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闽南文化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海洋性。闽南地区不仅拥丰富的海洋历史文化遗迹,海洋自然风光也别具特色,因此,要发展闽南文化旅游业,应重点开发“海洋”元素,主推海洋文化旅游。针对当下闽南文化旅游的现状,应从闽南“海洋性”的阐释、以“海洋”为元素整合厦漳泉的旅游产品、着重开发现代海洋休闲旅游产品三个方面对闽南的海洋文化旅游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2.
让闽南文化深入厦门中职语文课堂,促进了语文文道结合功能的发挥,契合了中职学生职业生涯和学习文化的需要.在实践中,可以选取富有闽南文化底蕴的作家作品作为校本课程资源,选取闽南文化资源作为中职“小作文”的写作素材,开设“闽南文化进课堂”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提高教师队伍闽南文化素养,要注意以学情为基础,分专业、分层次地开展闽南文化教学活动,还要注意借力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闽南俗语作为切入点,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分析闽南俗语的文化积淀、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现状与地位。提出未来借助闽南俗语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对闽南文化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闽南地区利用当地的特殊地域优势,大力“走出去”和“引进来”,形成了一种具有本土气派而又不失外来风格的侨乡特色文化,对当地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闽南侨乡在文化建设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中外文化、古今文化、区域间文化的冲突和碰撞。而邓小平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对侨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因此,闽南侨乡如何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摆脱文化发展困境,充分发挥侨乡文化特色,促进侨乡文化的发展、繁荣,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5.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在幼儿园建立“宝宝博物馆”,不仅对丰富幼儿园课程内容与实施途径有着积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为幼儿提供了充分感知、探索和体验家乡本土优秀文化的机会与场所.笔者所在幼儿园在充分了解和利用闽南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创设了突显闽南美食文化的“闽南炊具馆”、突显闽南民间艺术文化的“闽南说唱馆”以及突显闽南民间工艺文化的“德化陶瓷馆”.“宝宝博物馆”成为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的重要教育空间.教师也更为注重儿童的经验与需要,更为关注儿童的发展特征与规律,实现了“宝宝博物馆”与幼儿园课程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6.
学报的特色必须历经长期的培育,而先行创办特色栏目则是必要的选择。《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的“泉州学研究”栏目经过8年的精心构建,在海外交通、方言、南音、地方学等诸多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为了对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该栏目于2010年转换为“闽南文化研究”。“闽南文化研究”是“泉州学研究”之内涵的延伸与扩展,将更好地服务和推动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与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7.
族群文化:闽南文化概念的重新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南文化的概念是模糊的,先有20世纪20年代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对闽南文化的具体研究,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才出现“闽南文化”一词。时下常见的闽南文化即区域文化或闽南方言区文化的这两种主要说法.都不足于全面规范闽南文化的概念;而第三种观点即闽南文化为民系或族群文化,如果充分运用族群理论进行分析,则可以比较妥贴地阐释闽南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还展示了闽南文化作为一种族群文化,其具有独特的人情味与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8.
由泉州师院和台湾成功大学闽南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两岸闽南文化的传承创新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围绕闽南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承、创新展开了深入的研讨。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已经走向世界。学者们在提升“两岸文化共同体”的整体化认识、促进闽南文化研究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方朦 《教师》2020,(3):124-125
闽南文化是闽南人共同创造并代代传承发展、创新沉淀与累积的区域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是闽南人民的智慧结晶。根据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马巷第一中心幼儿园的地域特点,将闽南文化引进幼儿园,让幼儿从小接受闽南文化的熏陶,不仅能够让幼儿萌发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促进幼儿心智发展,还有助于闽南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文章作者所在幼儿园以闽南文化为蓝本,充分挖掘并把握闽南文化的精髓与教育价值,对闽南文化融入幼儿课程建设、环境创设以及组织活动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使幼儿在学习闽南文化过程中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0.
《莆田学院学报》2020,(1):100-103
针对现有福建地区特产包装设计缺乏地域、文化和艺术特性,提出将闽南文化应用于地方特色产品包装设计中的系统性思路。试着从包装的基本要素角度探索,通过采集、整理、归纳闽南文化,结合学生的获奖案例,尝试分析如何让古朴的闽南文化符号在包装上展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地方特色产品的包装设计增添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美育与校园文化关系密切,但闽南文化色彩的美育较少被上升至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高度来认识。闽南一些高职院校闽南文化色彩的美育的开展存在物质环境缺少闽南特色、美育类课程的比率偏少、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力度不够、学生艺术素质偏低等状况。实施具有闽南文化色彩的美育,需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加大宣传力度、创设良好校园环境、开发多种形式的美育资源、增加美育课程的开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  相似文献   

