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首先,从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上看。根据课本编者「提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题目:「骄必败」,其大意是:骄傲一定要失败.它共涉及「骄」与「败」两个方面内容,而重点又在「败」字,二者之间有因果关系。根据这个题目(论点)要求,文中所列的要么是「谦虚一定胜利」的正面论据,要么是「骄傲一定失败」的反面例子,或者正反两方面论据都有。然而文内列举的论据是:①以资历为骄,②以经验为  相似文献   

2.
「見過ごす」「見逃す」语义相似:「見過ごす」有①看漏、错过,②不过问,③宽恕的语义,「見逃す」有①看漏、错过,②放走,③宽恕的语义.围绕该语义,从它们所接的对象语以及与相关句型的搭配使用来揭示其不同的语义特征.即:「見過こす」倾向从感性角度看问题,体现了对人、物的漠不关心、轻视的消极态度;而「見逃す」倾向从理性角度看问...  相似文献   

3.
周悦 《考试周刊》2013,(73):97-98
「モレル」、「モル」、「コボレル」和「アフレル」这几个词在日语中叫做「類義語」,也就是汉语中所说的"同义词"。它们的基本含义虽然都有"露出、溢出"之意,但在内涵上却稍有不同。本文着重从「モレル」与「モル」的异同,以及「コボレル」与「アフレル」的异同入手,其中也将涉及「モレル」和「モル」与「コボレル」和「アフレル」的交叉异同,进而谈谈四个词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より」与「何より」都是日语中经常出现单词。「より」有两种词性:副词、格助词。「何より」是由「何」和「より」组成的短语。对于「何より」中的「より」的词性,一般认为是助词。有的甚至明确指出「何より」中的「より」是格助词。那么「何より」中的「より」究竟是什么词性呢?此文作者综合了各家关于助词、格助词、副助词的说法,结合具体的例句,通过分析论证指出「何より」中的「より」是助词但并非格助词,并且经过进一步研究论证指出「何より」中的「より」其实是一个副助词。  相似文献   

5.
段继绪 《焦作大学学报》2011,25(1):125-126,130
对于日语助动词「ル」形和「タ」形,经常用「ル」形表示现在的状态,「タ」形是表示过去状态。但是,即便使用「タ」形也不能排除事情到现在的可能性。文章将对用于表示发现和想起的「ル」形和「タ」形的意思和这种形式下用状态动词「アル」和断定助动词「ダ」的不同点进行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6.
学生的观察能力,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指导,要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培养他们观察的习惯。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不少阿学往往把观察与「看」等同起来,认为「看」就是观察。其实观察包括看,但并不等于看。观察还包括  相似文献   

7.
日语中「は」和「が」的表现方式和用法复杂,同时,汉语中又没有「は」和「が」的用法区别,这些都给中国的日语学习者理解使用日语造成困难.本文解析了野田尚史总结的关于「は」和「が」用法区别的五种原理,笔者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一种原理,并根据难易程度调整顺序,形成区别「は」和「が」用法的六种原理.通过这些原理来进一步解析「は」和「が」的用法及区别,旨在达到使日语学习者理解并准确运用「は」和「が」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形式名词「こと」和「の」具有互换性,「こと」表示抽象的概念,「の」表示由五官直接感觉到的具体的动作、状态等。此外,「の」不仅可以表示事,也可以表示人或物。因此,表示人或物时,不能使用「こと」。「こと」也存在一些惯用型,不能和「の」替换。代替连体名词的「の」也不能和「こと」替换。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省委书记任仲夷同志,今年八月七日视察了该省北江中学。当校长汇报到北江中学已基本上做到不留长头发、不穿喇叭裤时,任仲夷同志说:「不随地吐痰、上车让座、扶老携幼等这类公共道德都很重要,」「要教育学生学雷锋。」北中今年高考成绩较好,这与抓了校风、学风有关。一年前该校的全体师生提出「全、实、严、勤」四字校风,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实」事求是;「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勤」奋学习。并规定了文明礼貌八项注意。  相似文献   

