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志荣 《四川教育》2008,(12):39-39
一、深入修炼,浅出应用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上游刃有余,魅力无穷,必须深入修炼“内功”。修炼的形式众说纷纭,有的说教师修炼在于“修心、修情、修行、修性”,有的说教师要修炼出“诚心、耐心……”等9颗心,还有更为直白地表述为“修炼自己的声音,让它引人入胜”等12项修炼。总而言之,“内功”修炼难尽其详,但只要能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浅出就是最好的功夫。现代诗歌“新派”教学人戴建荣老师从1999到2001年,两年时间就在家里修炼诗歌教学的内功,他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就极为简单明了,“读”诗则是“读准、读通、读出节奏”;“吟”诗则是“半读半唱”、“无腔无调”、“自我陶醉”。  相似文献   

2.
一、深入修炼,浅出应用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上游刃有余,魅力无穷,必须深入修炼"内功"。修炼的形式众说纷纭,有的说教师修炼在于"修心、修情、修行、修性",有的说教师要修炼出"诚心、耐心……"等9颗心,还有更为直白地表述为"修炼自己的声音,让它引人入胜"等12项修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教师应修行导生、修才育生、修心爱生、修德烽一,为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教师魅力修炼应通过“调查、反思、读书、交流、纠错、重塑”的过程进行,教师魅力修炼的核心是教师的人格魅力修炼,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成长为有个性魅力的教师。  相似文献   

5.
五项修炼,是彼得·圣吉创立的五种修炼方法,通过这五种方法,一个一般的人就可以修炼成“学习型的人”;一个一般的组织就可以修炼成“学习型组织”。“修炼”的英文“discipling”,也可翻译成宗教术语“教规、戒律、修行”。从圣吉所归纳的五项修炼及其难度来看,一个人或组织必需持有“修炼”的决心和毅力,否则难以有所作为。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五项修炼中的每一项修炼都可以看作是人性的锤炼。关于人性的问题,古往今来的哲学家,心理学家都曾作过深刻的研究和分析。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性包括人类原欲(食欲、性欲、知欲等)和原恶(任性、懒惰、嫉妒等),以及  相似文献   

6.
一、修身修心 孟子把“修其身”看作是治天下的开始,在孟子看来,要解决任何问题,都从事物的内部寻求原因,内部原因解决了,其余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孟子所谓“修身”主要是指道德主体的修为,是提高和完善自我价值的一种个体的主观能动行为,这一行为包括修心、修行两个方面。先有“心”之所思,而后有具体之行为,故修身之要重在“修心”,修身又是齐家、治国的根本。  相似文献   

7.
最近在读谢云的《幸福教师五项修炼——禅里的教育》,他提到的五项修炼是:修炼一棵柔软心;修炼一双智慧眼;修炼一腔宽容怀;修炼一手绝活儿;修炼一副担当肩.我以为,其中最首要的,是要有"一颗柔软心",这是教育的前提. 谢老师说,如果教育是一场修行,我们首先要修炼的就是一颖柔软心.有了这颗柔软心,才能继续修炼出一双发现美丽的智慧眼,一腔海纳百川的宽容怀,一手举重若轻的绝活儿,一副当仁不让的担当肩.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6,(53):11-13
本文由慈溪市幼儿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引出搭建教师修炼平台的话题,通过对本地域"源于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分析,出于教师忙碌事务而忽略专业修炼,基于社会对幼教事业认知的偏差"三个层面的考察、分析和梳理,提炼出适合本区域特征的"从修心炼气,读写行思,园本教研修炼"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探讨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正>教育是一场修行,教室、讲台就是"道场",行走其间,且行且修炼。修行,修的是内心。从真正意义上说,就是让自身不断增长智慧和道法,调整和修正自身言行,继而深入学生心灵,让银铃般的笑声响彻整个校园。然而,修炼并非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磨合。由于学生天性的任性和倔强,使得教育不会立竿见影,需要教师放慢前行的脚步,用宽容和耐心、真诚  相似文献   

10.
学习型组织与中国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学习型组织”理论另以“五项修炼”为抓手。“修炼”一词源于中国的道教,即道家修养练功、练丹的活动。“五项修炼”的内容亦能以中国文化——印证: 第一项修炼叫“自我超越”。也就是要激发个人潜力,不断进步。例: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进也。” (《论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相似文献   

