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项羽与刘邦在历史的烽火台上演绎了一场可歌可泣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战胜项羽夺得天下。这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项羽、刘邦不同性格特点造成的必然。  相似文献   

2.
秦朝的暴虐统治导致社会各阶层纷纷不满,陈涉起兵,天下响应。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同样未能满足六国旧贵族、士族阶层与底层群众的利益诉求,而刘邦“饶人爵邑”,废秦苛法,“与天下同利”,得到了士族阶层与底层群众的支持,这是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战胜项羽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的开端。这个开端,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战争的结局。  相似文献   

4.
楚汉战争中,刘邦集团人才济济,而项羽集团与之相反,且人才不断流向刘邦。本文结合当时历史现状,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客观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5.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暴秦的统治,项羽刘邦为了争夺天下又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貌似强大的项羽集团最终惨败给刘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感慨。综合分析,项羽的失败、刘邦的胜利是由许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的,但双方性格方面的不同特点,是造成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秦朝灭亡后,刘邦与项羽为争夺天下进行了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这场战争最终以刘邦的胜利而结束。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统一的西汉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  相似文献   

7.
刘邦和项羽     
楚汉战争是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是西汉皇朝得以建立的关键性战争,它在古代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此次战争的结局令人瞩目,军事上处于劣势的刘邦却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兵力居于优势的项羽则惨遭彻底失败。原因何在?千百年来围绕着这一问题争论激烈,众说纷纭。毛泽东同志也曾谈及这一问题,指出:“刘邦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利了,项羽失败了,不是偶然的”(1)。  相似文献   

8.
楚汉战争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场著名的战争,势力强大,拥兵四十万的楚霸王项羽,败在了势单力薄、拥兵十万的汉王刘邦手下.这其中的原因很多,如项羽优柔寡断,不能任用贤臣良将,而刘邦却能做到果毅决断,任人唯贤;项羽残暴无情,见识短浅,而刘邦却能做到仁爱保民,深谋远虑;项羽年轻气盛,好勇斗狠,刘邦却世故老成,聪明机智;项羽率直鲁莽,刘邦却持重刻深.二人的性格、品行决定了他们在用兵上能不能听取谋士的意见,暴躁耿直的项羽只有一范增为谋士.却不能听从其谋划:聪明机智的刘邦有张良、萧何、曹参为其出谋划策,时时摆脱困境.  相似文献   

9.
物流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后勤供应,其实在我国古代战争当中已经出现了物流的雏形。在楚汉战争的相持阶段,刘邦有坚实大后方,还可以从敖仓就近取粮,保障了自己的后勤供应的同时,又派彭越切断项羽的后勤补给线,使项羽疲于奔命。韩信灭齐之后,项羽的大后方面临着灭顶之灾,在后勤供应遭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之下,项羽不得不退兵。所以从宏观上来说,楚汉战争其实就是刘项两家供应链之间的较量。  相似文献   

10.
楚汉战争的历史说明用人之道的重要性:首先,楚汉战争胜败的原因就在于用人之道的不同;第二,韩信离项羽而投刘邦是不同用人观的集中表现;第三,忍人之短,用人之长是刘邦用人之道的特点;第四,失去范增是项羽用人之道不正确的关键;第五,刘邦驾驭人才水平较项羽高的原因;第六,以史为鉴重视人才建设。  相似文献   

11.
在激烈的政治与军事斗争过程中,"妖魔化"对手是一种非常突出的社会现象。刘邦楚汉战争中两次采取"妖魔化"项羽的行动,刘邦"妖魔化"项羽为其获得道义优势,利于击败竞争对手项羽。汉代史官司马迁与班固"妖魔化"项羽,目的是为刘氏政权合法化提供法理依据。从项羽坑杀秦降军"二十余万",到"火烧阿房宫",再到"弑杀义帝",无不一一反映了这一现象。班固"妖魔化"项羽的笔法比司马迁走得更远。项羽形象和行为经过汉代官方史家精心"妖魔化",已经真伪参半。汉代史书中项羽形象的书写与评价,是胜者意识支配历史人物评价标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背景链接 这里节选的故事背景是秦末天下纷乱,群雄争霸。最后项羽和刘邦展开了争夺天下的决战,长达四年,史称“楚汉相争”。韩信本来是项羽的部下,却得不到重用,后来经丞相萧何力荐,被刘邦封为大将。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  相似文献   

