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最近"南海Ⅰ号"宋代沉船浮出水面让更多的人认识了阳江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阳江市政府也借此契机提出了把阳江打造成"文化名城"的远景目标。溯源寻根,阳江市本身就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中国风筝之乡""中华诗词之市""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广东省音乐之乡"等一批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2.
宋代"海上丝路"贸易不仅为漆器文化生产提供嵌入的契机与途径,还为漆器文化生产提供聚合的时间、区间与参数,更为漆器文化生产提供聚合的历程与效应。同时,宋代海洋贸易嵌入文化生产的风险也是存在的,特别是对宋代宫廷美学及其文化发展产生某种偏向。  相似文献   

3.
马王堆1、3号汉墓出土的漆器共700余件,是目前发现的汉代漆器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一批。漆器的大量出现和使用,表明代表权力与地位的笨重的青铜器被精巧的漆器取代,结束了它作为特定时代审美文化载体的使命。漆器在传承和变异中建构了汉初故楚特有的审美风尚,表现出汉初崇尚实用与审美完美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2001年3月23日凌晨,举世瞩目的"和平"号空间站遨游太空15年后飞过了距地仅220 km的太空极限轨道.莫斯科(东经45°)时间3时31分59秒,"和平"号空间站控制中心向"和平"号发出制动信号,启动了与"和平"号对接的"进步M1-5"号货运飞船的发动机."和平"号的飞行速度陡然下降,空间站开始快速向下飘落.莫斯科时间8时44分04秒,"和平"号进入稠密大气层,燃起熊熊大火.15min45s后,"和平"号第1批碎块安全坠入南纬44.4°、西经150.0°的南太平洋海域.又过23 s,控制中心宣布,"和平"号1500多块残片全部成功、安全地坠入预定海域.  相似文献   

5.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M1·1221号文书残片的缀合是错误的,"习字"拟题也不确切,应分别定名为"习抄《论语·八佾第三》残片"、"习抄《论语·季氏第十六》残片"、"习抄《论语·八佾第三》、《里仁第四》残片"。M1·1225号文书残片亦应定名为"习抄《论语·颜渊第十二》残片",此残片与"习抄元版图像合璧君臣故事句解残页"出自一人之手,则其所录内容可据后者版式及《论语》相关文字复原。  相似文献   

6.
中国漆器的历史源远流长,扬州漆器更是中国漆器的代表,但是近几十年来扬州漆器发展乏力,其市场逐渐萧条。而与此同时日本漆器得到迅速发展,日本被冠以"漆国"的美誉,究其原因在于进入现代社会后,日本漆器实现了"漆器的大众化、现代化",日本漆器敢于突破传统模式,用科技的手段研究发展漆器,而包括扬州漆器在内的中国漆器基本还是保留着明清时代的风格,未能及时完成漆器产品的"现代化、大众化、功能化",这就导致了扬州漆器的停滞不前。  相似文献   

7.
去年12月22日11时30分,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的古沉船——"南海一号"终于随沉箱从30米深的海底首次浮出海面,"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创举,极大的提高了水下考古的科技含量,是对国际水下考古的一大贡献,它开创了世界水下考古的新时代."南海一号"打捞涉及到相当多的物理知识,为了  相似文献   

8.
彝族漆器上的用案与彝族原始崇拜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关系.当漆器产生以后,漆器工匠自觉或不自觉的将彝族原始崇拜对象作为起装饰作用的图案反映在漆器上.  相似文献   

9.
壁画表面涂刷保护涂层是西藏壁画制作的主要特点之一,经过长时间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保护涂层老化,造成壁画颜料层起甲.针对这一现象,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和同类材料老化的一般规律,初步确定了西藏壁画表面涂层为含有双键的大分子化合物,现已老化为小分子有机物,由此而产生的颜料层起甲残片性脆、难溶于水.本研究根据这一特性,提出了筛选修复加固材料的一般原则和具体思路,通过现有材料和自制材料的各种性质对比试验,筛选出了改性有机硅丙烯酸乳液作为西藏起甲壁画的修复材料,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敦煌寺院籍帐等文书中漆器和小木器皿的分析,可知敦煌地区所见漆器等多数来自外地,但从文书中记录有"画漆器先生",知敦煌本地也生产少量的漆器.当地的普通百姓也多能使用漆器和木器皿,因为敦煌寺院文书中所见漆器,大量来源于信徒的布施供养.  相似文献   

