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七年”小说的爱情书写在政治的统帅下经历了“三起三落”,涉爱小说命运坎坷,但仍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描写爱情的作品。“百花时代”迎来了一个百花盛开的爱情书写的春天。“十七年”小说难以找寻纯粹的爱情,小说中的“爱情”只不过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种点缀。  相似文献   

2.
李国文的《改选》是“百花小说”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由崔道怡发现。发表于时由李清泉主持编政的《人民文学》1957年7月革新特大号的头条。这是一篇在编辑部里就刮起了旋风的短篇小说,被认为“内容尖新独特”,“最有分量”。“艺术上也相当出色”。小说发表后,在“反右”斗争中遭到了严厉批判,被认为是“恶毒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作品被打成“毒草”,  相似文献   

3.
“十七年”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叙事属于典型的宏伟叙事,叙事的根本目的在于把各类话语整合进代表国家意志的政治话语的序列里来。爱情话语因为代表着人的自然欲求,它与来自人的理性设计的政治话语相抵触,成为政治话语规约的重要对象。在小说中,政治话语通过改造和同化、躲避和冷淡、丑化和批判等方式实现对爱情话语的有效整合:同时,在部分作品中,爱情话语也表现出一定的话语反抗的立场,虽然遭遇了批判的命运,但通过这些隐藏在政治话语背后和深处的艰难存在,爱情话语顽强地表明了自己的“在场”。  相似文献   

4.
杨文华 《考试周刊》2012,(46):18-19
水是曹文轩小说永恒的题材与主题,他的所有小说几乎都和水有关。作品中,水既作为一种简单的环境因素描写来烘托气氛,同时又具有隐喻象征的性质。它能够净化现实人性,也能够暴露人性中深藏的原始欲望。因此,曹文轩在作品中常常借助“水”领悟所有的道理,可以说水和曹文轩的思想意识已经和谐地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5.
香港女作家西西的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一篇比较典型的意识流小说,但在具体的写作手法上又有非典型之处,主要表现在“蒙太奇”手法和话语模式的运用这两个方面。由电影移植到文学中的蒙太奇手法被称为“文学蒙太奇”,根据具体的使用场景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类型,小说中主要使用的就是文学中非典型的“动态蒙太奇”。从话语模式的角度来看,小说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叙述声音和叙述视点的交互组合,使得小说在平静的文字中蕴藏极大的情感张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金瓶梅》的话语特点。第一 ,小说的叙事话语体现出晚明文化转型期的特点 ,用巴赫金的术语来说 ,即“众声喧哗”、“语言杂多”的“小说化”倾向取代了“大说”。第二 ,作者道德说教者与欲望宽恕者这两种身份同时并存于小说的话语中 ,这一特点体现了作者的悲悯心态与对欲望某种程度上的宽容。正是由于这些话语上的特点 ,才充分展现出小说可被挖掘的多义性与丰富性  相似文献   

7.
以往对《包法利夫人》的评论往往限于作品的社会批判,掩盖了男权话语对爱玛的“极度诱惑”和“本文骚扰”这一基本事实。从爱玛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父权制话语下的本文、那些浪漫主义小说对她的“诗意的征服”,还能够察觉到体现在女性身上的典型的“书本迷恋”和“语言拜物教”倾向。在浩浩瀚瀚的与父权文化并生的男性故事话语中,“成规与想像”使女性只留下变形变态的完全异己的影相(成相)。男权话语的本文诱使爱玛沉溺在自己的“爱情妄想”中,禁锢在她周围的一片黑暗中,被本文的铁臂带进自我羞辱中。由此使我们更深刻地意会到“使女人作为女人──而不是作为男人──去阅读”的必要和艰难。  相似文献   

8.
海明威小说的创作从叙述语言与人物话语方面表现了其所精通的“现代叙事艺术”。海明威小说叙述语言的特点体现在四个方面:运用语言提示;用动、名词写作;使用情绪语言,让作品情景诗化;对叙述语言进行选择与限制等。而在人物话语(包括对话与独白)方面,海明威用人物话语替代传统小说中的描写、叙述、议论和说明,创造了新的风格。  相似文献   

9.
李国文的《改选》是百花小说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由崔道怡发现,发表于时由李清泉主持编政的《人民文学》1957年7月革新特大号的头条。这是一篇在编辑部里就刮起了旋风的短篇小说,被认为内容尖新独特,最有分量,艺术上也相当出色。小说发表后,在反右斗争中遭到了严厉批判,被认为是恶毒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作品被打成毒草,作者也因之获罪,被划成极右,强迫改造22年。1979年小说得到平反,与一批百花小说一起,被收入《重放的鲜花》得到出版。作者以归来的作家的身份复出,活跃在新时期文坛。在新的文学史观念中,《改选》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作品一道,被赋予了挑战文学规范的意义,更多地被看成因干预生活而坚持了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百花文学在文学史地位重新确立之后,不断得到新的阐释,但作为批判现实最有分量的作品,《改选》所受到的关注还是不够。从1957年的政治批判所加给的罪名看,小说所反映的问题应该触击到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中最敏感的部位,但是青年作者李国文的艺术思考究竟有哪些超前的地方,需要从作品中细心探询。为了进一步发掘百花文学的思想资源,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当代文学课,对《改选》进行了重读。下面是根据该...  相似文献   

