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徽州刻书历史悠久,经宋元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徽州刻书闻名全国,不断发展壮大而成为全国刻书业的领军,涌现出大批优秀成果。秦宗财博士所著《明清文化传播与商业互动研究:以徽州出版与徽商为中心》,在传播学视角下考证了明清徽州出版的特点与影响,揭示了明清文化传播与商业经济互动的内在机制,既是一部研究价值高的徽学著述,又是一部优秀的研究文化传播之著作。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徽州商人致富后,曾不惜重金构造了大量的建筑物,包括住宅、调堂、佛寺、道观、园林、牌楼等。这些建筑,在当时全国各地徽商足迹所到之处皆有,而徽商的本土徽州相对比较集中。尽管历经数百年沧海桑田的变迁,至今在徽州仍保存了不少明清时期徽商建造的各类建筑。从文化角度审视这类建筑,可以发现明清徽商的建筑文化具有比较鲜明的特色。一、建筑类型的丰富多彩明清徽商投资的建筑,按其功能划分,类型众多。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当推住宅和别墅。早在明代中期,致富后的徽商就络绎不绝返乡建造住宅和别墅,或颐养天年,或奉养双亲…  相似文献   

3.
蒋道霞 《兰台世界》2017,(19):92-94
徽商是指我国自东晋至明清时期的徽州商人,在商业经营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明清时期徽商成为驰骋于中华大地的著名商帮,仔细思考徽商成功的原因,突然发现徽商婚姻是徽商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徽商婚姻的缔结促进了徽商发展,徽商婚姻服从于徽商发展,同时在徽商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徽商婚姻文化。  相似文献   

4.
解读徽商(1)     
徽商 ,是指明清时代徽州府籍的商帮集团。明清时期的徽州下辖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 6个县。徽人经商 ,源远流长 ,早在东晋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 ,其后代有所发展 ,但形成一个商帮集团则在明成化、弘治年间 ,明嘉靖以后至清乾隆、嘉庆时期 ,徽商达于极盛。所谓“无黟不成镇 ,无徽不成商” ,便是历史对徽商辉煌岁月的写照。商儒一体徽商走到哪里 ,哪里的文化就繁荣。贾而好儒 ,亦贾亦儒 ,这是安徽商人的传统。历史上徽商中精通儒学 ,擅长诗词文学者不乏其人。他们中间有些是早年习儒 ,以后走上经商道路的 ;有些则是亦贾亦儒 ,…  相似文献   

5.
明清徽商“贾而好儒”的特色是其文化自觉的表现.明中叶后徽州出版的兴盛助推了徽商好儒之风,也加强了徽商的文化自觉,尤其是徽州商业书出版有助于商业文化的传承,助推了徽商的持续发展.以史为鉴,时今,促进我国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培育从业者富有创新意识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6.
明清徽州刻书事业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明清时期徽州刻书事业的概况、特色进行了阐述,从徽商以仕儒为终极关怀以及经营需要两方面论述刻书事业勃兴的原因,进而指出徽州刻书事业为中国图书和出版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李琳琦 《历史档案》2005,1(2):54-58
明清时期的徽州,不仅以“十室九商”的商贾之乡而名闻遐迩,还以“人文辈出”、学术思想发达而著称于世。徽州是执明清商界之牛耳的徽商的桑梓之邦,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主流学术思想——新安理学和徽派朴学的故乡。“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  相似文献   

8.
康海燕 《兰台世界》2012,(19):56-57
徽商特指徽州商人,又名新安商人。主要发源于安徽南部的休宁、绩溪、祁门等县,隶属旧徽州府的管辖范畴。东晋时期史书中就有对徽商的记载,其间经过唐、宋时期的成长与发展,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足迹遍及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晚清时期,徽商伴随着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瓦解也逐渐走向衰亡。徽商的发展、兴盛及其经营管理模式的形成经历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徽商的足迹遍天下,为了慎终追远、增强族人之间的凝聚力和家族的向心力,一些徽商家族在经商侨寓之地兴建祠堂、纂修家谱。徽州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传统宗法制度较为盛行的地区之  相似文献   

10.
茶叶贸易是明清徽州商帮的四大经营项目之一。①以往研究者在探讨徽商茶叶贸易问题时,大多止于清代道光中叶。其实,道光中叶以后徽商的茶叶贸易还有一个发展高潮,这一高潮的形成,与上海有密切的关系,而其后果,则是将徽州商帮的衰落推迟到了光绪以后。本文根据部分新发掘的有关徽州条商的原始资料,着重讨论徽商在道光中叶以后围绕上海而展开的一系列茶叶贸易活动,希望有助于学术界对明清徽州商帮的全面了解。一从广州到上海的战略转移清代徽商茶叶贸易的主要类型有二种:一是经营内销,俗称做“京庄”茶。它在徽州商帮传统的茶叶经销…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许多商帮,比较著名的"十大商帮"为晋商、徽商、齐鲁商、江右商、洞庭商、宁波商、龙游商、闽商、粤商、陕商,而晋商位列"十大商帮"之首。"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从明末到清初,山西商人在商界叱咤风云了500多年,足迹遍布全国上  相似文献   

