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忆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占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从传授知识来看,低年级的语文课传授的基本知识是学生今后学习中高年级的知识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记忆”。再者,对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去记住所学的知识,这就是说“记忆”也是一项能力,是智力的一部分,必须注意开发。因此,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记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运用“记忆”手段帮助学生记;二是进行记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记。如果把低年级语文教学仅仅理解成让学生记住知识,就往往会陷入死记硬背的死胡同;如果不把“记忆”看成是一种能力,将使语文的教和学都失去有力的工具。因此,要把“记忆能力”的培养作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的基本技能加以开发,切实加强这方面的基本功训练。下面,试就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记忆力的培养,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53年前,十三陵水库建设让一大批优秀劳动者走进公众的视野,成就了一段又一段感人传奇,"七姐妹""九兰组"就是这些传奇中的典型代表。历史长流,无声地诉说着往昔;时光逝去,不留痕迹。曾经的岁月,承载着那群人怎样的记忆?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退休教师、“九兰组”中的大兰闫秀兰将曾经的那段光辉岁月向我们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3.
牵挂     
往事是故事,往事是思绪;往事是牵挂,往事是回忆。回忆往事,寄托我们对亲人、对朋友的怀念与牵挂;叙述往事,抒发我们对亲人、对朋友的感激和思念。回忆, 让我们从往事中感受亲情和友爱;叙述,让我们从往事中学会对爱的感激和表述。“往事知多少”,“父母的爱”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让我们“常怀感激,温馨无限”。生活中的一切部将成为回忆,成为记忆中的往事。让往事伴随我们走过各自的人生之路,让今天的故事成为未来值得回忆的往事。  相似文献   

4.
童年,在我的记忆中是一段美好的时光。现在回想起来,有一件趣事还让我记忆尤新呢。那是我上幼儿园中班时,星期天,幼儿园放假,我呆在家里真是门得发慌,这时,我便想到邻居王敏家玩一玩。我来到王敏家,轻轻地敲了三下门,里面传出王敏的声音:“老狼,老狼几点了”’“十二点!”我在门外说,这是我们叫对方开门的口令。13轻轻地打开了,王敏笑眯眯地探出了半个头,吞吞吐吐地说:“我妈让我在家背古诗,不让我出去玩。”“没关系的,我在你家玩一会儿,你再背古诗也不迟呀。”王敏被我说动了,让我进了屋。她拿出好多玩具,我们玩得多…  相似文献   

5.
寂静除夕夜     
从有记忆开始,我们不知经历过多少个节日。从“元旦”到“六一”,从“五四”到“国庆”,从“端午”到“新春”,每个节日都会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过节了!节日带给我们的欢乐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在那难忘的时刻,感受一份份祝福,让欢笑满载着我们的祝福和希望走向永恒!  相似文献   

6.
别样的体验     
人生的旅途中,总有一段生活,带给我们别样的体验。在我刚刚迈进哈尔滨工大附中的大门时.迎接我的第一课.就是“长达”7天的军训。魔鬼似的训练.刻骨铭心的记忆.让我至今无法忘却。  相似文献   

7.
打扮故事     
张玉仁 《红领巾》2006,(1):16-17
我们只是一、二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我们写出来的故事,也常常和我们一样“小”。有的,可能有两三段;有的,说不定只有短短的一段呢!虽然它看起来是有些简单,但是我们知道,那同样是一种“创作”,也是值得欣赏的“作品”,我们要让所有读它的人觉得有滋有味。故事,一定得有题目。好的题目,就像一个人的眼睛亮亮的。当一段话(或几段话)有了一个题目的时候,一个“故事”也就有了最简单的“样子”。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每个人读故事时,最先看的,往往是故事的题目,如果有一个很响亮的题目,会让人迫不及待地往下看。这时候,那题目实在有些像大餐前的…  相似文献   

8.
袁卫星 《师道》2003,(10):14-14
记不得在哪张报纸上读过这样一段文字,说是一名品学兼优的中学生面对记者关于“假如你是教育部长”的提问,赫然回答:“我要开除那些不会微笑的老师!”说来也巧,有一年我参加高考作文阅卷,但见一考生在《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题目下写有这样一段文字:“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移植蒙娜丽莎的微笑给我的班主任老师,让她铁板的脸上露出春意……”由此我想到魏巍笔下的老师蔡芸芝:“她从来也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平心而论,时下不会微笑的老师多矣!倒不是他们的脸…  相似文献   

9.
记忆竟然也会说谎。大家都知道,我们的记忆是大脑从各种讲述、家庭照片和电视录像画面中拼凑出的。但是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现在一起发现,在这个拼凑的过程中,我们的头脑会产生另一个“我”,这个“我”好像强迫自己迷惑。目的就是为了克服现实,让记忆说谎。  相似文献   

10.
墨非 《阅读与鉴赏》2002,(12):51-52
逝去的岁月在我们心中沉淀为记忆,而记忆无论是苦涩或是甜蜜.都变成我们内心的一种财富,让人在夜阑人静时反复咀嚼。常常在不经意间,时光之水会倒流而至,将我们淹没。这成为挽留我们生命体验的一种方式。或许是因为童年是我们记忆的源头,也或许是童年“不知愁滋味”的天真乐趣更适合回味吧,“童年”成为一种情结,童年经验成为作家笔下常见的题材。  相似文献   

