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6 毫秒
1.
雷牧野 《海外英语》2014,(15):198+200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著名诗人,其代表作《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描绘了两个鲜明对比的世界。通过对诗歌"神圣的意象"和"抽象的人形"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布莱克思想意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2.
威廉.布莱克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诗作《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从背景人物、语气心境和意象象征等方面揭示了"人类心灵的两种对立状态",即天真与经验,但他们又相互依存,相互弥补,缺一不可。就像"羔羊(善)"与"老虎(恶)",均属上帝之作,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种人生从天真到经验之过程的对立统一,不仅对人类是生存必需,而且对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3.
王红 《教学随笔》2013,(16):137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诗人、画家,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诗歌《羔羊》(The Lamb)与《老虎》(The Tiger)分别出自布莱克的代表作《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两首诗都提出了关于上帝造物的问题,表达了诗人对世界所持的不同的态度。从《天真之歌》到《经验之歌》,布莱克的思想产生了巨变,从幻想"天真世界"的欢乐到面对"经验世界"的现实。  相似文献   

4.
白凤欣  佘平 《沧州师专学报》2009,25(3):12-14,22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是英国前期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又是一位哲学诗人。"矛盾的普遍性"的思想统摄着他一生诗歌的创作过程。他认为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因此,其诗歌中体现矛盾的"对照"(contraries)频频出现。从主题思想、语言文字、写作技巧三个方面分析布莱克诗集《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中永恒的"对照"手法。  相似文献   

5.
英国诗人布莱克称自己的<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代表了"人类心灵的两种对立状态".通过对<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布莱克的对立学说的发展以及布莱克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6.
布莱克是18世纪末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起点诗人。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画配诗”风格——诗合画境,画隐诗情。他创作的系列诗集被称为“装饰诗集”,《天真与经验之歌》是其中的经典之作。以《天真与经验之歌》中的几首以花为主题的“画配诗”为例,解读布莱克诗歌中寓天真之意及寓爱情之意的花朵——天真之花与爱情之花。  相似文献   

7.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诗人之一.在他所有的诗歌中<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是最有名的两个诗集,呈现出由"两种对立状态"组成的世界.<小黑孩>是<天真之歌>中的一首,讲述了一个非裔美国人,也是这首诗的讲述者,回忆在他孩提时代,母亲曾经告诉他关于爱和平等的事情.小男孩的童年梦想就是所有的人将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上帝平等平等的爱,然后享受生活快乐.爱和平等正是这首诗要表达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十八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是他最具代表性、最受后人关注的诗集。他的诗歌意象鲜明,语言质朴,风格简洁,想象力丰富。最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诗集中分别收录了数首情景不同、内容迥异、前乐后苦的同名诗。本文选取一组同名诗《扫烟囱的孩子》,尝试从这颗沙里看布莱克创作思想从“纯真”向“深刻”的演变。  相似文献   

9.
《天真之歌》是深受中国读者喜爱的威廉姆.布莱克作品之一。在《天真之歌》的深层结构中蕴含着三个阶段,从蒙蔽中的天真到美好愿望中的天真,再到优美想像中的天真。通过三个不同阶段的对比可以看出,布莱克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从理想向现实螺旋式发展的自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讨论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浅析了诗人的象征手法的特色及其对揭示作品的主题、表达丰富的思想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菁菁 《文教资料》2012,(34):103-104
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诗集《天真与经验之歌》中的《飞虻》为语料,结合诗人的个人经历与诗歌的创作背景,解读飞虻的寓意,认为:《飞虻》一诗强调了追求平等自由的思想,以及为了思想飞翔可以舍生忘死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周易》以"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方式来"假物"阐明我国生民累积生成的生存智慧。而马则因在生民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活动中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周易》时代的"假象"之物,马因之成为意象。在该书中,马意象具有勇猛刚健、明理柔顺两种内涵。这两种内涵在尚"易"的动态循环中统一。  相似文献   

