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我国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确立是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必然产物。完善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应从优化内外环境着手,切实推进高校去行政化进程,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最大限度地协调好各权力主体的关系,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加强自主管理和民主决策。一、主要问题目前我国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主要存在七个方面的问题:①高等教育所面临  相似文献   

2.
法人治理结构是与多元化产权结构相适应的结构组织形式,而独立学院是高校投资多元化的产物。因此,构建并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独立学院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法人治理结构是与多元化产权结构相适应的结构组织形式,而独立学院是高校投资多元化的产物.因此,构建并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独立学院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核心。所谓法人治理结构,是指高校作为一个法人实体,其各个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决策权配置模式。其中,高校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决策权配置模式为高校的外部治理结构,高校内部各个权力主体之间的决策权配置模式为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一所高校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公共权力机构(政府、立法机构、法院等)、中介组织或团体、  相似文献   

5.
公立高校建立董事会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新探索,其目的在于完善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确立公立高校的法人地位。基于法人治理结构的视域,应使公立高校董事会取得类似于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的地位,使其成为政府有关重大事项决策的执行机关和政府决策权以外其他重要事务的决策机关,并依此界定其职权,完善其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6.
构建科学高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不仅有利于民办高校的科学决策和有效治理,而且有利于民办高校的稳定健康发展。宁波A学院三权合作式法人治理结构为我国民办高校构建法人治理结构提供的成功经验有:坚持办学公益性是前提;明晰教育产权机制是关键;理顺董事会与校长关系是保障。  相似文献   

7.
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必须确立和坚持法人化治理结构。法人化既使我公立高校获得了公权主体身份,也使其具有了相对独立的私权主体资格。公立高校法人明显地具有机关法人色彩,同时也具有我国《民法通则》所规定的民事法人特质。高校法人的双界性导致了法人治理结构内外部的制衡与保障机制并未得到建立与遵守,公立高校的公益性没有得到准确、有效的发挥。因此,我们需要秉持“良法”与“善治”的精神,建立以学术权力和教育权力为主体的高校法人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产权体制变革与政府职能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要实现高等教育产权体制变革.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通过高等教育产权多元化理顺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建立以产权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实现高等教育产权多元化;重构高等教育产权结构,对部分高等院校实行“股份制”;优化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理顺政府与高校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大学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发展,传统的权力结构和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大众普遍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为了化解矛盾,理论与实务界出现诸多改革高等教育的探索,借用西方法人制度来重构中国大学治理模式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种尝试,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明确法人本质与分类,是中国大学法人制度建立的核心问题。论文通过梳理法人...  相似文献   

10.
独立学院法人治理存在不规范化、形骸化问题的根源在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的模糊性和自相矛盾性。虽然现行法律规定独立学院为法人,但在现有的法人分类中找不到独立学院法人归属类型,以至法人治理出现越位、错位、虚位等利益无序博弈状态。面对此种境况,消解法律法规自相矛盾的规定,并找寻独立学院法人的准确定位——营利性法人或非营利性法人,进而针对不同类型的法人构建不同的治理结构,才是破解独立荤院法人治理困境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1.
教育利益是指教育主体从教育过程和结果中获得的、能满足其需求的物质财富或者非物质财富。教育改革是对教育中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教育中一些重大利益关系的调整势在必行。教育法是调整教育利益关系的基本法律手段,与教育利益关系调整的道德手段和政策手段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突出优势。教育法要关注重大教育利益和重大教育问题,并将之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教育法律纠纷问题是近年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文章对当前该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初步梳理,发现众多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文献法、案例法、比较法等从宏观上梳理教育法律纠纷的概念、特征、类型、原因、对策,并在微观上对纠纷所涉及的具体类型做一定探讨,提供了宏观脉络与微观理路分析的基本框架。但教育法律纠纷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动态的问题,已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今后应对教育法律纠纷(或学校法律纠纷)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进一步明确和统一,需要把握好学校法律纠纷相较于其他法律纠纷的特殊性特点和发展的内在规律,需加强域内外的、不同层级的、不同类型法律关系中的教育纠纷的比较研究以及国内外解决法律纠纷在制度、程序、方式等方面的比较研究,需从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以及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司法部门等多部门的角度研究共同建立解决纠纷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高等职业教育应牢固树立为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思想。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科学建构课程体系,合理选择课程内容,不断创新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深化实践教学及考核方式改革。努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就业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4.
教育选择权是受教育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体现教育的实质公平,是教育公平在就近入学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教育选择权的实现依赖于经济条件、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法制完备。但目前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选择权的实现过程中仍存在着突出的制度与现实障碍,亟需从教育选择权的法制认识、教育立法、教育执法、教育司法建设四方面建立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5.
基于教育平等、满足教育需求、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投入效益、科学分享管理权力等方面的分析,制定民办教育政策要努力争取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的平等法律地位;创造条件吸引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领域,增加可供选择的多样化优质教育资源的供应量;落实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促进教育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的创新;发挥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激励作用,提高财政投入教育的产出水平;落实分级负责,多部门共同承担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和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的职责。  相似文献   

16.
周航  申素平 《复旦教育论坛》2022,20(6):25-31,79
“教育(法律)行为”概念的引入有利于促进教育法的体系化与法典化、整合各类教育法上的行为,并弥补现有概念工具的不足。然而,学界对教育行为、教育法律行为的具体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仍缺乏深入讨论。其一,教育行为概念的用法存在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其二,教育法律行为概念的界定系由传统法理学上的法律行为转变而来,过于简单,难以揭示各类教育行为的共同本质,难以承担建构教育法内在体系的功能,也难以彰显教育法的独特价值追求。为构建具有普适性的教育法行为概念,应将教育行为界定为与教育有关的一切活动,包括教育法律行为与教育事实行为。对于教育法律行为来说,“直接产生法律效果”是其法律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性)”则是其根本目标。因此,可以将教育法律行为界定为:教育法律规范调整的,法律主体基于教育性目的所作出的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是导致我国高素质法律人才短缺与法学专业毕业生结构性过剩的根本原因。科学定位我国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法学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和关键。未来法学教育应该是多层次、一体化体系下的高起点、法律事务的大众化与法律职业的精英化相统一的发展方向,因此也决定了我国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理应在多层次结构上的法学应用人才、法学研究人才和社会管理人才的共同培养。  相似文献   

18.
高校法制教育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教育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就必须从学校教育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高度重视法制教育,包括完善素质教育理论,强化法律素质;建立科学的高校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努力探索学校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教育法制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代教育发展与现代教育法制理念和法制实践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我国教育法制建设起步较晚,较之于西方发达国家,无论是教育法律规范体系建设还是教育法制化建设都显薄弱,在教育法制实践中呈现出的多层面、多类型的缺陷或缺失,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教育法制效率的提高,最终影响着教育效益的有效实现,因此,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0.
试论高等学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学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的任命制转换为现在的聘任与被聘任关系,这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法律关系,具有法定性、管理性、平等性、自主性和程序性等特征。针对高校教师聘任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应加强教育立法,使高校教师聘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加快教师任用制度改革步伐,使高等学校教师任用工作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