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甄尽忠 《天中学刊》2015,(2):115-119
在天人感应思想极其泛滥的汉代社会,日食被看作帝王死亡、朝政混乱、强臣擅权、后宫干政之类的重大灾难发生征兆,因而受到统治阶层的高度关注。日食发生后,汉代帝王常下罪己诏反躬自省,并借机进贤黜奸,策免三公,以整肃吏治。同时,汉代帝王还采取一系列惠民政策和措施,以维护其统治。  相似文献   

2.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朝代,"孝"在当时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价值。汉代大儒董仲舒创立了"天人感应"学说及阴阳、五行理论,并以此为基础,从宇宙论的层面来论证孝的合理性;他还提出了许多推行孝道的方法,将孝道从理论层面落实到实践层面,以为封建的中央集权政治服务。  相似文献   

3.
董仲舒是汉代极具代表性的儒家,他的“天人感应”学说在汉代乃至以后的儒家文化发展中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今天从生态美学现的角度来进行审视,董仲舒的思想理论仍然闪耀着极为重要的生态智慧之光。在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董仲舒的思想学说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的和谐关系上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董仲舒的学说以儒学为主体,杂糅诸子之学,使其学说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他的天人感应学说的重要理论来源即是墨子的“天人格化”学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董仲舒的治学特色。  相似文献   

5.
孝是汉代统治者对汉代社会伦理所进行的理论设计 ,发展成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准则。“以孝治天下”成为汉王朝的治国方针和口号。通过对孝道表象的分析 ,可以发现其真正蕴含的生存功利精神 ,即具有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维持社会共存秩序 (宗族生存 )、强化各级统治机构和维系农村基层统治等作用  相似文献   

6.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借“天”言人事,为君权神授作出合理论证,为西汉王朝推行封建专制主义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古代封建社会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与董仲舒有过“师生”之缘的司马迁,其“天人之际”的思想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有着继承又创新的联系.其中,继承表现在“天”与政、“天”与命、“天”与象方面,创新表现在天象与人事、天道与人世、天意与人君方面.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 ,作为一种宗教神学 ,墨子的“天”是理性和绝对价值的体现 ,为社会整合提供了一种价值依据。由于墨子“天志神学”的异端性 ,墨家学说没有上升为意识形态 ,但对汉代天人感应论宗教政治学的建立 ,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三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为避免重蹈隋亡覆辙,革新政治、励精图治,使唐朝在他们统治时期国家政权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昌盛,开创了备受后人称赞的“大唐盛世”。三位帝王开明的用人思想、正确的用人策略,为唐王朝成就盛世大业提供了人事保障。  相似文献   

9.
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三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为避免重蹈隋亡覆辙,革新政治、励精图治,使唐朝在他们统治时期国家政权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昌盛,开创了备受后人称赞的“大唐盛世”。三位帝王开明的用人思想、正确的用人策略,为唐王朝成就盛世大业提供了人事保障。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观念在先秦时已经初步形成,到汉代的董仲舒时,遂发展成为天人感应学说,同时又吸收融合了阴阳五行的思想,从而体现出对前代天人舍一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汉代的太学     
汉代是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奠基时期,它为以后的封建王朝的教育制度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模式。在汉代,属于高等教育性质的学校有两类:一类是由国家在京师设立的“太学”,另一类是民间的私学。一汉继秦后,汉代统治者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改变了自己的统治策略。太学就是它的统治策略转变的直接产物。因此,要了解办太学的目的,就必须先了解汉代统治者改变策  相似文献   

12.
以严酷的军事镇压和摧残而统治中国的元王朝,终于在农民起义的风暴中覆亡了。朱元璋以浙江为基地,剿灭群雄,扫平大都,重建了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新的封建王朝。历史的教训,迫使新兴的封建帝王要努力去营建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治秩序,这首先也便要求思想文化界对历史的动乱进行全面反思与总结。正是这样一种背景,使明代的思想文化界自其一开  相似文献   

