得像烹调一条小鱼,精心调配佐料,拿捏适度火候,方能"色、香、味"俱全。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政治家们深为"石油安全"忧虑,中国也不例外。"石油安全"威胁到经济的发展,这倒是一条不小的"大鲜"。  相似文献   

14.
荷族丈人1. 2. 1. 2.1.一I--一l一一一、言事一二、析理一季氏将伐撷臾冉有秉孔子:季氏将伐撷臾。孔子责季氏:何以伐为?冉有抢辞:夫子欲之.孔子论理:谁之过钦?冉有夺理:不取必为子孙忧了孔子赐教:不患寡而患不均。忧在萧墙内. ,一1.!司。一:喜蜚集髻一、对话一…2·招待一…二蓄篙紧笼 一3.隐避一仁里鉴霎纂三、结论一一2.一3二议论一}2 }一3不仕无义(论点)沾身乱伦(论据)行其道也(结论)《论语二则》板书设计@赵澄埃!陕西~~  相似文献   

15.
一、古文的背诵与默写1.《季氏将伐颛臾》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2.《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相似文献   

16.
《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借“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一针见血地道破季氏的野心:“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一语中的地指出“僭越”是天下大乱的根源。通过分析探讨,学生对孔子“礼治”的治国主张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孔子看来。伦理道德是家庭和社会得以维系安定和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必修四和人教版《选读》两套教科书都入选了《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一篇很好体现孔子政治主张的文章。它记录了孔子和弟子冉有的言论,冉有、季路支持季氏攻打颛臾,并把季氏要打颛臾的消息告诉老师孔子。孔子对两位学生进行了批评,鲜明地表达了自己为政以德、治国以礼的政治主张。在文章结尾,孔子说“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指出季氏真正忧虑的不是攻打颛臾这件事,而是“在萧墙之内也”,  相似文献   

18.
话题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孔子有的,还给他更多;没有的,连他已有的也剥夺了。——福音书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在“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的禁锢中,指出了发展工商业的合理性与进步性,在“国不患贫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盛行的时代,肯定追求富裕生活是人的本性,鼓励人们通过工商业活动竞争致富,同时,司马迁主张政府对工商行业的管理主要以“因之”而行,反对与民“争利”。  相似文献   

20.
<正>一、教学目标了解孔子治国理想:"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均无贫、安无倾"、"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二、教学重点孔子与冉有、季路对话时所体现的孔子治国理想。三、教学难点1.孔子的政治主张。2.孔子与冉有、季路对话时神态及情感。3.孔子与冉有、季路对话时所体现的孔子治国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