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冲是公众人物,哪怕她从上影厂去了好莱坞、从中国到了美国。距离,并没有淡漠人们对她的关注。 近来,她在上海忙着拍片,我于是在那个傍晚去了他们坐落在太原路的家拜访。我得说,当她迎我进门时,我有些惊诧:眼前的陈冲不施脂粉,很随意地将头发挽在脑后,穿一件藏青色碎花连衣裙,朴素却又得体,  相似文献   

2.
据四川日报载:今年2月24日,电影演员刘晓庆等观看自贡灯会。她事先声明:不见当地党政领导,不见新闻记者,不准拍照,不准录相。结果,还是有记者为她拍照,受到斥责(后来知道是个香港记者),还有记者为她录音。她挡镜头,要记者销磁。记者说有“新闻自由”,刘晓庆说有“拒绝采访权”,大家大吵一场。对这件事,许多人批评“刘晓庆的架子”。在我看来,值得记者思索的并不是“刘晓庆的架子”,而是“新闻自由”的价值。刘晓庆的架子,是刘晓庆的,换个人恐怕对“见当地党政领导”、“拍照”、“录相”之类,求之不  相似文献   

3.
刘晓庆涉嫌偷税刚被捕,立刻就有媒体拿这个题目做起了文章。其实这题目是很不准确的,因为当时刘案并未判决,羁押她的地方是看守所而不是监牢——这是题外话,暂且不谈。不管刘晓庆进了哪里,总之是不太体面的地方,那么是谁送她进去的呢?文章说是“她自己”。这话当然绝对错不了,有句古训就叫咎由自取,她不偷税,检察院能签字逮捕她?但如此回答,虽然一语中的,简捷明快,却未必缜密周全。她为什么会把自己送进去?除了她自己,还有没有其它的外在因素起作用?有人说刘晓庆“一贯胆大妄为”,所以才有今天这一步。然而胆子的大小,其…  相似文献   

4.
唐人张祜有一首《集灵台》绝句,诗曰: 虢国夫人承主恩, 平明骑马入都门。却嫌脂粉污颜色, 淡扫蛾眉朝至尊。虢国夫人,杨贵妃之妹,“不施脂粉,自有美艳.常素面朝天。”(《杨妃外传》)诗中的讽喻姑不论,虢国夫人的形象还可以给我们另一方面的启发。她是明智的.不打扮,不粉饰,凭自己的本来面目朝见天子,却能艳压群芳,深得皇帝的恩宠。这又使我们联  相似文献   

5.
初识杜鹃,是在一个炎热的夏日。眼前的她,不施脂粉,淡扫蛾眉,一双明眸如剪剪秋水,满面笑意如温温冬阳,幽雅脱俗。她一袭白色的长裙,散发着特有的气质和青春魅力。  相似文献   

6.
谈到新闻的语言美,首先让我想到的是经典新闻名篇<难忘的英格丽·褒曼>. 她不施脂粉出现在银幕上,美国化妆品马上滞销;她在影片中演修女,进入修道院的女子顿时增加;一个影迷从瑞典把一头羊一路赶到罗马作为礼物送给她,多少信只写"伦敦英格丽·褒曼",便送到了她手中.  相似文献   

7.
朋友失恋了.与之相恋两年男友突然去追一个爸爸极富的女孩--对某些人,金钱的感召力总是胜过真情.我一早去看她时,她将自己娇小的身体藏在宽大的晨褛下,屈腿抱膝,脂粉不施,缩在沙发的怀抱里.我因为刚爬了六级楼梯,脸上红扑扑的,与画惯了妆的朋友一对比,但见她无精打采,萎萎蔫蔫,似一朵缺了养份的花,可怜兮兮.  相似文献   

