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追根溯源,归纳了汉语普通话中的一字多音的现象,分析了误读原因,帮助外国留学生掌握汉语中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和用法。  相似文献   

2.
(一)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致误现象] 1.形声字误读:如“刹车”的“刹”和“一刹那”的“刹”未能区别,造成失误。2.形似字误读:如戌、戌、成、戎,不明其意,似是而非,造成失误。3.多音多义字误读:如活塞、堵塞、要塞,混读不清,不能正确作答。  相似文献   

3.
《学语文》2006,(1):1-9
(一)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致误现象] 1.形声字误读:如“刹车”的“刹”和“一刹那”的“刹”未能区别,造成失误。2.形似字误读:如戌、戌、成、戎,不明其意,似是而非,造成失误。3.多音多义字误读:如活塞、堵塞、要塞,混读不清,不能正确作答。  相似文献   

4.
关于史籍中容易误读的多音多义字问题,本刊1980年第1期曾发表了《古代史籍中容易误读的多音多义字举例》一文.但《举例》所附字表只涉及一般专有名词.近来检查这一类字的使用和嬗变情况,我们发现,它们的字数并不很多,总共不过二百多个.把这类字归纳整理一下,作为资料备检,倒是十分有用的.这类字的收录范围不包括下述的几种情形.一是难字,譬如一些少见难读的、字形  相似文献   

5.
在古今汉语中都有不少多音多义字,如果只知道一个字的常见读音,不了解它的其他读音,在阅读中就会出现误读误解现象,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现辑录部分多音多义字,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吴胜文 《文教资料》2006,(26):41-42
一、高考字音考查的特点高考《考试说明》对字音部分考查的要求是: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该考点重点考查的是与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使用频率较高而又容易误读的多音多义字、形声字、形近字等。其中,读音认半边是汉字误读的一个普遍现象,所以形声字辨识是语  相似文献   

7.
以宋人对待杜诗态度出发,力图从狂热和误读的角度重新审视宋人学习杜诗的情况;通过分析宋人对于杜诗疯狂崇拜造成阶段性的批评缺失,以及宋人对杜诗穿凿附会的解读,主观预示的"误读"等方面,在一个侧面展现出宋人学杜诗中存在的诗学缺陷和不足,简要解析出现此弊端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受偏见和研究力度不足的影响,《西游记》中的玉皇大帝形象被长期误读。探究《西游记》玉帝形象的来源——道教神话、民间传说中的玉帝形象,讨论文本中对玉皇大帝形象的客观表现,得出《西游记》中的玉皇大帝并非伪君子、昏君,而是有道明君的结论。造成玉帝形象误读的原因,主要是读者感受与文本表现的偏差和先入为主的偏见。  相似文献   

9.
字词误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未辨明字形,受形声字声符的影响而造成误读。如:“媪”不读“wēn”;应读作“ǎo”,意为“年老的妇人”;如《触龙说赵太后》;“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中的“浅阅读”是指对文本的阅读停留于表层,缺乏深度的思考、感悟、咀嚼和品味,呈现出表层化、碎片化、泛语文化、随意化、娱乐化、感性化、功利化、时尚化等倾向;造成语文教学中"浅阅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语文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标准的误解、误读和社会"浅阅读"现象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本考点重点考查考生是否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积累,按要求正确辩识汉字的读音。考查内容是常用字、同音字、多音多义字、形似字、形声字以及易误读的字,这一知识点的考查只要求辨识字音,而不考查拼写,更侧重于实用。  相似文献   

12.
韩国留学生受母语的影响,不容易正确使用"关于"与"对于"这两个介词。本文以中介语语料库中的语料及自己所收集的语料为基础,对韩国留学生使用"关于"和"对于"的错误类型做了归类和统计分析,并分析了错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文化传播中因文化过滤的原因往往会造成文化误读,它是因为发送者文化损耗和接受者文化渗透所造成的。文学在文化传播中的误读就更为明显,既有“见仁见智”的积极性误读,又有理解偏差而造成的消极性误读。但从本质而言,都应是阅读者的积极主动阅读所致,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批评的主体性,具有再创造和文化过滤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的讲析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方法,然而由于对新课改的误读误解,一度弄得教师谈"讲"色变。"讲"与不"讲"似乎成为"改"与不"改"的分界线。曾产生过积极作用的讲析受到尖锐批评与抨击,被认为是"填鸭式"教学的元凶,是造成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15.
利用古典文献进行相关学科学习和研究的研阅者,利用古代书籍文献是获取知识和进行研究的第一步;中国古代文献在刊印、流传过程中"信息失真"现象时有发生,会造成研阅上的"误读"和错误。避免研阅中的"误读"和错误最有效的方法,是具备相应的版本学、目录学知识,通过检索相关的书籍文献目录,有针对性地选择可靠而实用的书籍文献版本,既保障了知识的准确性,还可以为研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论文化传播中的文学误读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传播中国文化过滤的原因往往会造成文化误读,它是因为发送者文化损耗和接受者文化渗透所造成的。文学在文化传播中的误读就更为明显,既有“见仁见智”的积极性误读,又有理解偏差而造成的消极性误读。但从本质而言,都应是阅读者的积极主动阅读所致,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批评的主体性,具有再创造和文化过滤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程单剑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4):105-106,111
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重显性课程、轻隐性课程"的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思想政治隐性课程构建所面临的一系列两难境地,主要表现在:课程定位两难、主体选择两难、资源取舍两难、评价标准两难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景建建 《文教资料》2010,(18):26-27
在解读古典诗词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受到现代汉语语言习惯的干扰,把古典诗词现代化,这样必然造成对古典诗词的误读。本文以《古诗文名篇难句解析辞典》中对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的误读为例,来证明其错误所在,并进一步探讨了数词"一"的妙用。  相似文献   

19.
吐蕃族源“西羌说”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学术界在吐蕃族源问题上持"西羌说"的一例——《羌族史》中观点和相关文字的分析,认为其存在着对《后汉书.西羌传》中一段文献资料的误读,列举了误读之所在,进而分析了误读产生的缘起,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建立在此误读之上的吐蕃族源"西羌说"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20.
潮汕话中的多音多义字很多,造成这种现象有多种因素。本文概括为九种,并举例简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