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狄更斯长篇小说中的家庭观念赵炎秋家庭,是最小的社会细胞,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组合。狄更斯是家庭的热情歌手,在他的长篇小说中,家庭不仅是重要的描绘对象,也是一个中心的问题。因此,研究狄更斯长篇小说中的家庭观念,对于理解他的小说乃至整个创作,都有着极其...  相似文献   

2.
佚名 《家教指南》2007,(4):16-18
李林是一只有小学文化的熟练工人。李林的女儿小兰上小学三年级时,他下岗了。一时间,家庭生活没了着落。妻子看他窝窝囊囊,难以依靠,就跟一个温州的生意人私奔了。面对家庭变故,李林认为主要原因是因为自己读书少、没有文化。他想,他这辈子是没希望了,唯一的希望就在女儿身上,因此望女成风成了他最大心愿。  相似文献   

3.
李平凡(化名)曾是南方某省的年度高考状元。他曾经让父母骄傲,同学羡慕,左邻右舍的家长们夸赞。 李平凡天资聪颖,并非出自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他的家庭很普通,父亲是一名企业单位的司机,母亲没有固定工作,家庭文化和物质状况都很一般。  相似文献   

4.
李商隐是晚唐的一位重要诗人,他存诗约600首,题材相当广泛。但无论是何种题材,都蕴含着他深深的责任意识——对国家民族、人民百姓和家庭妻儿的深切关注与牵挂,对天下大事、家庭小事真挚的情怀。  相似文献   

5.
在梁武帝称帝之前,支配他行为的主要是进取心理,这与他的家庭的社会地位有关,也与他在家庭中的地位有关。同时,在与他人的比较和自己的成就中,他还产生出了强烈的自信、自负和骄傲心理。在为帝前期,成就心理造就了他此期的辉煌和急功近利。而他的晚年,则是在满足自我实现需要还是当“好皇帝”之间的矛盾中度过的。  相似文献   

6.
向明月 《教师》2008,(12):31-32
丰子恺的儿童美术教育观立足于家庭本位,重视解放儿童的身心,提倡幼儿本位性、本能性、环境性以及体验性。他对儿童心性的保留、艺术趣味的涵养以及家庭生活观念的变更,提出了切实的措施和建议。他独特的儿童观的气质,给予儿童美术教育以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家庭──儿童社会化的摇篮●路文举,郑毅前段时间,整理心理咨询札记,我从中发现了4个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其不同的成长历程。例1:小A,男,六年级学生。父母忙于工作,他从小就和姥姥住在一起。每天吃饭、穿衣都是姥姥包办。他上学了,姥姥又多了一份差使,给他收...  相似文献   

8.
七十多年前,鲁迅先生以非常激愤的心情写道:“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责。虽然人口众多’这一句话,很可以闭了眼睛自负,然而这样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人了。”对家庭不重视子女教育而造成的人口素质低下,先生表现出深深的忧虑。今天,如果说我们的家庭仍然不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那无疑是片面的;而在家庭中,母亲对子女教育的重视某种程度上超过了父亲。因为我们中国家庭的基本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内”,男人们在外忙事业、忙经…  相似文献   

9.
云崽子 《音乐世界》2012,(11):76-77
柯震东的传闻就像他的人气一样愈演愈烈,关于他的家庭关于他的爱情。的确,这样一个年轻的高富帅,如何让人不被他吸引,  相似文献   

10.
《青年教师》2005,(9):59-60
工作几个月来,曲文不时感到郁闷,甚至埋怨自己为什么没有出生在一个大款或官员家庭。在他看来,正是因为家庭背景不同,才导致他和一位同学的工作差距。  相似文献   

11.
王兰 《青年教师》2005,(4):55-58
有这样一则说理故事:两个同龄的学画孩子,处在不同的家庭氛围中。第一个家庭一直采取鼓励、赞誉的态度:把孩子的“作品”都贴在墙上,让亲朋参观,稍有功笔时即办了个人画展,名气不断。到33岁时,他的画已站在许多家庭的客厅里。而第二个家庭对孩子一直采取诋毁、冷漠的态度,让孩子把所有的“废纸”都扔进纸篓里。直到33岁时,他才贴出他的第一幅画。这时,人们疯狂了,把第一个孩子的画摘下来扔进纸篓里,把第二个孩子的画从纸篓里捡起来,张贴在墙上。  相似文献   