8.
读者来信     
“刘晓庆事件在拷问我们制度的弹性。刘晓庆沦为今天的地步,除了她自己的浮躁与贪欲之外,制度的弹性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正是在弹性太大的制度面前,刘晓庆们凭借着广泛的社会关系,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才使她们的胆子越来越大。有消息说,拿刘晓庆开刀是因为刘晓庆是在全国都有较大影响力的大腕,有关部门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就是要杀鸡给猴看。果真如此的话,那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制度的弹性太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1985年2月,我到一家改革成果卓著的大厂采访。这个厂由于大胆重用了一批干部,尊重知识和人才,锐意改革,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厂真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在我采访了这个厂的厂长、党委书记和其他一些干部后,我又召开了两次工人座谈会,收集了不少新的情况和数据。对于这个厂的历史,我也比较了解,但总感到采访中还缺少点什么似的,于是决定到车间里去采访工人。在机器开动、紧张操作时,随便找岗位工人采访,会影响生产,也不安全,工人也无暇回答提问。但在机器维修或上下料的间隙中,还是可以采访的。当我到一个车间的机器旁,向工人说明自己的记者身份和来意后,没想到,立即就有二三十位工人自动围过来,有男工、女工、青年工人和老工人。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急切地向我谈了对工厂领导干部的意见,谈了企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有些批评意见还相当尖锐、激烈。有的工人对我说:“前一阵听说来过不少记者,但只在楼上找干部谈,不找我们工人。你下来听听普通工人的意见很  相似文献   

10.
历来社会上对记者就颇有微辞。近闻刘晓庆要控告对她造謠的记者,此前有记者因受贿泄密被逮捕法办的报道。至于关于记者难缠、要这要那的贬斥之辞也时有所闻。这也不足为怪,因为记者当中确有败娄,他们的恶行玷污了新闻工作者的声誉。但正面报道记者的工作和生活的文章却极少见于报端,据说是新闻界有一个不宜宣传自己的忌讳。只有衰草,不见佳禾,未免有欠公允。笔者年来也接触了几位记者,不妨看看他们的品行如何,以正视听,免得舆论一律。1983年,我在县委宣传部任新闻干事。秋8月,我有幸结识了第一位记者,阿勒泰报社的段续同志。他五十多岁,两鬓斑白,颅顶已谢。采访之  相似文献   

11.
刘晓庆已然不能用"演员"二字简单概括,她的沉浮起落折射了中国社会数十年的变迁。如今,她身处的名利场嫩脸当道、是非如刀。年已半百的刘晓庆仍能凭借只言片语占据头条刘晓庆的脸上真的看不出皱纹。她说,"还是会有的,因为室内光线偏暗,所以看不出来,不信我现在站出去给你看。"此前,刘晓庆在微博上贴自己的"嫩照"引发网友强烈质疑。"很多人都来骂我,都是‘你去死吧’这样的话。"6月上旬的一天,刘晓庆刚在绍兴结束话剧《风华绝代》的一场演出,又赶回北京。一头长长的卷发,穿着黑白相间的裙子坐在咖  相似文献   

12.
案例一:据《四川日报》报道,1988年2月24日,刘晓庆在自贡演出后前往灯会观灯。当一名记者上前拍照时,刘晓庆当即声明“未经我的允许,不准拍照。”记者说:“你们不同意是你们的事,我拍是我的事,这是灯会,不是你家。”双方遂发生纠纷。案例二:美国佐治亚州一名家庭主妇弗洛拉·格雷厄姆带着两个儿子去参加商品展销游乐会。在两个儿子的执意要求下进入一个游乐厅,游玩后出来时,一股强风吹起了她的裙子,裙子把她的头盖起来,却暴露出腰部以下的部分,只有一件裤衩。当地一位摄影师抓住这一时刻,把她摄入了镜头。这张照片成了这次游乐会的宣传品。格雷厄姆夫人对此  相似文献   

13.
这里所说的点子,是记者进行采访与写作的点子。 何谓点子?俗话说:“百艺好学,一巧难得。”新闻报道亦是如此,下笔好说,立意难得。所谓立意就是点子。一个记者、通讯员会不会出点子,直接影响到他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成败。 许多有名望的记者,在新闻采写上取得的成就,都与他们会出点子密不可分,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就是其中的一位。1980年8月,她来我国访问邓小平同志取得的成功,就是她会出点子的结果。邓小平工作很忙,访问要受严格的时间限制,选择什么地方作为“突破口”呢?她在查阅邓小平的传记中了解到了邓小平的生日,而过去邓小平接受记者采访的资料,又没有记者向邓小平祝贺生日的。于是,她决定选择在邓小平生日前夕访问,访问从祝贺邓小平生日开始:  相似文献   

