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伤逝》以独特的角度,描写了子君和涓生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伤逝》对于爱情的解读,在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能够带给我们以深刻的思考和启迪:爱情婚姻的选择其实就是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爱情婚姻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女性一定要自强自立;爱情婚姻需要呵护和经营。这样的婚姻才会幸福、美满。  相似文献   

2.
《伤逝》和《沉沦》同为“五四”时代表现青年知识分子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的重要作品,带有作家强烈的自传色彩,但由于鲁迅和郁达夫各自独特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伤逝》和《沉沦》在表现爱情这一共同主题的时候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鲁迅更多的是通过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悲剧探索更为深广的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在混沌初开的社会氛围中新觉醒的知识女性的命运和悲剧,表现出忧愤深广的时代忧患。而浪漫主义作家郁达夫则在《沉沦》中尽情宣泄灵与肉的冲突,即性的要求和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的苦闷,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色彩。《伤逝》和《沉沦》分别体现了鲁迅和郁达夫在不同角度和层面所进行的人生、人性开掘,均具有惊世骇俗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在独具特色的爱情小说<伤逝>中,不仅以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笔调描写了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更对人生道路中的重大问题——爱情婚姻进行了深刻地探索.其中对于爱情的解读,在今天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伤逝>中爱情失败的原因及引发的深思.  相似文献   

4.
《伤逝》和《沉沦》同为“五四”时代表现青年知识分子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的重要作品,带有作家强烈的自传色彩,但由于鲁迅和郁达夫各自独特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伤逝》和《沉沦》在表现爱情这一共同主题的时候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鲁迅更多的是通过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悲剧探索更为深广的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在混沌初开的社会氛围中新觉醒的知识女性的命运和悲剧,表现出忧愤深广的时代忧患。而浪漫主义作家郁达夫则在《沉沦》中尽情宣泄灵与肉的冲突,即性的要求和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的苦闷,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色彩。《伤逝》和《沉沦))分别体现了鲁迅和郁达夫在不同角度和层面所进行的人生、人性开掘,均具有惊世骇俗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5.
《孤独者》与《伤逝》相隔四天完成,鲁迅不公开发表的原因与《野草》直接相关。《野草》记录着鲁迅“难于直说”的爱情心理历程,含蓄委婉,有意掩饰爱情色彩以免引起对手的攻击。而《孤独者》、《伤逝》在彻底反封建主义思想中又蕴含着作者自己的情感世界。鲁迅为了保护《野草》的神秘,保护自己的爱情,于是把《孤独者》、《伤逝》锁进抽屉,不公开发表。  相似文献   

6.
《伤逝》是鲁迅小说唯一一篇细致描写爱情的小说。同时也是比较扑朔迷离的一篇。有学者说,鲁迅的《伤逝》是鲁迅的自传体小说。可是,鲁迅小说的自传性意义和价值,并仅仅不在于对实际生活中的人事有所依托或影射,而是在其深层心理和意识的强烈投射。更值得注意的是,《伤逝》这篇小说包含了关于记忆与忘却,死亡与新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的《五四遗事》与鲁迅的《伤逝》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两者创作的视角不同,《伤逝》是从社会的视角反映新青年的爱情悲剧,而《五四遗事》则是从历史、人生的视角去展现青年人的爱情。《五四遗事》的主题有两个层面:一、表现理想爱情的似是而非;二、揭示人生的华美与苍凉。其独到而深刻的主题使作品超越了时代,具有了永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论《伤逝》的悲剧意识黄圣银一一九二五年,鲁迅写了他的唯一的一篇爱情题材小说《伤逝》。在以追求个性解放为特征的五四时代的爱情受到众口一辞的称赞时,《伤逝》却考察了这种爱情问前延伸后的灰暗和衰微,从而留给人们一个深刻的疑问:“子君、涓生爱情的生长为何夭折...  相似文献   

9.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爱情小说,写于一九二五年十月。在这部小说中,鲁迅先生以启蒙主义和人道主义作思想武器向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个性主义的脆弱无力性则给予了一定的批评,提出了在当时超出一般论者认识的较为正确的爱情观。历来评述《伤逝》的文章,对于抨击封建主义和批评个性主义谈得较多,而对于鲁迅正面的爱情主张则谈得甚少,本文试图对《伤逝》的爱情思想作一个全面剖析。  相似文献   

