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有人认为,在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时,承认了报纸的商品属性,就应当承认新闻的商品属性,新闻就可以像商品一样地买卖。“有偿新闻”由此而生。可以说,“新闻具有商品属性”是“有偿新闻”的理论根据。不廓清这一理论上的迷雾,就走进了认识上的误区。报纸是一种集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于一身的特殊商品。我认为,说报纸的商品属性,是指它作为物质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新闻不能商品化,那么新闻到底是不是“商品”呢?比较科学和贴切的说法,还是必须坚持讲两句话,即:新闻有商品属性,但不能就此推论出新闻就是“商品”。新闻的载体——报纸、新闻稿、电讯稿等是特殊商品。有的同志不赞成加“属性”、“特殊”这样限定性的辞语,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有勇气面对新闻是一种商品、新闻媒介是商品的现实。事实果真是如此吗?这就未必了。相反,我们说,新闻有商品属性、新闻的载体是特殊商品,正是面对现实对新闻这一极为复杂的事物作了“适度”分析、并有着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新闻不能商品化,那么新闻到底是不是“商品”呢?比较科学和贴切的说法,还是必须坚持讲两句话,即:新闻有商品属性,但不能就此推论出新闻就是“商品”。新闻的载体——报纸、新闻稿、电讯稿等是特殊商品。有的同志不赞成加“属性”、“特殊”这样限定性的辞语,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有勇气面对新闻是一种商品、新闻媒介是商品的现实。事实果真是如此吗?这就未必了。相反,我们说,新闻有商品属性、新闻的载体是特殊商品,正是面对现实对新闻这一极为复杂的事物作了“适度”分析、并有着特定内涵而得出来的。首先,从生产过程,尤其是从流通领域看。在市场  相似文献   

4.
一、马克思:“服务就是商品” 我读到《新闻大学》1998年秋季号喻权域同志《对新闻学中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一文的第四点“新闻是不是商品”。其基本观点作者用黑体字标出:“新闻报道和报纸都不是‘商品’,而是‘服务’。”这里的“服务”显然不是无私奉献意义的服务。喻接着说:“我国那些主张‘新闻是商品’的学者,忘记了辩证逻辑,用的是‘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不知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一九八六年第五期刊登杨飚的《我国新闻不是商品》一文,认为把新闻当成商品,新闻改革恐有走偏方向之虑。首先,新闻与商品的根本性质不同。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而新闻的显著特征是以“事实的报道”为特有方式、并发挥其特有威力的社会意识形态,不具有  相似文献   

6.
新闻的商品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持反对意见的朋友商榷张允若编者的话新闻商品性是一个讨论了多年的话题。由于近年来“有偿新闻”泛滥,新闻界和新闻学界又旧话重提,就“有偿新闻”现象和新闻商品性的关系展开了新一轮的争论。与几年前不同,在新的形势下,新闻商品...  相似文献   

7.
当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在我国新闻界,有人把新闻说成是商品,提倡“新闻商品化”。既然新闻是商品,要“商品化”,那么,新闻自然就可以买卖,“有偿新闻”则应运而生。可以说,“新闻商品化”为“有偿新闻”提供了理论根据。提出“新闻是商品”的人的理论根据是:报纸有商品性,是商品,邪么,刊登在报纸上的新闻必然也有商品性,也是商品。关于报纸有商品性的问题,经过30多年的认识和实  相似文献   