12.
杨小京 《兰台世界》2013,(13):139-140
<正>清代是我国藏书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徽州私家藏书最为兴盛的时期。究其原因,一是徽商的发展达到鼎盛,徽商藏书名闻遐迩;二是徽派朴学形成,考据之风大大促进了私家藏书的发展;三是清政府调整了文化政策,徽州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书业发达,利于图书的收藏与流通。清代徽州学者众多,私家藏书蔚然成风。与此同时,清代徽州的藏书数量也大大  相似文献   

13.
徽商的奢侈性消费及其心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商是明清时期执商界之牛耳的著名商帮。他们广营园亭第宅,雕梁画栋,穷极技巧;蓄婢纳妾,锦衣玉食,极欲穷奢;结纳官府,交游文士,千金一掷。奢侈性消费不仅消耗了徽商的大量资本,严重影响了其资本的积累,且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和社会风气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本文拟通过窥探徽商的内心世界,判明促使其进行奢侈性消费的真实动因。 一 徽商的奢侈性消费,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和结纳官府、交游文士三个方面。 “奢侈生活,是不适当的,不必要的享乐的消费生活,而且这消费生活,是超过了其时其地一般社会生活的水准以上的。”徽商的生活消费有一个由俭到奢,逐渐演进的过程。 明中叶以前,是徽商的创业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以“小本起家”的徽州商人,为了在商界站稳脚跟,开辟一片天地,大多勤俭节约,艰苦营运;经商致富后,他们深知创业之艰难,“勤俭不改其初”。如歙县商人许尚质,“负担东走吴门,浮越江南,至于荆,遂西入蜀。……为人淡泊,不竟芬华,归既富厚,犹竞竞力作,衣敝食蔬,强步五六十里如其贫时”。歙县商人汪海,“虽服上贾,觳衣食,出无舆,孺人不袨不珍,泊如也”。  相似文献   

14.
陈肖 《山西档案》2006,(2):17-21
一、徽州文化及其内容近人吴日法《徽商便览·缘起》说:“吾徽居万山环绕中,山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徽州地处安徽南部黄山、齐云山之间的东南丘陵地区。唐大历四年(769年)形成的州辖六县格局,到宋徽宗宣和三年改歙州为徽州,当时徽州府辖歙县、休宁、黟县、婺源、祁门、绩溪六县,由此至明清,基本未变,因而,徽州是一个具有稳定性和完整性的文化地理范围。徽州文化崛起于南宋,鼎盛于明清,从广义上说,是指历史上的徽州人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精神文化层面,都有深厚…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周晓光、李琳琦合著的《徽商与经营文化》一书,已由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全书约13万5千字,分为十章,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徽商形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阐述了徽商关于效益、竞争、质量、信誉、信息、人才、途程等方面的观念;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说明了徽商的经营方式、徽商在经营中的心理活动以及徽商对经营环境的营造。介绍了徽商敬业、拼博、进取的“徽骆驼”精神和徽商商业道德等。该书论述紧扣“经营文化”这一主题,从徽商所体现的种种与经营文化相关的内容落笔,并另辟“徽商的生活文化”、“徽商与徽州文化”…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出版业取得了空前的辉煌成就,徽州成为全国出版业的四大中心之一.出版业在徽州地区的形成,和徽商的大力推动是分不开的.徽商有着敏锐的市场意识,并且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而且他们拥有雄厚的资金,因此在徽商的努力下,徽州地区的出版业从无到有,从普通的刻书到追求书籍的质量和艺术水平,从作坊式生产到合作式的经营,最终在中国出版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徽商在出版业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值得今天的出版业去学习和汲取.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的晋商对我国经济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产生的晋商档案更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晋商的精神与文化如何在新时代与晋商档案资源结合起来,更好地传承下去,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数字记忆的兴起为晋商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本文在分析晋商档案资源保存现状基础上,结合数字记忆理论,参考国内已有数字记忆项目提出利用数字技术开发晋商档案资源的设想,以期为晋商档案资源建设以及晋商精神的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何健 《新闻世界》2010,(12):192-193
兴盛于明清时期的徽商,不仅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其对文化上的投资和消费也显示了徽商独特的眼光,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徽商中,商业和文化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这是徽商留给当代人的启示,也是徽商精神的现代价值之有力呈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明清晋商与山西武术共融与共荣的历史渊源,从明清晋商孕育了新的武术拳种、推动了武术文化的传播、营造了良好的习武氛围等方面论述了明清时期晋商对山西武术事业发展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0.
"会票",是由明清两代商人发行的一种异地支付凭证。关于会票在明清时期的使用情况,文献材料中偶有记载。傅衣凌先生在《明代徽州商人》一文中即对徽商彼此间开展汇兑业务的会票制度给予了关注,并在注释中抄录了两条有关会票的材料。黄仁字先生在《从〈三言〉看晚明商人》中称"明代商人间商业机构最发达者,为徽州商人",并指出徽商汇兑业务的开展仅限于"一极小之乡里圈"。由于会票实物传世极少,长期以来人们对会票的票式无从知晓。安徽省博物馆藏有清乾隆、嘉庆时徽商用会票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