10.
首先,从题目与正文论述顺序看。「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文中整体出现三次,首尾各一次,第三段一次。每次引用顺序不变,即「鱼跃」句在前,「鸟飞」句在后。这种论序,上下一致,并无问题。但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题目,却是「鸟飞」在前,「鱼跃」在后,二者之间虽然是并列关系,可以易位而用,换后句意也不会发生变化,但这样一来,「鸟飞鱼跃」题序与正文「鱼跃鸟飞」论序就不相吻合,显得结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三册《论积贮疏》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一句里的「以」字,课本注解为:「以,这里用法较特殊,大致属于助词性质,没有实在意义。」我以为这个「以」字应理解成连词,用法与「而」同。自《经传释词》提出「以」、「而」互训后,各家虚词专著多已援引认可。古文中「以」、「而」互文的例证并非鲜见,尤以骈文中为多。既然「而」可连结状语和中心词(谓语),如「顺风而呼」、「终日而思」、「时时而间进」  相似文献   

12.
「但」是连词,同「但是」一样,常与「虽然」、「尽管」相呼应,表示转折关系。和「但」具有同样语法意义的还有语气副词「却」。《现代汉语词典》说:「却:副词。表示转折.比  相似文献   

13.
闲暇无事,习惯爱向同村的学生们借本书看,自然又看一遍现行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诗词七首」中编选的《木兰诗》,猛然对「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两句生出点疑窦。按诗中「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两句,推出木兰应该是长女,因为古时候对姊有称兄的,长兄不特专指男性,亦包含女性;木兰有弟妹各一人,诗中的「阿姊闻妹来」应改为「阿妹闻姊还」。否则的话,按百战未死的  相似文献   

14.
《木兰诗》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思」「忆」二字作何解?课后注释曰:「何所思,想的是什么」,「忆,思念」。不难看出课文是将「思、忆」注作「想」。笔者认为「思、忆」当训为「愁」。「何所思」、「何所忆」即「有什么忧愁」或「愁的是什么」。诗的开篇为「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就透出了木兰愁苦忧思的端倪。这位热爱生活、勤劳纯洁的少女,  相似文献   

15.
「と」、「ば」、「たち」、「なら」在日语中都表示条件,「と」、「ば」、「たち」都既可以表示假定条件,又可以表示确定条件,还可以表示恒常条件,虽然「と」、「ば」、「たち」在意义上有很多相近的地方,但有些地方可以替换使用,有些地方不能替换使用,而且即使能替换使用也会产生一些意义上的差别。「なら」的用法比较特殊,它表示纯粹的假设。另外它们还有一些独特的用法。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日语中提示助词「ハ」和主格助词「ガ」进行了考察分析,在总结以往日本学者有关「ハ」和「ガ」的用法的基础上,对主题这个概念以及「ハ」和「ガ」的使用范围作了具体分类,就其用法要点进行了简要解释。  相似文献   

17.
鉏耰棘矜     
课本注:「鉏,同「锄」。耰,古时的一种农具,似耙而无齿。棘,同「戟」。矜,戟柄。」这里仅对「棘」的解释提出异议。「鉏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贾谊以「鉏耰棘矜」与「钩戟长铩」相比较,比较的结果是「非銛」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日本语>第3册(胡振平主编)中,出现「なんと~だろぅ」和「とんなに~だろぅ」的填空练习题,做此练习时,很多学生不能正确选择,并混淆使用.本文通过大量例句对「なんと~だろぅ」和「とんなに~だろぅ」的意思、用法及异同进行分析和考察,同时,探讨与「~だろぅ」 (感叹)呼应的副词「だんと」和「とんだに」的其它含义.  相似文献   

19.
人们平时在语言运用中,往往会受到现成词语的启发,而临时仿造出与之相对照的新的词语,用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这种修辞格叫仿词。请看下面几个例句。①满心「婆理」而满口「公理」的绅士们的名言暂且置之不论不议之列……(《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相似文献   

20.
编者推荐:首段用「这是我生活、学习的地方,更是我心灵的家园」,确立全文思路——用「学习」之「象」载「心灵」之「意」,其所升华之意同所叙之事十分契合。但是,「生活」二字可删除,行文所叙三事——「《归去来兮辞》」「《呐喊》」和「抚平那早已翻皱了的页脚」——都是「学习」方面的。此文材料可变格用于2006年高考安徽卷以「读」为话题的作文,其变格的措施是:删除第一自然段第一句,第二句改为「我读我的小屋——「兰石轩」……」;后面行文依据新的首句微调;三件事中所载之「意」,有更鲜明的指向;标题改为「心在兰石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