13.
川端康成曾经说:贯穿小说《雪国》全书的是对人类生命的憧憬。空灵虚幻美的叶子承载着人类对于永恒精神境界的向往,对生活充满热情、具有生命活力的驹子则是人类对现实生活价值追求的化身。岛村在这两种境界之间徘徊。本文将结合小说文本,从拉康的"凝视"理论分析岛村在"暮色之镜"和"晨光之镜"的凝视中,对于自我生命价值的探索,并进一步追问川端康成对于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孔子闻《韶》而"三月不知肉味",对此记载的理解历来争议不断,大致可分为审美与政治这两种解读方式。这些解读忽视了"肉"、"齐人称之"这两处文本的重要性,故而各执一词,没有做到全面透彻地理会此段文字、进而理解闻《韶》言行的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威廉·布莱克的<天真之歌>通常被单一地解读为"天真"的颂歌或哀歌.而实际上,文本所呈现的却是一种具有多重性的"天真".这种多重性既囊括了诗人所描摹的"天真"之境的多层意义,又隐含着诗人对待"天真"的矛盾态度,折射出布莱克的诗歌文本所具有的开放和活跃的特性.  相似文献   

16.
帝尧时期广泛流传的《击壤歌》,已被历代学者借用为太平盛世的赞美之辞。"击壤"一词内涵丰富,不但描述了农民耕作的实景,而且象征了帝尧统治的圣明。史载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周边仍留存着丰富的击壤遗迹。今年暑期,笔者深入临汾市康庄和席村两地调查访谈,发现击壤遗风已经成为民众对地方历史的一种认同记忆。重读《击壤歌》,我们依然能从中受益,它对于和谐社会和低碳生活都有借鉴意义。文章结合文献记载和田野调查,探讨帝尧时代歌"击壤"的现代民俗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对《红楼梦》人物塑造的阐释中,东观主人较早地提出了"补笔"和"特写"两种方法。认为人物描写离不开"补笔",适当的"补笔"有利于刻画人物性格;而且为了突出某个人物,有时需要着意描写——"特写"。这既丰富了《红楼梦》评点之人物论,也发展了明末清初以来关于人物塑造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不同时期三部雷锋题材的电影作品《雷锋》《雷锋之歌》和《离开雷锋的日子》为个案,通过史料梳理与文本分析,揭示三部作品中不同的主题设置、内容选取和美学风格与其各自拍摄与接受的历史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雷锋》回应了60年代初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处于艰难恢复之中的历史背景,同时承袭了"十七年"电影中常见的英雄成长母题;《雷锋之歌》回应了"文革"时期阶级话语不断激化以及中苏关系日益紧张的历史事实;而《离开雷锋的日子》则以"仪式化"的文本方式,通过对雷锋形象中助人为乐精神的强调,实现了对文本与现实之间鸿沟的想象性弥合。  相似文献   

19.
《语文月刊》2015年第5期中《掀起成语的盖头来》称《庖丁解牛》中的"庖丁"是"姓丁的厨师",这说法对吗?《庄子·养生主》(唐)陆德明《音义》说:"庖人,丁其名也。"《孟子·告子上》的奕秋,(清)焦循《正义》说:"古之以技传者,每称之为名,如医(医师)和(名)、卜(掌管用龟占卜的人)徒父(名)是也。此名奕秋,故知秋为其...  相似文献   

20.
一代青年的灿烂青春——评杨沫的“青春三部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文学史上,不乏才华卓具的女性作家,但没有一位女作家象杨沫这样,毕三十余年之心血,以一百三十万字的宏篇巨著,细腻而生动地描写一代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共赴国难的人生征途和心灵历程,完成了她为之奉献了半生精力、心血和热情的“青春三部曲”——《青春之歌》、《芳菲之歌》与《英华之歌》。这是杨沫对中国文学、特别是对中国女性文学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