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人有相与争年者,一人曰:吾与尧同年。其一人曰:我与黄帝之兄同年。讼此而不决,以后息者为胜耳。(战国·韩非子《韩非子·外储说》)【解说】两个郑国人争论谁年长,一个说:我和尧帝同一年生。另一个则说:我和黄帝的哥哥,一样大。传说中的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黄帝和尧  相似文献   

2.
三告投杼     
孙怀伦 《阅读与鉴赏》2009,(4):33-33,51
甘茂曰:“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同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  相似文献   

3.
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  相似文献   

4.
甘茂自保     
甘茂曰:“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  相似文献   

5.
戊子①,上谓侍臣曰②:“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③,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徵对曰⑤:“人君虽圣哲⑥,犹当虚己以受人⑦,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⑧,骄矜自用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⑩,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11)!”  相似文献   

6.
“翟母皈心释氏,日诵佛不辍声。(翟)永龄佯呼之,母应诺。又呼不已,母愠曰:‘无有,何频呼也?’永龄曰:‘吾呼母三四,母便不悦,彼佛者日为母呼千万声,其怒当如何?’母为少悟。” 读罢上述短文,令人忍俊不禁。然在兴奋之余,又使人有所警悟,受到启迪。该短文选自浮白斋主人的《雅谑》,以文体而论,乃属笔记。那么,什么是笔记呢?笔记又叫随笔或札记,是作者随笔所记、体例不拘的一  相似文献   

7.
郑人有相与争年者,一人曰:“吾与尧同年”其一人曰:“我与黄帝之兄同年”讼此而不决,以后息者为胜耳。  相似文献   

8.
《唐阙史》载:“唐咸通中,俳优人李可及滑稽谐戏,独出辈流,虽不能托谊讽喻,然巧智敏捷,亦不可多得。尝因延庆节,缁黄讲论毕,次及倡优为戏。可及乃褒衣博带,摄斋以升座,自称三教论衡。偶坐者问曰:‘既言含博通三教,释迦如来是何人?’对曰:‘妇人。’问者惊曰:‘何也?’曰:‘金刚经云:“敷坐而坐。”有夫有儿,非妇人而何?’上为之启齿。又问曰:‘太上老君是何人?’曰:‘亦妇人也。’问者益所不谕,乃曰:‘道德经云:“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何有患?”若非妇人,何患于有娠乎?’上大悦。又问曰:‘文宣王(即孔子——笔者)何人也?’曰:‘妇人也。’问者曰:‘何以知之?’曰:‘论语云:“沽之哉!沽之哉!我待价者也。”若非妇人,待嫁奚何?’上意极欢,宠锡颇厚。”  相似文献   

9.
断织     
《列女传·邹孟轲母》:“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如此)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  相似文献   

10.
操舟若神     
李琪 《现代语文》2004,(12):9-9
颜渊问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之渊.津人操舟若神。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曰:‘深可善游者数能,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操之也。’吾问焉而不吾告,敢问何谓也?”  相似文献   

11.
唐太宗屡辞封禅探析燕永成封禅作为中国古代帝王举行的一种祀典活动,最早见于《管子·封禅篇》.此得久佚,今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秦统一天下,秦始皇亲自登泰山封禅。西汉时,武帝又东封泰山,并...  相似文献   

12.
《初中生》2008,(6):52-53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参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相似文献   

13.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有这样一段话: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相似文献   

14.
问尧     
或曰:“尧之圣不逮舜,尧不能用九官、诛四罪,而舜能焉。”曰:“舜之所以圣,由尧之圣。舜之用与诛,宜也。”曰:“然则尧之时,独不可用与诛乎?”曰:“将以遗舜也。”“其以遗舜奈何?”“尧信舜之圣久矣,将举而禅焉,且以信于众,因四岳之举,遂试之。其试由是夫起,圣人不苟以名服天下,心信其德于众。德莫大于用贤诛恶,于是遂  相似文献   

15.
原文 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 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博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荀卿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故近者聚而为  相似文献   

16.
庄周家贫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相似文献   

17.
环境与眼界     
南岐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之累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相似文献   

18.
逢蒙学射于羿~①,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②,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③。”曰:“薄乎云尔~④,恶得无罪~⑤?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⑥!'问其仆~⑦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人名,有一独特现象,即有一定地位与文化者,多具有两种称呼:一曰“名”,一曰“字”。和今人相比,多出一个所谓的“字”来。有名又有字者如孔子,名丘,字仲尼;诸葛亮,名亮,字孔明;李白,字太白;杜甫,字子美;白居易,字乐天,不胜枚举。还有更为奇特者,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论述“道”时,不仅为道起了名,而且也给它取了字:“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既有名,又有字,作为中国古代颇具鲜明特色而又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恐怕无人不知。然而,这一文化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却鲜有学者提及。本来一物一名,足以辨物,一人一名,亦足…  相似文献   

20.
一、《殽之战》中,‘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的‘同姓’指什么? 课文注释说:‘同姓,指郑国。晋郑都是姬姓国家。’郑虽是晋的同姓之国,但在这里,‘同姓’指的应是滑国。滑,姬姓小国,鲁僖公三十三年为秦所灭,后因秦不能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