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苏丹红Ⅰ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与识别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子印迹技术,以苏丹红Ⅰ为印迹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做引发剂,制备了苏丹红Ⅰ分子印迹聚合物.利用静态平衡法和Scatchard分析法研究了印迹聚合物和非印迹聚合物对苏丹红Ⅰ选择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印迹聚合物对苏丹Ⅰ具有很好的特异性结合能力,为复杂样品中的苏丹红I的选择性富集及快速检测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分子印迹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分子识别技术,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特异识别性能,可以有效地分离开分子结构类似的几种物质,因此,分子印迹技术已广泛用于固相萃取、手性药物分离、化学仿生传感器等领域.本文介绍了分子印迹技术的研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以水杨酸为模板分子,通过制备印迹聚合物作为敏感材料,制成检测水杨酸的电导型传感器.测试了水杨酸印迹聚物[P(SA)]对水杨酸(SA)的吸附特性.该传感器在pH6.0的缓冲介质中,对浓度范围为0.01~0.1mmol L-1的水杨酸有明显的电导响应,寿命为5个月.通过对传感器选择性,灵敏度和稳定性测试,结果证明水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可以作为敏感物质用于水杨酸传感器的开发研制.  相似文献   

4.
以金石蚕苷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丙烯酸乙酯和丙烯酸三种物质分别作为功能单体,运用量子化学方法模拟模板分子与不同功能单体按不同比例结合的印迹聚合物预组装体系的构型、能量及复合反应的结合能△E.通过不同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在不同比例条件下形成印迹聚合物的识别性能研究,结果显示金石蚕苷和丙烯酰胺按1:7的分子比例的印迹效应最好.  相似文献   

5.
以芹菜甲素为模板分子,通过沉淀聚合法制备了芹菜甲素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和非分子印迹聚合物(NIPs),并通过动态吸附、静态吸附和选择性吸附实验对所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芹菜甲素的浓度为0.1 mmol L~(-1),吸附时间为12 h时,MIPs达到吸附平衡且最大吸附量为3.561 mg g~(-1).Scatchard分析表明,在MIPs中存在高亲和性和低亲和性两种结合位点,而在NIPs中只存在一种非特异性结合位点.选择吸附实验表明,MIPs对芹菜甲素具有高选择性和良好的专一识别性能.该研究可为芹菜甲素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固相萃取材料分离提取中药中有效成分芹菜甲素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将工业丙烯酸和致孔剂溶胀到聚二乙烯基苯树脂球中,通过悬浮聚合合成了茶碱分子印迹和非分子印迹的大孔聚二乙烯基苯/聚丙烯酸互穿聚合物网络(PDVB/PAA 1PN)珠体,测定了两种IPN的结构及其对茶碱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两种IPN的物理和化学结构相近,但分子印迹IPN对印迹分子具有较好吸附作用,从而实现了以较简单的方法合成分子印迹效果好的大孔交联聚合物.  相似文献   

7.
硅胶表面双酚A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和识别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在硅胶表面合成了基于双酚A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用紫外光谱分析了模板分子的洗脱效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了印迹聚合物的表面形貌。静态吸附实验表明,该印迹聚合物对双酚A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吸附。  相似文献   

8.
通过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在丙烯酰基功能化的磁性Fe3O4粒子表面制备三唑磷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采用紫外光谱法和气相色谱法对磁性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三唑磷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对三唑磷分子存在较高的吸附特异性,以此印迹材料作为固相萃取剂,成功地应用将三唑磷从有机磷农药混合液中分离和富集,富集因子高达40,分离因数SCPF/TAP低达10-4。  相似文献   