14.
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在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十三日至—九六四年二月五日,访问了非洲十个国家和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一九六四年二月十四日至三月一日又访问了亚洲三个国家。访问历时七十二天,飞行十万八千里。在访问鍚兰期间,宋庆龄副主席也应邀访问了锡兰。我有机会参加了这次不寻常的访问的报道工作,感到极为兴奋,同时也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因为这次随代表团进行摄影采访的记者,只有我一个人,既要拍摄照片,又要冲洗放大,还要编写说明,办理传眞手续,事情比较多,如果在任何一个环节上稍有不慎,就会影响我们的摄影报道。正因为  相似文献   

15.
正一美国有一个著名的白宫记者,叫海伦·托马斯,逼问过9任总统,进攻性极强,后来白宫特别在新闻厅给她专门设了把椅子,上面用小铜牌刻着她名字,又用她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奖项,盛誉极隆。她八十多岁的时候在书里回忆自己职业生涯,曾经感叹美国新闻业的萧条,说"不知畏惧,不带好恶地去报道,美国的新闻人忘了吗?"我自己的经验是,不知畏惧并不算难,不带好恶不容易。好恶是每个人都有的,不可避免。只不过,有记者这个身份,会约束人们表达自己好恶的本能,它要求你提供尽可能多的事实,而不是看法。  相似文献   

16.
采访和写作     
要想作一个好的记者,或者说一个记者要想较好的完成自己的任务,是需要解决很多问题,进行很多工作的.现在我只想就采访与写作问题,以及和采访与写作有直接关系的记者修养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理解和意见.这些问题都很大,涉及的方面也很广.虽然自己作了时间不算太短的记者工作,但一来限于自己的水平,二来又没有认真总结过自己的工作,一定谈不好,甚至会有错误.促使我仍然有勇气写这篇文章的唯一原因,是想把我对记者工作的一些体会、看法、理解和愿望说出来,向同志们请教,与同志们讨论,以便达到互相帮助、改  相似文献   

17.
《新闻调查》记者柴静在一次节目中,谈到了在《双城的故事》那期节目中,她有一个抚摸当事人,一个小男孩头部的动作。就是这一个小小的动作,在节目播出后受到了很多业内专家和学者的批评,他们普遍认为记者不应该在镜头前出现表达自己主观情绪的动作,这肯定会影响记者的公正客观形象。在电视新闻界,这似乎成了一条金科玉律,如果有记者违背了这条定律,就肯定会受到批评和质疑。笔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记者表达主观情绪的行为都应该批评,在某些情况下,反而应该提倡这种行为。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来谈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朝日新闻编辑委员下村满子是日本唯一获得波恩——上田记念国际记者奖的女记者。她长于专访,以世界为舞台,访问过许多著名人物。其中有美国原总统卡持、未来学学者托夫勒、“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好来坞女演员摩那哥王后格雷丝·凯利。1978年采访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桀骜不逊的法拉奇向她倾诉了失去爱人的巨大悲痛,讲了自己的生死观,足足谈了两天。有人说,法拉奇的专访风格是“挑衅型”的,而下村满子则是“太阳型”的。她总是给人以安心感,让人在温和的气氛中敞开心扉。我在《国际新闻界》上读过下村的文章。她把访问比作敲鼓,认为敲出的声音不好,是敲击者力最不够,方法不对,而不能责怪鼓坏。这番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  相似文献   

19.
一年多前,从刘晓庆大张旗鼓地被拘,到后来她又在沸沸扬扬中取保候审,再到现在“刘晓庆”三个字在控方的起诉名单上悄然消失,习惯于等待观看一场“运动”或风暴全程的公众,显然会对该事件的峰回路转充满了莫名和惊讶。而今法庭上针对刘晓庆公司及其他被告多达52项的指控,让在场的人再次感到了偷税的丑陋。但当控辩双方就被告每一财年总收入如何确认,及纳税主体是个人还是公司进行激烈辩论时,这一切又给人们留下了另一个悬疑。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记者,每天忙着采访、打字、剪贴材料。在这样的工作之余,我偶尔会对自己正在从事的职业产生种种感悟和遐思。如果这种不成熟的断想能给我的同行多一个批评和思考的机会,我也就满足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