13.
韩愈的“天人相乖”思想和“祸善福淫”的天人感应观,既与主流的“福善祸淫”的天人感应观不同,又与传统的“天人相分”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不同,在中国古代哲学史学独树一帜,并且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经由西汉大儒董仲舒丰富完善之后走向系统化、成熟化。天人感应思想虽经王充解构,但仍没有丧失其哲学魅力;天人感应思想固然有其消极影响,但它也给后代人留下了诸多有价值的思维理念。因此有必要对汉代天人感应思想进行完整深入的研究,以便对其有进一步的认识,进而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文章从先秦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入手,对天人感应思想的初始形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为更好地阐述汉代的天人感应做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15.
统治思想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繁荣是汉代调均思想发展的重要原因.董仲舒是汉代调均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调均思想属于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体系,主张济贫调均与安民保民、救荒等相结合,以防止贫富过分悬殊,使天下"易治".汉代调均思想,既有经济内涵,也有政治内涵.调均思想的社会调节作用建基于帝王"作民父母"的社会政治定位之上,帝王养育、救助臣民,是为了让他们尽忠尽孝,唯命是从.同时,它也反映了下层民众主张解除贫困者生存之忧和缩小收入差距的政治诉求.具有平均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6.
从我国历史上看,“视学”一词由来已久。尽管其含义同近代的教育督导在本质上有所不同,但作为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仍是可以延续起来进行考察的。 首先从古代的视学来看。我国古代的统治阶级搞政教合一,把教育看作重要的统治工具,封建帝王往往是直接过问干预的。早在《学记》这部汉代以前教育经验的著述中,就已有“天子视学”、“王亲视学”的记载。汉代的历代帝王都很注意去太学“幸学”,“考察  相似文献   

17.
董仲舒作为汉代今经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一位重要的论家,有着十分丰富的艺思想。他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艺理论命题,如“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诗无达诂”、“美刺”等,都对后世的艺理论、美学及艺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曹魏中期,杜恕力倡儒学,坚持儒家德礼为本的政治思想,既反映了当时现实政治的需要,也说明传统的儒家政治思想的统治地位已经难以撼动。杜恕继承了先秦儒家思想的精华,摒弃了汉代儒家思想中的天人感应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值得肯定。在君臣关系和君民关系上,杜恕不片面强调君的绝对主导地位,对居于统治地位的君提出了种种行事准则,其核心就是要求君对臣民宽厚;在选举和司法等具体的政治问题上,也提出了一些重要原则。这些思想对于抑制君权的过度膨胀有一定积极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民众。  相似文献   

19.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学说融合了战国末期的各家学说,以儒家的天命观及其社会政治伦理思想为主线,并揉和吸收了墨家宗教神学、阴阳家自然哲学、道家人法天道等学说,最终构成了一个博大而精微的理论体系。他提出了独特的天人感应理论,并以其解释异常天象、自然灾害及其他自然现象,同时他还主张统治者应“奉天”而“法古”,又以“三统说”的历史循环论来解释朝代更替时的改历现象。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成功地将阴阳五行引入到天与人的沟通和感应中,成为连接天象与人事的桥梁,将天道自然与人事政治紧密连接在一起,从侧面推动和影响了天学与政治的互动发展,使天学与政治的互动成为中国古代天学在历史发展长卷中的主线索。  相似文献   

20.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东)董故庄人。汉景帝时博士,属于“春秋、公羊派”。他治学极为专精,下帷讲经,三年不窥园庭,是一位苦思冥索的思想家。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朝廷为了适应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统治需要,对天神和社会政治关系的理论,进行整理和创新,于是在全国范围内,“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应对者达百人。董仲舒上对策三篇,被皇帝所赞赏,对其建议,有所采纳。他还著作一部《春秋繁露》,书名的意思是发舒比附孔子《春秋》的义理。他的对策和著述,鼓吹了“天人感应”的宗教神学思想,因为宣扬孔孟之道,发展了大一统帝国的礼教,其哲学后来便成了汉代“正统”儒家学说。汉代学者如扬雄、王通、班固,唐代学者韩愈,都是他的主要继述者。宋代朱熹称他是“汉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