8.
偶然看到一期《新闻界》杂志(今年第2期),从一篇关于新闻商品性的综述文章里,我方知道去年新闻界有一场小小的关于马克思是否谈过新闻是商品的讨论。研究马克思著作多年了,尚没有听说过这个问题会有分歧,于是我又查看了去年参加这场讨论的两份杂志和一份小报纸。这里只就历史事实是否存在讲一点意见。马克思认为新闻是商品,这是历史事实。马克思生活在欧洲市场经济基本形成时期,这是他从事报刊工作的大环境。他最早为民主主义的《莱茵报》工作时,就谈到过报纸与读者间的商品交换关系,写道:自由报刊“是国家精神,这种精神家家户…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1994,(2)
新闻语言“不免言过其实”?区区读到3月13日四川某报4版一篇文章:《成都人看<情人>》。文章说:“近日成都将此剧搬上了舞台,……有人称此举‘立即在锦官城刮起了大小风。’其实,那不过是新闻语言,不免言过其实。”这段话把我弄糊涂了:怎么?新闻语言会不免言...  相似文献   

10.
一年多来,“有偿新闻”在许多地方仍然禁而不绝。这同整个社会大气候有关;但是对“有偿新闻”行为性质的认识模糊甚至存在误区,实在也是个重要原因。 不少人认为,搞“有偿新闻”就是把新闻当作商品来买卖,因而慷慨激昂地反对新闻具有商品属性。那些热心搞“有偿新闻”的人,也就将计就计地接过商品交换的概念,把它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联系起来,为自己搞有偿新闻营造避风港。“有偿新闻”究竟是不是新闻的商品交易、究竟是不是新闻具有商品属性的表现?对这一问题实在很有进一步分析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界,有这么一个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新闻也具有商品属性,新闻也要商品化。这种论调为“有偿新闻”提供了“理论依据”,误导了新闻改革的方向。 有一个时期,“有偿新闻”成了某些新闻单位公开的秘密。报纸出卖版面,电台、电视台出卖时段,记者接受红包;编辑收取编稿劳务费;为企业家写的报告文  相似文献   

12.
新闻、载体、商品,这三者均属不同概念。然而,却往往被某些“学者”混为一谈,笼统地把新闻称为商品;尤其近来这种混谈更多,引起种种歧意。什么是新闻?陆定一同志早有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尽管近十多年来对这个定义尚有争议,但它与载体、商品是属不同概念,这是很清楚的。也就是说,新闻是仅指所报道的并  相似文献   

13.
媒介的商品属性与“商业化”误区卢惠民当30多年前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王中教授提出报纸是商品,政党报纸具有“两重性”(即既是政党的宣传工具,又是流通于社会的出版物)这个命题时,曾经被指责为反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新闻观点;而今天,中国的新闻学术界几乎都认...  相似文献   

14.
“有偿新闻”现象近来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新闻圈内一提它往往捎带出另一个话题:新闻是不是商品。感觉中,“有偿”总与“商品”有什么内在联系,故有人主张还是不用“商品”二字为好。其实,这正是解决“有偿新闻”问题的一个“关节”所在,把其中的难解之处弄个水落石出,对新闻业的健康发展大有益处。 (一) 新闻是什么?理论上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息。而今,关于新闻是意识形态范畴的东西,还是经济基础领域的东西,又成了新闻的论争话题。从新闻报道实践看,新闻作为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直至成为报刊、广播电视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报台从业人员而言,它是产品,而且这一产品既有意识形态成分,如包含着某种思想、态度、意图在内;也有物质成分,如含有具体的人的劳动以及纸张、电波等“物”的内容。对于受众来说,他们付出货币购回报纸、收看有线电视(广播和电视虽不付钱,但收视率直接影响电台电视台的广告收入),并从中获得利益,或开眼界长知识,或直接得到实际报偿,如信息  相似文献   

15.
《扬子晚报户繁星”副刊最近刊出了关于“新闻”词源考证的两篇文章。作者都是“南京高国藩”。第一篇文章.作者说“在古书中遍考“新闻’这两个字的来源,查来查去.‘新闻’二字竟在《红楼梦冲”.并由此断定:“‘新闻’一词是在清代初期时才出现的”,“《红楼梦》记载‘新闻’~词在中国典籍中为最早见。”第二篇文章中.作者推翻旧说.又立新论.称“新闻”一同最早见于晚唐李成用的诗句“多少新闻见.应须语到明”和“旧业久地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中。(笔者注:见1997年10月6日、Ic月20日《扬子晚报》)为此,笔者特意查阅了…  相似文献   