11.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中职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之所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对中职“双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以“双师”能力研究为切入点,通过教师培训、校企合作、课程改革三大平台开展双师“五能力修炼”,构建“双师”专业发展的桥梁,打通“双师”专业发展的三个通道,建立“双师”三层五能培养体系,为中职“双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全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论教师修为     
教师“修为”具有双重词性,作为名词,指教师经由练习、修炼等实践过程后所达到的修养、素质、能力、道德等境界;作为动词,指教师为达成或实现某一技艺水平或境界所进行的持续的、规律的、不断深入的实践过程。教师“修为”,既指文化自觉、德性自觉、专业自觉的教师学习方式,亦为教师修心正志、修德正身、修业正行的养成过程。教师“修心”以“正志”,通过“蓄心”以“觉志”、“养心”以“诚志”、“炼心”以“正志”的“修心”过程,“正”中国文化中“育人之德性完满”的教育本体性追求为“志”。教师“修德”以“正身”,“修”为师者敬义恪责、弘道润性、怀德臻善之本德,以“德”率“身”,“德”厚“身”正,行“正德”之教;教师“修业”以“正行”,是博观精察、凝疑究源、知行相资、昭本育慧的实践共生过程,行“正”方精其所业。教师“修为”旨在汲取中国文化滋养,养成涵具中国生命学养的博练之师、厚德之师、鸿懿之师,探寻中国式教师发展之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师队伍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一、修身修心孟子把“修其身”看作是治天下的开始,在孟子看来,要解决任何问题,都从事物的内部寻求原因,内部原因解决了,其余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孟子所谓“修身”主要是指道德主体的修为,是提高和完善自我价值的一种个体的主观能动行为,这一行为包括修心、修行两个方面。先有“心”之所思,而后有具体之行为,故修身之要重在“修心”,修身又是齐家、治国的根本。修身做人必须培养和保护“四端”,坚持人性本善。孟子主张人性善,所谓性善,在孟子看来,不是说人生下来就具有完美无缺的道德品行,而是说在人的本性中存在着一定的善的因素或成分、善…  相似文献   

14.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教师不能更新观念、转换思路、改变做法,就不能适应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义务教育段的教师应当行动起来,努力做到“七个优字”,运用“八大策略”,修炼“三融能力”,实现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校本教研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三个层面上进行五项修炼,是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三个层面:一是教师层面;二是教研员层面;三是专家层面。五项修炼:一是学习;二是管理;三是表述;四是反思;五是创新。  相似文献   

16.
提起“学习型组织”,大家马上就会想到“第五项修炼”。不少企业在建设学习型组织时,都是围绕“五项修炼”展开,包括进行培训、研讨和学习,但始终找不到学习型组织的感觉,尝不到学习型组织的“味道”,为什么呢?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五项修炼”没有正确认识,另一个就是对“学习型组织”建设抓不住重点。  相似文献   

17.
杨华 《中国科教博览》2004,(11):108-110
提到学习型组织,很多人就会想到“第五项修炼”。不少企业在建设学习型组织时,都是围绕“五项修炼”展开,包括进行培训、研讨和学习,但始终找不到学习型组织的感觉,为什么呢?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五项修炼”没有正确认识,另一个就是对“学习型组织”建设抓不住重点,本文对此试着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林篪 《师道》2023,(12):52-53
<正>说到职业,人们常常会用一个“匠”字表示行业的专业性,比如木匠、铁匠、皮匠、钟表匠等。但是当“匠”与“教师”结合却成了缺乏创新、墨守成规的“教书匠”。唐代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写道:“文不按古,匠心独妙。”用以形容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创造性的构思。可见,匠是一门技艺,心却是一种修为。俗话说:“匠人易得,匠心难练,以匠修心,以心练技。”自毕业走上讲台至今我已从教十年,再回首,原本只会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悄然间已踏上了通往匠心教师的大道。走上这条路,离不开教学研训的引领与推动。教书十年也是我不断提升技能,修炼匠心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其代表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把学习型组织的技能要求归结为“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受此启发,笔者将学习、培训、实践、合作、研究称为教育科研的五部曲.也称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五项修炼”。  相似文献   

20.
杨亚红 《文教资料》2006,(11):32-33
教以师为本,师以德为先。学高能为师,身正才为范。今天,我想跟老师们谈谈有关教师的师德形象、岗位成才的问题,也可以说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一、做教师,要修炼“三养”千百年来人们给予教师太多的赞誉:灵魂的工程师、红烛、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航标、灯塔、人梯,这些赞誉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那就是做教师要追求卓越,要塑造自己的高尚人格,用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用道德、人格、学识、情操、理想、信念和形象去影响学生。否则,误人子弟,就要被打到十八层地狱。因此,教师要修炼:“三养”。所谓“三养”,就是:1.教养温文尔雅,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