11.
<正>学会用“段”,是阅读教学艺术中的一个小概念,可能因为“小”,在教学中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与运用,这其实是一种教学遗憾。比如某些所谓的教学创新,常常有“大”口号响亮地叫出来,却无法让“段”的教学在我们的课堂上充满诗意、熠熠生辉。其实,“段”的读写教学,富有韵味与魅力,能够让学生在课堂训练中有“小中见大”的收获。如小学三年级课文《赵州桥》的第3段: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相似文献   

12.
<正>文题解读这道命题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记忆”,修饰语是“关于雪”。要想写好《关于雪的记忆》这样一篇命题作文,就必须抓住“记忆”与“雪”的意义,即把握“现象”和“内涵”这两个方面。“现象”属事物的外层信息及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内涵”是藏于表象之下的秘密,属于深层信息。二者交错互通,不仅可以实现由表及里的思维演绎,还能让分析更见锋利,由此深度地揭示“记忆”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微博我最火     
《初中生》2015,(1):21
@你好跳皮:你的故事讲到哪了?@后生仔_:我会永远记得,那些你给过我的记忆。@一段怅惘的歌:当你说“不”时,要使“不”听上去就像“是”一样好听。@开心,一响指:倘若可以,愿岁月静好。让时光停留在这美好的一瞬。@じAomrご心渃相依:有些话,适合烂在心里;有些痛苦,适合无声无息地记忆。@剑荡♂四方:刷牙其实是一件让人悲喜交集的事——你一手拿着洗具(喜剧),一手拿着杯具(悲剧)。@墨城:如今书店里的书籍,差不多都被蒙上了一层透明的塑料。这,  相似文献   

14.
【设计思路】整体思路:读———说———写。首先出示一段短文,让学生找出非“实”的部分,让学生明确“虚”就是感情和想法;然后再出示一段写“实”的文字,让学生借“实”发挥,谈感受或想法,并把其写出来;最后公布本次作文题目及要求,让学生先分析、思考,然后口头作文,写好提纲,再书面写作,集体评改,最后自己修改,誊抄正文。【导写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练习了写“实”,大多数同学都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如实地表现客观事物,能真实、准确地表现人、事、景、物,能恰当地运用叙述、描写和说明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另一种写作基本功…  相似文献   

15.
’99高考作文考生失误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如”开道,随意闲聊 在阅卷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相当数量考生的作文采用以下模式:“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想要……”“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想要……”有的作文,能一口气排列五六个甚至十来个“假如……想要……”,想到哪写到哪,“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就哪里”。比如有一篇作文,连写了11个以“假如……”开头的排比段,写自己想要“移植苍鹰的记忆”“移植科学家的记忆”“移植宇航员的记忆”“移植鱼儿的记忆”“移植古人的记忆”“移植老一辈革命家的记忆”……粗粗一看,似乎想象非常丰富,细细推敲,其思路混乱,一会儿写动物…  相似文献   

16.
珍藏的记忆     
在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个地方,那里珍藏着一段幸福的记忆。翻捡流年时光。回味过往岁月,那些记忆总能氤氨情怀。让我们泪水涟涟。  相似文献   

17.
近来,听了一些课,撷取两个教学片段来谈谈对课堂有效性的评判。片段一:《风筝》中“放风筝”一段的教学师:“幸福鸟”做好了,让我们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放飞我们的“幸福鸟”吧。(生读写“放风筝”的这一段。)  相似文献   

18.
我,来过     
<正>一个人,一座城,一段难忘的故事,一段无法磨灭的记忆。读罢赛题中“门外有条小路,路的尽头是草地”这一供我们续写的开头,我想到了地点与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又结合自身的阅读经历,脑海里便浮现出海明威与巴黎的不解之缘——就像已经多次参加“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的我,与南京这座于我而言意义非凡的城市。  相似文献   

19.
<正>“我是兴业路实验学校一名优秀学子,我庄严宣誓:我们是明天的太阳,命运主宰在我们手中……”在临泉县兴业路实验学校,每一位学生入学后都要宣读一段誓词,誓词的最后是“立志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学生”。学校将“德智体美劳”五项要求融入教育目标中,让每一个生命和美绽放。德育铸魂。“让每一个生命和美绽放”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每一个生命”是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相似文献   

20.
郑英 《人民教育》2023,(8):57-58
<正>一位已毕业多年的女孩和我话当年,感慨地说起诸多往事,尤其是我带给她的记忆,言语间都是感激,末了她突然问道:“郑老师,您知道您最与众不同也是最厉害的地方是什么吗?”我以为是温柔、正直、善解人意之类,没想到她的答案是“你总能看见我们,让我们觉得自己一直在您的眼里,有满满的存在感和安全感”。女孩还举了几件事作为例证,这让我不由得重新审视“看见”这个词的教育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