16.
冯定华同志在今年第一期《新闻业务》“通讯员之声”专栏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一些报纸编辑,对农村通讯员另眼相看,总是盯着大机关单位的通讯员;用稿凭关系,凭熟人。”对此我想谈点管见。我也是一位在农村工作的业余通讯员,从八三年开始从事通讯报道工作。我的第一篇文章是在内部刊物《湖北农村金融研究》上发表的。说起这篇文章,我至今还感到对不起该刊编辑。因为稿件是  相似文献   

17.
刘保全 《今传媒》2003,(6):31-32
某报刊登一篇文章,介绍一家报社的一位专栏主编在清华大学向学生们介绍他从事新闻工作的“理念”和“诀窍”。当学生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好记者”时,这位主编说:“没事跑图书馆的人,对不起,你别当记者。”当学生再问:“你受过新闻教育吗?你的新闻素质是怎样培育的”时,这位主编回答说:“我没有受过任何新闻教育,甚至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刚刚扫盲而已……新闻是做出来的,不是学出来。”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位主编成功的“理念”和“诀窍”是当记者用不着到图书馆去看书,用不着受任何新闻教育,用  相似文献   

18.
我是医院的一名专职宣传干事,平时要给新闻媒体写写通讯报道,每年总有几十篇文章见报。同事们问我:“你怎么天天都有写的呢?”是啊,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那么我是如何发现新闻,如何动笔的呢?我细细想来有以下三点: 一、换个角度有新意 在采访中我发现,有些事情看起来是平常不过的小事,但认真思考一下,从一件小事也可以反映出一种新闻,关键是要多琢磨、多分析。1996年上半年,《襄樊晚报》刊登了我的一篇“车祸猛于虎,医院救人急——医务人员呼吁:市民要掌握自救互救常识”的文稿。不少熟人见了我就说:“你可真细心”,编辑也说我:“新闻嗅觉灵敏”。这是一篇小稿,但它的产生却使我悟出了文稿以外的道理。  相似文献   

19.
雪汀 《新闻爱好者》2002,(11):26-27
一今年5月14日,上海《文汇报》刊登了一篇消息《跨国巨头虎视中国电脑市场》。消息读来津津有味,写作手法可圈可点,表现形式文采斐然,不仅在文汇报社引起强烈反响,而且在上海新闻圈里激起涟漪。《新闻爱好者》主编对我说,你和文汇报过从甚密,不该写篇文章推荐推荐这篇新闻吗?我担任《文汇报》特约记者已近20个年头了,自嘲是“一仆二主”,对文汇报上出现引起好评的新闻当然为之高兴。我高兴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张懿是个年轻记者,使人陡生“后生可畏”之感;我还为之高兴的是,作为其所在报社要闻部主任的陈启伟同志不仅慧眼…  相似文献   

20.
拙作《不能搞“有偿新闻”》在今年8月号《新闻战线》上发表之后,很快就接到一位同行老友的电话,肯定了这篇文章。他说:“这样的文章早就该写了。问题重要,不谈不得了!”又说:“这篇文章倘能早点写,早点发更好。你说出了不少老新闻工作者想说的话。”听了这番“赞词”,我忙说:“过奖了!不敢当!”想到这些早巳退役的战友,尽管已“归田”多年,但他们心系党的新闻事业的初衷未改,始终关切着事业的发展前途,不能不令人感动。在电话中,他说了不少夸奖的话,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有的意见还是相当尖锐的。他直率地问我:“什么‘有偿新闻’?事实上是记者在出卖新闻。能这么干吗?”有必要顺便交代一下,我的这位老友,是解放前在白区的进步报纸当过记者的,参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