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福建庙学从分布密度看,闽东最高,莆仙次之,闽南和闽北又次之,闽西最少;从政区分布角度看,福州雄居八闽之首,建宁府和泉州次之,汀州又次之,南剑州、漳州、邵武军并列第四,兴化军最少;从新建数量看,北宋远多于南宋,就北宋而言,仁宗朝最多,真宗朝次之,其余几朝相当。进一步研究表明,正是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政治改革及当政者态度、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教风尚、北人移闽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才形成宋代福建庙学时空分布不均衡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庙学研究     
庙学即文庙与学校的结合体,自两汉肇端、唐朝定制,至宋在“重文”政策引领下获得快速发展。通过文献梳理与考证,发现宋初因庙设学,北宋中后期庙、学并立,甚至部分书院“庙学”化,使得庙与学形成一个教化命运共同体,学因庙而得以拓展教学空间,庙因学而得以教化大众,可说是集政统、治统、道统与教统于一体,对元明清庙学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书院自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机构,便开启官学化的发展历程。尤其在崇儒的视域下,为维护政统、彰显道统和赓续学统,书院又行走在“庙学化”的道路上,通过对官学中庙学礼制的因袭与创新,将祭祀空间与教学空间予以合理建构,呈现出“完全庙学化”和“不完全庙学化”两种相关联的教育形态,既为书院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又促使书院努力践行“成圣成贤”教育目标及树牢书院人儒教文化信仰的神圣使命,所形成的书院庙学文化又深刻影响到韩国、日本等中国周边诸多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4.
刘猛将军是中国民间最有名的驱蝗正神.明清时期各地普遍立庙供奉.国际著名地理学家陈正祥先生认为;民间以为刘猛将军“赋有神力.可以驱除蝗虫.便在一些比较现实的地方建立刘猛将军庙,想用武力来镇压蝗虫.”(1)这就说明了刘猛将军庙的基本功用.本文仅就江西地区刘猛将军庙的一些问题作些探索.一、江西刘猛将军庙的分布关于全国蝗神庙分布的一般情况,陈正祥先生在《中国文化地理》一书中明确说到:“(1)中国蝗灾的分布.以黄河下游为最多.尤其是河北、山东、、河南三省.(2)华北以南.蝗灾渐少,到了东南沿海、几乎完全没有.故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省  相似文献   

5.
庙学是指依附于孔庙中的学校。有人认为,早在东晋孝武太元十年(385年)即已出现当时称为“庙屋”的庙学。但迄今为上,人们对“庙屋”的性质与功能知之甚少。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庙学正式出现于唐代。其依据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处州孔子庙碑》中,赞颂处州刺史邺侯李繁修建孔庙的功绩时曰:“惟此庙学,邺侯所作。”韩愈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推出“庙学”一词的人物。从唐代开始,中国的各级官立儒学都祭祀孔子,凡有孔庙的地方一般都附设有学宫,形成“庙”与“学”紧密结合,由学尊庙,因庙表学的格局。 在一些闽台官员看来,庙学是…  相似文献   

6.
庙学是封建时代官办育才场所,科举是封建时代选才方式,两种不同的制度结缘于隋唐,基于价值导向的趋同性而得以融合促动。其融合促动是全方位的,在建筑空间上,庙学常被用作科举童试的场所,科举除拥有号房、执事楼、文昌宫等相对独立的空间外,庙学的祭祀、教学空间也带有明显的科举痕迹,隐藏着丰富的科举意蕴;在教育教学活动上,科举元素渗透到庙学的学官管理、生员管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中;在常规仪式方面,在庙学内举办的进学礼、宾兴礼和科贡题名活动等都是庙学与科举融合促动的真实呈现,深刻影响着读书人的价值观和社风民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据现有文献考证,历朝敕封屈原始自晚唐。唐封“昭灵侯”、后晋封“威显公”、北宋元丰三年封“清烈公”、元丰六年封“忠洁侯”、政和元年后统一为“清烈公”、元延佑五年封“忠节清烈公”、明洪武二年封“楚三间大夫屈平氏之神”。民间传清代封屈原“靖楚江王”、“忠烈王”。“昭灵”“清烈”“忠洁”均曾用于各地屈原庙额,但“清烈”历史沿用时间最长,而元仁宗所敕封号未作庙额。《湘阴县图志·典礼志》《湖广通志·祀典志·祠庙附》关于屈原封号的记载均有似是而非之误。  相似文献   

8.
以第一批120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首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分布呈集聚型;集聚区空间分布密度存在明显差异,形成显著的“三核两带”高密度区;集聚区在系统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不均衡性,且空间分异明显;从空间关联性特征来看,集聚区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集聚区空间分布受到文化环境、旅游资源、旅游发展水平、经济环境、气候条件与交通环境等多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9.
那是一个下午,我们离开枣庄,经腾县,到达邹县.邹县是孟子的故乡.孟庙就在县城的南郊,在县城的数里之外,就能由隐而显地看见它那古木参天中的红色坦墙.孟庙,世称“亚圣庙”,这是有别于孔子的“至蚤庙”而言。孟最初建于公元1037年的北宋时代.原来的庙址,在邹县县城东北十三公里的西基山西南麓孟子墓的旁边,1121年迁建于现在这个  相似文献   

10.
诗《大雅·常武》:“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脩我戎.”《毛诗传》解“太祖”为“太庙”,即“言王命南仲于太祖”,“谓于太祖之庙命南仲也”.《孔疏》从其说,并进一步解释为:“南仲卿士,文在太祖之上,是先为卿士,今命以为大将;太师皇父在太祖之下,则于太祖之庙始命以为太师,其实皆在太祖之庙并命之,故太祖之文处其中也.”《郑笺》解释“太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