10.
身体话语作为一种言说方式,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性。沈从文笔下的身体话语呈现出多种形态,这些身体话语共同参与了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的建构,既有“五四”身体话语的启蒙性,又独具反启蒙意识。  相似文献   

11.
常规关系是一种认知思维方式,是人类认知和把握世界的一种工具.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话语含义,还能使人们理解和把握各个事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人类行为或事物的运作规律进行预测和判断,从而做出相应的反馈.小说的理解和欣赏也是一种认知活动.以《警察与赞美诗》为例,读者对小说的解读基于常规关系.读者除了借助背景知识中的固有常规关系理解小说之外,随着读者与作家、作品的不断互动,读者还会建立临时常规关系来解读作品.这部小说结尾违反了固有常规关系却遵循了临时常规关系,便产生“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效果,这就是“欧·亨利式的结尾”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2.
作为 2 0世纪 90年代女性小说创作的代表 ,陈染和林白在小说的话语表达方面进行了大胆地革新 ,采用了独语的方式。独语既指向女性创作者本人基于个人的性别体验 ,面对世界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又指向作品中女性人物面对小说世界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女性创作者本人的内心表达有时是嵌进小说中女性人物的表达的 ,有时又是游离的。究其原因 ,则一方面是源于女性与世俗层面对话的艰难 ;另外 ,也是最根本的 ,是由于哲学层面上女性神性与精神话语的缺失  相似文献   

13.
《那儿》这篇小说以其对工人阶级立场的新的敏感性在当前小说创作中显得非常特别,论文即以此为中心力图分析这篇小说的三个特点:阶级性、严肃性和模糊性。论文认为,曹征路在小说中对阶级性话语的重新征用是不成功的。正因为他征用的让人充满对过往社会主义建设时代感伤回忆的阶级话语无法找到围绕阶级性的新的理想憧憬、清晰的立场和合法的经验,因此才导致阶级话语严肃性的最终失落,以及小说无处不在的模糊性。小说的想像是把读者带到模糊的“那儿”而不是清晰的“这儿”。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的长篇小说《红牡丹》,是继《京华烟云》之后,作者的又一部颇有影响的力作。它被称为是林语堂作品中“最香艳”的小说,是现代华人“伦理家庭”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也许还是林语堂小说创作在艺术上独领风骚,别具一格的颠峰之作。但也有人说这部小说“追求‘性的解放’”,“同西洋的色情作品相差无几。”的确,这部小说写得“香艳”、抒情,颇具浪漫情调,给人以新鲜感。但它绝非浅薄的言情小说与鄙俗的“色情作品”可比,其根本区别,就在于这部小说具有深厚的文化精神与哲理内涵,展现了高雅的审美格调。如果  相似文献   

15.
<正>“人物话语”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批评家佩奇认为小说中的人物话语主要有八种: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被遮覆的引语、“平行的”间接引语、“带特色的”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从间接引语“滑入”直接引语。1《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写的短篇小说,作品通过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表现于勒的艰难处境。本文拟从文本中表达形式多样的人物话语切入,细品于勒的艰难处境。一、直接引语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小说《启蒙时代》揭示其别样“文革”叙事背后所蕴藉的书写策略及其文化意义。小说中所出现的五种话语形态,无疑是对“文革”时代个体成长可能性的一种艺术探索,它既涉及了成长小说的经典主题,同时也体现了具体时空的特殊经历。小说中话语形象的多元展现与成长主题的修辞塑型,为“文革”叙事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陈应松小说中的“非都市化情结”,实际上是指陈应松小说中城市话语的空白,其中既有对都市生活方式否定、怀疑的成分,又有一种无可奈何自我安慰的成分;既有传统乡村化心理对城市化的本能排斥,又有逆反现代性的哲学沉思与批判性诉求。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古代明清时期的小说中,许多作品都借助了“因果”之说的模式。并且,在这一类小说中对于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刻画上,许多作品里都表现出了人物的命运主导性这一特点。我国明清时期小说中这一类依托“因果”之说、反映命运主导性特点的作品,表现了我国古代独特的民族文化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19.
论《秧歌》     
《秧歌》是张爱玲的一部重要作品,海内外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截然不同,论文力图把这部小说放到后期张爱玲创作努力寻找个人与现实的契合点这一背景上来分析评价。张爱玲在这部小说中以她的独特眼光描写了生活中的“饥饿”现象和“虚假性”,而这部作品的部分情节构成又令人遗憾地陷入了虚假性。《秧歌》虽然有政治环境对作家的影响这一因素,但又不能完全从政治立场的角度来评价它,这部小说基本上还是从人性的立场,从关注平凡人生的立场来创作的。她用一贯的“参差的对照”手法描写了农民的形象。作家在和现实保持距离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自己的基本立场,使这部小说呈现出复杂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脱胎于1965年的“百花时代”,这是一部讲述知识分子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及由此带来的困惑的作品。当时的评论者认为,这部作品主要是揭露了党政机关内的官僚主义作风,像刘世吾、韩常新就是这种官僚主义作风的代表。而笔者以为,这部小说,更是一部反映人成长历程的小说,并且对人在成长中所遭际的矛盾和痛苦给予了深刻的剖析。这,也许正是作品在文坛上能焕发永久魅力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