12.
近日,厦门海沧区“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种子班”教师培训结业,从今年秋季开始,该区所有幼儿园、小学、初中学生都要上每周一节的“闽南语”课。此次培训班的课程包括“诗词闽南话诵读吟唱”、闽南戏曲、闽南音乐、闽南建筑等,还开设了“闽南方言与文化”课程的设计课,要求做到人人过关。  相似文献   

13.
“闽南”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宋元明清时期的文献中“闽南”一词出现频繁,但所指的区域范围因时、因人而异,大到福建省,中到福建南部,小到泉州、漳州府,通过对古代文献中的“闽南”指向进行梳理,并对相关问题作简要的考释。指出古文献中的“闽南”有多种含义,既有与今天的“闽南”定义相同之处,也有与今天的“闽南”定义不同之处,我们在引用古代文献中与“闽南”一词相关的资料时,要格外慎重,不要想当然地用今天的“闽南”概念来理解古代的“闽南”。对“闽南”一词进行简要的考释,有助于闽南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4.
闽南文化蕴含着尊师重教、尊老爱幼、敬祖崇宗、敢闯敢拼等丰富道德教育内涵,将闽南文化运用于闽南地区高校德育工作中,能够有效丰富德育内容、增强德育效果、优化德育环境.闽南地区高校可通过在校园德育环境建设中融入闽南文化,在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中强化闽南文化,让教师结合闽南文化展开德育主题课程,让学生以体验闽南文化作为德育实践活动等方式将闽南文化运用于地区高校的道德教育工作中,真正提高闽南地区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闽南文化负载词折射出闽南地区特有的文化气质,因此成为泉州外宣翻译的难点之一。本文以举例说明、横向对比的方式,尝试运用生态翻译学的“三维”原则来指导闽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探讨文化词语英译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闽台闽南方言“称赞词”是指闽南方言中对人的优点表达喜爱、表扬或赞美之情的一类词,即与闽南方言词“阿咾”表达的意思相同。这一类词体现出浓厚的闽台文化特征,很值得研究。本文主要从称赞词的闽台文化特征的阐释、词类划分和语法特点来研究闺台闽南方言称赞词,以便对闽南方言文化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的话:去年,泉州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如今又值“东亚文化之都”活动年和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之际,对于如何有效的保护、传播与延伸闽南文化,已经成为当下讨论的热点。
  本栏目通过对闽南俗语的图像创新与应用的研究,以实际的创新案例探讨闽南民俗文化在转化传播形式的现实意义。蔡永辉在?闽南俗语图像语境的现实意义?文章中认为,应从关注时代人文现状的角度来赋予民俗文化新的多元传播活力。陈学君的?闽南俗语的图像诠释与传播?从图像诠释和传播闽南俗语的角度,为闽南俗语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寻找合适的生存空间。蔡淑芬的?泉州特产包装设计的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出,闽南特产的包装该怎么去定位和设计,才能使闽南特产的包装能有独特的闽南文化特色,从而使闽南文化浓缩为流动、带得走的“地方文化”。  相似文献   

18.
陈绍花 《教师》2014,(8):8-9
本文尝试从学校所处闽南地区的文化视角入手,探索把闽南文化因子,特别是闽南文化中的正能量引入闽南地区职业中专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德育教学中,以创新德育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而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淮安地方文化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资源。“以地域文化观照学校文化,以学校文化发展地域文化,实现地域文化与学校文化互融共生”是淮安市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20.
地处海峡西岸的厦门、漳州、泉州三市地缘相近,文脉同源,经脉相连.以闽南文化为立足点,整合厦漳泉三地的旅游文化资源,对厦漳泉旅游进行形象定位,并从地缘识别、人文识别、理念识别、行为识别以及视觉识别五个层次,构建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旅游形象识别系统,旨在为打造闽南旅游品牌,提高闽南区域旅游竞争力,促进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海西经济文化区建设,提供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