10.
在鲁迅的众多小说中,《伤逝》可能是最独特的一篇。这是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其文风与作者的大多数文章有很大的区别。《伤逝》并不是简单的爱情小说,它更是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向。在表面的爱情悲剧之下,《伤逝》更强调"未说"的重要性,也就是现代性价值的去向。鲁迅在建构这篇小说时,采用了复调的现代性理解,至少包括了个体自主性、自反性、社会性三个不同的现代性维度。这是这篇小说的伟大之处,也是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伤逝》告诉我们一种貌相:当“人必生活着”成为可能之后,爱情也“必须时时更新、生长与创造”。北村的《伤逝》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爱情最终是虚无而令人绝望的,无法拯救心灵。鲁迅和北村的《伤逝》中理想爱情模式的主体是错位的。面对包括爱情在内的人生“绝望”,北村确立了以神性拯救为唯一的终极救赎之径,而鲁迅立在现实的土壤上信奉“绝望的抗战”。北村的愿望虽然美好,但在中国语境中,很难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2.
对鲁迅《伤逝》的理解不能忽视鲁迅爱情观及其与存在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爱情观的联系,不能忽略《伤逝》所受《诱惑者日记》的影响。鲁迅追随克氏,把爱情与个体精神的成长联系起来,以爱情为精神成长之台阶,因此《伤逝》中透露出"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宗教阶段"的痕迹,主人公从文学家影响下的唯美爱情到道德责任的逃避与受谴责,再到准宗教性的忏悔,涓生其实还是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精神成长。鲁迅写《伤逝》不只为强调经济权之重要,更为强调个体精神成长之重要,而这都离不开克氏与《诱惑者日记》的影响。正是在世界文学的关联和比较文学的视野中,《伤逝》主旨得到更为准确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个人经验是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各种积累的最终结果。它根植于心,显现于行。从鲁迅生活的时代观念与婚姻、经济职业与婚姻和爱情与婚姻三个部分出发,再将《伤逝》中"爱情的开始——产生‘隔膜’——婚姻失败"代入鲁迅现实生活并进行异同类比,可以发现鲁迅和许广平较《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而言他们是成功的。在成功的背后不难看出鲁迅当时思考的深入。他结合自身经历创作的《伤逝》,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当下青年人的婚恋都具有借鉴和警醒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伤逝》中子君的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本文在对此问题展开探讨的基础上,阐述了鲁迅的爱情婚姻观。这些,对后人无疑具有教育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在《伤逝》中,鲁迅通过展示涓生与子君的这幕裂人心脾的爱情悲剧,旨在对他曾长期信仰过、当时许多青年正狂热崇拜的个性主义思想进行深刻的否定与反思,并决心抛弃它而寻求新的思想武装,探索新的出路. 《伤逝》中的涓生与子君,都是在五四新潮激荡下开始觉醒的知识青年.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等口号曾给他们的灵魂以强烈的震撼.正是在“谈  相似文献   

16.
《伤逝》是鲁迅小说中仅有的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它的构思独特,思想深湛,在那一时代反映同类题材的众多作品中,《伤逝》是成就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篇。五十多年来,发表过许多研究《伤逝》的文章,但对作品所表现的爱情悲剧的原因何在以及如何看待作品所反映的个性解放思想等问题,至今还有不同看法。本文拟就此谈一谈个人的浅见,希望得到评论界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7.
谢稚 《培训与研究》2008,25(1):10-12
《伤逝》通过对子君涓生爱情和人生悲剧的描写,对爱情、人生、个人、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刻思考,展示了鲁迅小说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本文对《伤逝》主题进行了多角度分析,并阐释了小说的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朱玉红 《文教资料》2010,(15):10-11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以爱情为主题的短篇小说。它讲述了“五四”时期两个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涓生和子君因相爱而结合,最终却以悲剧而结束,让读者不禁掩卷深思,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美好爱情的毁灭?作品以其巨大的思想穿透力和强烈的情感力量给读者展示了几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伤逝》是鲁迅的名篇,对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历来多有研究,但至今仍众说纷纭。考察《伤逝》的内容,子君一涓生二人爱情观的差异是这一爱情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伤逝》是鲁迅惟一的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在小说中,朦胧的意境和闪烁的言辞增加了人们探求作者本意的难度。在《伤逝》中有讨论个性解放与女性地位的因子.但不是作品主题的全部。作者借用了涓生的手记,以忏悔自责的方式,探讨自我生命体验中的爱恨情仇。曾经拥有和体会过的亲情、爱情、欢乐、幸福都已远逝,作者开始反思人生的存在与虚无。鲁迅的自悼,与往事诀别时的寂寞和矛盾的心情隐藏在《伤逝》的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