12.
家长是指在家庭中负责教育孩子的父母和家庭中其他教育孩子的长辈。究竟该怎样教育孩子呢?有人认为,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其实未必,如溺爱孩子的家长,往往把孩子看小了,什么事都舍不得让他做,望子成龙的家长又常常把幼儿看大了,要求他像小学生那样读书、写字、不准游戏,将玩斥为“没出息”。这样对孩子不是教育他,而是惯坏他,对孩子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相似文献   

13.
马卡连柯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教育革新家、教育实践家和教育艺术家。17岁时就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从此在繁重的教育实践活动和紧张的教育理论探索中度过了自己短暂而光辉的一生。马卡连柯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未来社会的写照,要创造光辉灿烂的社会前景,必须从构想家庭中的教育开始努力。  相似文献   

14.
五代时,后唐朝有一位声名显赫、威震敌胆的大将李存审。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他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其实,他出身并非名门望族,而是一个非常贫困的农民家庭。他少年从军,一方面想为国家建功立业,另一方面也为减轻家庭负担,赚点粮饷贴补家用。他每次作战都冲锋在前,奋勇杀敌。由于他作战勇敢,获得的首级、俘虏最多,所以论功行赏,每打一仗他就官升一级。到50多岁时,他已经成为全军的最高统帅,位居将相之列。但是李存审非常清醒,他深知“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道理。他说:“父居高位对于子女教育未必是件好事。我…  相似文献   

15.
马兰霞 《家庭教育》2007,(7S):60-61
每个孩子都生活在独特的家庭之中,每一种家庭生活都是独特的“教育场”。要理解一个孩子何以成为这样的或那样的人,不深入到他所成长的家庭中去,不去感受他所沉浸在其中的家庭生活,是难以言尽其详的。把发生在周围的家庭教育故事演绎出来,正是为了把大家的眼光引申到一个个具体生动又样式迥异的家庭生活中。去品读和体悟家庭教育的真义。[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孩子     
兰姆是终身未娶的,他没有孩子,所以他有一篇《未婚者的怨言》收在他的《伊利亚随笔》里。他说孩子没有什么希奇,等于阴沟里的老鼠一样,到处都有,所以有孩子的人不必在他面前炫耀。他的话无论是怎样中肯,但在骨子里有一点酸———葡萄酸。我一向不信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因为我亲见孩子到处在做现在的主人翁。孩子活动的主要范围是家庭,而现代家庭很少不是以孩子为中心的。一夫一妻不能成为家,没有孩子的家像是一株不结果实的树,总缺点什么。必定等到小宝贝呱呱坠地,家庭的柱石才算放稳,男人开始做父亲,女人开始做母亲,大家…  相似文献   

17.
浓重的家庭情结是陶渊明情感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孝敬母亲、体谅妻子、关爱孩子、友爱弟妹,体现了诗人热爱亲人、热爱生活的至性深情,也影响着他的诗文创作与风格。  相似文献   

18.
《父母必读》2009,(5):144-145
我们要反省家庭中的互动模式,想办法创造更有吸引力的家庭生活,把老公“黏”回来,而不是让他从一个虚拟世界躲避到另一个虚拟世界。  相似文献   

19.
回忆儿时:不管他已长到多大,和孩子谈谈他幼时的惰景甚 至他出生以前的事,永远是家人最快乐的时光。让孩子知道,他是在父母的热切企盼下来到这个世界的;提醒他,他小时候是多么讨人喜爱,直到现在。 温馨的剪贴:买一本不是很贵的剪贴簿,让孩子在封面写上他的名字以及年份,然后开始收集每个家人曾用的东西:祖母寄来的信、照片、音乐会节目单、一张不错的色纸、一家人出游的车票、公园门票、孩子新衣服上的标签等等。孩子可在旁边加上注解。一年下来,这个剪贴簿代表了一年的快乐家庭生活。 设立建议时间:定期让孩子发表对家庭的建…  相似文献   

20.
回家     
杰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里。为了供他上学,家人省吃俭用,给他拼凑学费。他倒也挺争气,成绩优秀,初中毕业考上了省城的重点中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