13.
敖仓与楚汉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噫嘻广武古战场,据敖仓而倚荣阳,负山阻塞扼险要,楚汉相持壁垒当。这是明人汤珍《广武行》中的诗句。(《荥泽县志》)诗人吟咏的是当年楚汉于荣阳、成皋古战场鏖战的壮烈情景。前209—202年刘邦和项羽为争夺统治权而展开了著名的楚汉战争。秦朝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还封了十七个王。不久,刘邦“还定三秦”,并挥师东进,双方在彭城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交战。刘邦战败后,退守荣阳、成皋一线与项羽相持激战二年之久,史称成皋之战。  相似文献   

14.
背景链接 这里节选的故事背景是秦末天下纷乱,群雄争霸,最后项羽和刘邦展开了争夺天下的决战,长达四年,史称“楚汉相争”。韩信本来是项羽的部下,却得不到重用,后来经丞相萧何力荐,被刘邦封为大将。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通过破魏之战、井陉之战、淮水之战等著名战役取得了楚汉较量中的优势。他还参与指挥垓下决战,...  相似文献   

15.
<正>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击败西楚霸王项羽后,统一天下,建立汉朝。开国之初,刘邦看见很多将军聚在一起发牢骚,刚想走进去听听,将军们就立刻不说话了。无奈,刘邦只好找来张良询问。张良如实禀报:"将军们正在议论造反的事!"刘邦听了,不免有些惊恐:自己刚做了皇帝,天下初定,如果现在有人造反,肯定会危及江山。  相似文献   

16.
楚汉战争初期,楚强汉弱,项羽攻势甚急。刘邦为扭转不利形势,派遣韩信率军开辟北方战场。韩信在击灭或降服魏代赵燕诸国后,进击齐国。项羽命龙且率军救齐。在潍水之战中,韩信发挥郎中骑兵的优势,大破齐楚联军。潍水之战是韩信在北方战场上最后也是最具决定性的一战,此役过后,刘邦全面掌握战争主动权,项羽则不可避免的走向败亡之路,因此潍水之战也成为整个楚汉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17.
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公路职工整体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屡战屡败,而垓下之围一战夺天下。项羽百战百胜,垓下之战一战而死。究其原因,刘邦有韩信、萧何、张良等战将,人才济济,国以才兴,政以才治,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国家强盛的根本。党的十六大指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  相似文献   

18.
师:楚汉战争时,刘邦和项羽都实行了分封制,这两种分封是否相同呢?请大家积极思考并踊跃发言。生:我认为两者性质相异。主要依据是二者代表不同的利益;项羽的分封代表了封建割据势力的利益,逆历史潮流而动;而刘邦的分封则反映了封建统一势力的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生:对,两者在分封方面有很大差异,项羽盲目自大,缺乏统一天下的思想,而刘邦坚持统一思想。项羽是自觉地推行分封,而刘邦则是出于形势的被迫和策略的考虑。生:我不同意,项羽的分封是为了在称霸的形式上建立统一政权而采取的一种妥协退让的措施,与刘邦在目的、策…  相似文献   

19.
秦亡以后,刘邦与项羽争夺农民起义果实和最高封建统治权,酿成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他“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从来未直接打败过项羽。自鸿门宴潜逃,到彭城溃败,荥阳夜奔,成皋北窜,广武受伤,固陵惨败,等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历史上,“鸿门宴”可以说是刘邦、项羽争霸天下的转折点。正因为刘、项在“鸿门宴”上的种种不同表现,导致刘邦一步步由劣势转为优势,项羽则一步步由优势转为劣势,以至于公元前206—202年的楚汉战争中西楚霸王项羽挥泪别姬, 自刎乌江,酿成千古悲剧。人们对项羽的悲剧命运有一种深深的遗憾,但作为项羽的重要谋士范增的悲剧,人们却谈之较少,本文仅谈谈对范增悲剧的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