9.
以芦丁和槲皮素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甲醇为溶剂,采用热引发聚合分别合成芦丁和槲皮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丙烯酰胺通过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可以稳固地键合起来聚合生成分子印迹聚合物.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用于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分别得到纯度为90%印迹物芦丁和纯度为95%印迹物槲皮素,具有选择性强,富集、分离和纯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分子印迹原理及其聚合物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方法,结合机理和影响的因素进行了综述,并且介绍了分子印迹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用于毛细管电色谱的印迹聚合物整体柱的合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合成。表面模板印迹聚合物的合成,以及它们的性质研究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子印迹技术,以苏丹红I为印迹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做引发剂,制备了苏丹红I分子印迹聚合物。利用静态平衡法和Scatchard分析法研究了印迹聚合物和非印迹聚合物对苏丹红I选择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印迹聚合物对苏丹I具有很好的特异性结合能力,为复杂样品中的苏丹红I的选择性富集及快速检测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分子印迹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子印记技术是在近十几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科学技术,它结合了高分子化学、生物化学等学科,作为一种新型高效分离技术,具有空间专一识别性,本文综述了共价法与非共价法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采用传统方法、扩散聚合、悬浮聚合和表面印迹等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方法,以及分子印迹技术在色谱分离、抗体和受体模拟物、固相萃取、生物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最后指出了分子印迹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以对羟基苯甲酸丁酯为模板,α-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聚乙烯醇为分散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在氯仿溶剂中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MIP)。通过考察该聚合物对模板分子的间歇式吸附实验表明,所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的吸附较快,最大表观结合量近270μg/g。Scatchard方程研究表明在研究的浓度范围内在聚合物中形成了两类不同的结合位点。  相似文献   

14.
平衡法表征对苯二胺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分子识别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非共价分子印迹技术,以对苯二胺(p-PD)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制备了p-PD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利用静态平衡法研究了印迹聚合物的结合能力和选择性。结果表明,在印迹聚合物中存在两类结合位点,离解常数分别为2.57×10^-4mol/L和3.71×10^-3mol/L;对应的最大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9.7μmol/g和80.7μmol/g;p-PD印迹聚合物能够选择性结合p-PD。  相似文献   

15.
以光引发剂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对硅胶表面进行修饰,以氨基比林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在修饰后的硅胶表面接枝共聚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利用红外光谱、电镜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氨基比林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和选择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6.
将异氰尿酸三烯酯和致孔剂溶胀到磺化聚二乙烯基苯树脂球中,通过悬浮聚合合成了胆酸分子印迹和非分子印迹的大孔聚二乙烯基苯/聚异氰尿酸三烯酯互穿聚合物网络(PDVB/PTAIC IPN)珠体,测定两种IPN的结构及其对胆酸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两种IPN的物理和化学结构相近,但分子印迹IPN对印迹分子具有较好吸附作用,从而实现了以较简单的方法合成分子印迹效果好的大孔交联聚合物。  相似文献   

17.
分子印迹技术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因其具有构效预定性、特异识别性和广泛实用性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生物医药等领域,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也有重要的研究潜力。分别以丙烯酰胺和二乙烯苯为功能单体和交联剂,制备了二叔丁基羟基甲苯分子印迹聚合物,初步探讨了功能单体用量和洗脱时间对聚合物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二叔丁基羟基甲苯与丙烯酰胺的比例为1:4时合成的印迹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印迹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以水杨酸为模板分子,通过制备印迹聚合物作为敏感材料,制成检测水杨酸的电导型传感器。测试了水杨酸印迹聚物[P(SA)]对水杨酸(SA)的吸附特性。该传感器在pH6.0的缓冲介质中,对浓度范围为0.01-0.1mmol L-1的水杨酸有明显的电导响应,寿命为5个月。通过对传感器选择性,灵敏度和稳定性测试,结果证明水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可以作为敏感物质用于水杨酸传感器的开发研制。  相似文献   

19.
采用非共价印迹技术,以3,4,5-三羟基苯甲酸(3,4,5-THBA)为印迹分子,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乙腈为致孔剂,60℃热引发制备了印迹聚合物P(3,4,5-THBA),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Scatchard作图评价了其选择性结合特性。结果表明,P(3,4,5-THBA)对3,4,5-THBA具有选择性结合能力,氢键结合在其分子识别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其中存在两类结合位点,高亲和力结合位点的离解常数KD1=2.4×10-4mol/L,最大结合位点数Qmax1=30.6μmol/g;低亲合力结合位点的离解常数KD2=2.3×10-3mol/L,最大结合位点数Qmax2=91.1μmol/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