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哲学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思辨哲学形式的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和活的哲学运动。它向我们揭示出哲学的发展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为切实地解决现实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国模式理论”是邓小平哲学认识论思想的光辉结晶。它所揭示的关于认识的主体特色和认识角度等问题是对哲学认识论的重大发展,也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条新的哲学思路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它强调理论始终要面对现实,并以人类实践为中介,使理论成为现实本身的构成要素,从而打破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所造成的两者之间的二元分立。然而这一具有变革意义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在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却被一种“超越阶段”发展的思维所遮蔽,当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旨是论证和宣扬勃列日涅夫提出的“发达社会主义”的理论。它企图用人们对理论预设出的“美好现实”的接受和憧憬代替对现实生活中矛盾的认知和解决,这种回避矛盾、美化现实的做法造成了理论和现实的颠倒错位,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所实现的理论和现实的统一就被重新“遮蔽”了起来。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哲学思维模式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同中国当代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哲学世界观相比,在邓小平哲学思想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科学性和革命性”被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从而使邓小平哲学思想呈现出鲜明的特点.立足现实、积极实践;注重目的、讲求实效;勇于探索、锐意创新;思维辩证、全面运筹是邓小平哲学思维方式最为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浅析“一国两制”实践的理论意义○夏慧瑾○“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为实现祖国统一而提出的战略方针,今天它已在香港变成现实,使祖国统一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历史发展的进程表明,“一国两制”不仅具有伟大的实践意义,而且也极大地丰...  相似文献   

5.
道德思维的特征在于:从对思维对象的把握方式上看,它具有实践精神性,以“应该”或“不应该”善恶评价的方式进行;从结构形式来看,它是一种类我思维;从思维内容来看,它是一种利益行为思维;从心理机制上而言,它是一种情理交融式的思维。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理论思维的核心内容和根本性质是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表达,它体现了实践唯物主义的一贯传统.它既是一种求真、唯实的科学实证思维,又是一种涵摄主体性旨趣的价值目的性思维.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思维方式是现代中国历史和时代的产物,是毛泽东思维方式的继承和发展,它主要具有现实性、实践性、系统性、创新性和人民性五个基本特征。在由传统恩维方式向现代思维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现代思维方式意义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是一种实践的语言观,是一种“言”与“行”辩证统一的语言观。这种语言观反对将语言作为一个抽象的符号王国来看待,主张语言是建立在整个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一种现实的交际活动。与“语言决定论”和“思维决定论”不同,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认为:实践决定了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维在实践的基础上相互依赖彼此制约,语言是人们借助于特定的意指符号系统进行社会交往的活动。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邓小平同志科学思维中的民族风格进行了研究探讨。文章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文理论,是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这一成果中融会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思维传统和邓小平同志的思维个性,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思维方式上都体现出一种民族精神、民族风格,中国特色。邓小平思维的民族风格集中表现在,“正而奇”、“通而变”的思维方法,“简而明”、“约而要”的思维方式,“远而奥”、“练而达”的思维境界等方面,弘扬了民族的思维传统,使民族的思维跃升到一个新境界。  相似文献   

10.
论反思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思思维是反向思维,“自反性”是其形式结构上的本质特征,“批判性”是其功能上的本质特征。反思思维从思维中分化发展起来,成为当代思维中一种相对独立的形式和方法。它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是实践活动中的自反性反向结构在思维中的“内化”。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内在活力,主要指它既继承、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也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发展、创新这一理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内在活力主要表现;第一唯物辩证法的运用使邓小平经济理论能够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第二,理论与实践与统一使邓小平经济理论具有永恒的生命力;第三,创新性的思维品格使邓小平经济理论不仅是“创新的理论”,而且也做了“理论的创新”;第四,直观现实的开放性使邓小平经济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境界,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提供广阔的理论空间,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法律思想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它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第三次法律革命。“文革”是邓小平法律思想产生的直接、现实起因,它以极端的方式暴露了旧体制的所有弊端,如何避免悲剧重演,邓小平开始探索法治之路。以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邓小平法律思想形成、发展、践行的社会条件。邓小平法律思想的产生也与其个人务实、理性、开放的思维特征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3.
浅议传统儒家主体内向思维框架内的慎独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哲学是以“天人合一”、主客浑一为根本思维方式,以人及其存在、价值和意义为核心内容的人本主义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反求诸己”、以人自身为对象的主体内向思维自然也就成为中国传统思维中的一个根本特点。“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它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天也具有深远的现实价值。因此,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发扬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主体内向思维。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实践思维方式,表现出现实性、创新性、具体性和实效性的特点。实践思维方式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反映着我们事业的面貌,为我们党“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将提供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富含深刻哲理,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也是纯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原理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指导当代中国解决现实问题的典型范例和实践结晶,还将是指引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有力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的价值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践性本质,集中表现在邓小平关于价值主体、价值主体性、价值客体及其属性的丰富论述中。在邓小平的价值论中,价值主体是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群众;价值主体性突出表现在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的“为我”与“自为”性;价值客体是当代中国的现实和条件。邓小平的价值论以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价值理论为理论基础,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7.
论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互补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所谓逻辑,就是人们在实际思维过程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关于思维的模式、规律和规则的学说。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人的实践经过千百万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33页)值得指出的是,我们应对“逻辑”这一概念有一个比较确切的理解,既不应将它理解得过于宽泛,如将它等同于思维的合理性;又不应对它持一种简单化的看法,如认为它仅仅是一些三段论式的连接程序;而应把它理解为一种既包括形式逻辑、又包括辩证逻辑的思维科学。而所谓逻辑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严格遵循思维的逻辑规律和规则,从前提通过逐步推理程序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的工具是一系列逻辑的格、式和方法,其把握现实的能力是和逻辑科学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一是“实践”,二是“批判”,二者的统一,就是“改造世界”。邓小平的哲学贡献就在于:他基于继毛泽东之后中国国情以及时代特征所赋予当代中国哲学主题,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和精髓。活化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力和现实实践的具体操作之中,成功地解决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同时,在诸多领域里也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思想。邓小平的哲学贡献不在于他是否具有专门的哲学著述,而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特质的历史延续和邓小平的哲学作为。  相似文献   

19.
张遥 《教学月刊》2002,(3):13-16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辩证统一是物理学创造性思维的一个显特征。在物理学的研究和学习活动中,借助于辩证思维,探讨和建立一种合理的发散与收敛相统一的科学创造思维模式,是物理学“创新教育”向人们提出的一个十分现实的课题。本从中学物理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出发,对此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数学范畴内,“理论指导实践”的观点是指可以运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因此,概念的教学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数学概念实质上是一种数学的思维形式,它是人脑对现实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特征的一种反映形式。所以在概念的教学中,要关注概念的形成、应用,更要关注概念所体现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