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文本的敞开性与教师权威的瓦解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文本阅读的角度来理解教育,教育活动就是学生对文本意义的重构,是重写教育文本,塑造人生的过程。因而,有必要重新理解教师的职责,教师是文本的解释者,是学生阅读文本的帮助者。而学生在阅读文本中实现了主体性,同时也瓦解了教师应是权威的传统认识。  相似文献   

2.
徐敏 《学苑教育》2023,(8):47-48+51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情感教育的方法很多,如通过了解写作背景,沟通课文与学生之间的情感;通过阅读尤其是朗读,激活学生的情感;教师走进文本,引领学生体验课文的情感;通过多媒体等手段来创设情境,再现作品的情感;通过分析字、词、句、段,来升华课文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创新,探索出更多更好的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来青少年死亡事件的频繁发生,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主要表现在通过解读文本,解读生命,来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通过阅读教学让同学们感受、认识生命的意义;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充满人性(爱情、亲情、友情)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情"的可贵,从而重生、乐生。  相似文献   

4.
王乙竹 《教学随笔》2016,(9):118-119
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是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要求,小说阅读教学中有许多承载价值观教育的素材,能否运用好这些素材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有重要影响。希望本文提出的“肢解小说阅读教学,不重视价值观教育;教师素养不足,对涉及价值观教育的教学内容缺乏敏感性;机械地渗透价值观,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空间”三点关于小说阅读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问题以及“重视学生对小说文本的体验;提高教师素养,深入小说文本实施价值观教育;课前做好预设,课上重视生成”三点对策能够帮助语文教师实施好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是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要求,小说阅读教学中有许多承载价值观教育的素材,能否运用好这些素材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有重要影响。希望本文提出的"肢解小说阅读教学,不重视价值观教育;教师素养不足,对涉及价值观教育的教学内容缺乏敏感性;机械地渗透价值观,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空间"三点关于小说阅读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问题以及"重视学生对小说文本的体验;提高教师素养,深入小说文本实施价值观教育;课前做好预设,课上重视生成"三点对策能够帮助语文教师实施好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教育戏剧是运用戏剧手段来达到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在生活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有利于激发智障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潜能,拓宽他们的学习通道。教师可从精选文本内容、挖掘文本要素、灵活运用策略等方面着手,助力智障学生阅读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大都凝聚着作者的爱憎,流露着作者的感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把文本内容同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真正地进入文本。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文,可以创设情景,营造融洽的情感氛围;加强和学生沟通交流,寻找适合学生抒发情感的渠道;并尝试变换教学方式,激活学生的情感,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意义。本文从回归文本,还原文本意味;延伸文本时间和空间;"击中"学生思想,落实人文性三方面探讨文学作品教学如何激发学生思想空间,落实语文教学"人文性",实现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9.
重视人文教育、文化传承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价值追求。其教育的基本策略是:问题驱动,读中求索;品词析句,深度追问;入情入境,感同身受;情感朗读,声情并茂;再现形象,提供支撑;联系生活,升华情感。要使学生受到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熏陶,要营造民主课堂,促进师生互动,要为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提供时间保证,要尊重学生对文本不同层次的理解,要使学生交流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等。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解读文本,这是当前教育教学的热点之一。结合教学实践,就这个问题来探讨一下新课程理论下的语文教学:尊重学生初读文本的体验;借助文本的语言魅力进行解读;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语文教育观念,化应试为应用;深挖文本,化平凡为神奇;扩大文本的外延,与时代紧密接轨:调动学生热情,让课堂充满活力;加强阅读指导,让学生学会积累。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与人类的解释活动存在着密切联系,是教师通过解释文本帮助学生生成文本意义的解释活动。文本解释包括“背景解释”与“前景解释”两种模式,课堂教学是以“前景解释”模式为主导的文本解释活动。阐释学视域中的课堂教学具有解释内容的文本性、解释方式的多样性以及解释对象的差异性三种特征。课堂教学的文本解释特征对当前教师教育提出了三点启示:关注学生理解的“前结构”;运用多样性的教育学话语表达式解释文本意义;在传递知识与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之间保持张力。  相似文献   

13.
吴永福 《现代语文》2014,(8):119-120
语文有过许多观念之争,表明各有言说。但对中小学教育来说,语文应当是一门基础课程,或者说应当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来建构。传统教育中,最为可贵的是重文本,这个传统无疑是值得发扬的。因文本作为有条理的语言,比起人为设计的语言碎片来更便于学习。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一切都押在文本上,也有可能过于笼统。文本在程度上虽有难易之分,但仅有这样的区分是不够的。难度大的文本,很可能被忽略了;而难度易的文本,又引不起足够的重视。借助于文本,还得有学科的建构,否则语文学习的情形就不可能明朗。现代以来,有了一个语文的学科设置,但在文本与学科之间,一直不曾理顺关系。着眼于学科建构才有以文本为例子的做法。但有可能趋于另一极端,就是将所有的例子视同一律,这就漠视了文本自身的价值。其实文本不仅有自身的价值,对于中小学语文学习来说,还得注意兴趣及实际程度等。选择什么样的文本来让学生学习,是值得探究的。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课中寻找契合点,渗透危机教育,关爱学生的生命,不仅是语文课程自身内涵的诉求,也是教育价值的体现。本文用文本重组、找准切入点、课程延伸这三种方式来诠释危机教育在语文课程中渗透的达成。  相似文献   

15.
刘丹 《文教资料》2014,(4):45-47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心理教育尤为重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心理教育资源。拓展文本,优化心理教育;指导写作,融入心理教育;开展活动,促进心理教育。将心理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使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相辅相成,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他们成为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7,(40):2-3
二十一世纪的教学是灵性的教学。随着教育形态的快速转变,我国教育重点从传统教育逐渐向教育现代化转型,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审视和解答当代教育问题,特别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这种方式使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在语言交际中获得开拓和丰富,阅读能力的培养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而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则是阅读教学之灵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倾听、呵护;找准文本的想象点;在想象中让学生学会自我成长,进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们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对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们主动学习语文,老师的教学热情高涨。  相似文献   

17.
课外阅读在文本体验和培育心灵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在课外阅读中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命题。现在我就借自己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来谈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文学教育活动有别于科学教育活动,这里没有话语霸权。文本、教师和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文学教育活动是依靠语言来进行的。语言的模糊性和文本的“召唤结构”决定了文学教育活动只能是一种主体间性的教育活动。又由于各个主体拥有不同的历史处境和传统,文学教育活动只是一个永远没有终结的寻找适当语言进行沟通理解、对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吴谦 《文教资料》2008,(35):108-110
情感教育和智育、美育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文本教学中应注重文本、紧扣课文内容、关注敏感文章;作文教学中应在命题、情境创设、范文和评语中渗透情感;教学方法上应与学生交流、组织学生探究.获得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20.
毕玉林 《考试周刊》2012,(86):15-16
目前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往往过于强调学生到文本中“来”,却没有教给学生如何从文本中“回”,即过于关注语言的内容而忘记语言形式。有专家给当下语文教学下结论为“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多以“得意”为主,也就是只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么写的,怎么说的,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