11.
西方人称瓷器为“China”,称漆器为“Japan”.即西方人以瓷器称“中国”,以“漆器”称日本.漆器、瓷器同根同源,为何西方人把漆器“送给”了日本,初听之下深为气愤,仔细琢磨之后,发现了问题.中国人对瓷器的喜爱,与日本人对漆器的喜爱是相同的.中国人在生活中多么的喜爱瓷器,日本人在生活中就多么的喜爱漆器.漆器在日本人生活中的广为使用,漆器的在日本的“生活化”为本文分析的重点.通过对日本漆器“生活化”的探究,指出其独特的文化现象,分析其对对中国漆器民族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福州漆艺源远流长,从宏观上说,它的发展基本和我国中原地区的发展情况是一致的。根据典籍与墓葬发掘,可以说福州漆器成熟于宋代。  相似文献   

13.
2013年,"南海Ⅰ号"的全面发掘工作已经正式启动,预计在3~4年内完成全部发掘工作.不过,根据发掘计划,发掘工作将在每年的5月至10月期间暂停,在长达6个月的发掘间歇期,发掘工地现场的淤泥需要保湿.淤泥如果发生干燥脱水会引起收缩开裂,很可能对下面埋藏的文物造成破坏.为了预发这种灾难性的后果发生,特别针对发掘现场设计开发了一套微喷灌保湿系统,该喷淋保湿系统安装完成后,经过现场喷淋实验,证明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保湿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利用“薄料”色髹技法可以制造色彩光泽度较高的脱胎漆器工艺品,改变了传统脱胎漆器采用大漆原料导致色彩暗沉,仅有红、黑两种主色的情况。本文采用金箔、银箔、铜箔和广油研磨得到色泥,将色泥和透明漆、大漆等进行调和制备“薄料”。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薄料”成膜化学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采用扫描电镜(SEM)对“薄料”彩髹样品的界面厚度和银泥、银色“薄料”表面形貌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细小的金属箔片对“薄料”的干燥成膜的化学结构没有影响;“薄料”平均厚度在7~30 μm左右,研磨的银泥中银箔片粒径为10 μm,且在银色“薄料”中,银箔主要起镜面反射作用,可以使得脱胎漆器的光泽度提高。  相似文献   

15.
陈捷 《闽江学院学报》2013,34(4):118-120
中国的包装设计一直以发扬民族传统特色为主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国本土的包装设计逐渐与国际接轨。为了积极推动福州传统工艺漆器的产业化发展,将其与包装设计相结合,意在重视对传统包装的了解与运用,结合漆器工艺优势,为现代包装设计提供新的发展方向,也为地方特色工艺的传承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大方漆器的发展状况、工艺特色及现状等方面进行探析,提出对传统技艺的梳理与记录性保护;对大方漆艺的艺术风格作出合理的定位;培养相关艺术人才;强化品牌保护意识等传承与发扬贵州大方漆艺的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的“骚体文”因其文体的特殊和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在宋代受到一致好评。北宋时期的晁补之第一次大量地评点柳宗元“骚体文”,初步确立了柳宗元在“骚学史”上的大家地位。南宋的朱熹在晁补之的基础上编订《楚辞后语》确定了柳宗元在“骚体文”创作上的经典地位。刘克庄对柳宗元“骚体文”艺术的高度认同,标志着柳宗元“骚体文”在南宋接受过程的趋于完成。柳宗元“骚体文”在宋代的接受与宋代学术思想的演进历程息息相关,其中透射出宋人“古中求变”的决心与勇气。  相似文献   

18.
淮南王刘安首次整理编订并题名《楚辞》,后经刘向增补,东汉又经王逸再次增订。后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楚辞》成书于刘向,而定名于王逸。检讨《楚辞》诸篇的抒情主体、作者姓名,《招隐士》的主题思想、以及《史》《汉》的有关记述和《楚辞释文》目录的编排次序,证明"楚辞"在汉代至少经过了从刘安、刘向到王逸的三次编订,唐宋之际又一次进行了整理注解,迄南宋洪兴祖才形成了今天通行的《楚辞》文本。  相似文献   

19.
针对古漆器漆膜数据类间不平衡、样本规模小,以及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分类效果较差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SMOTE的过采样方法改变漆器漆膜数据样本分布,使其达到平衡。该方法通过比较各类样本间的欧式距离,删除了人工样本中的噪声数据,然后运用集成学习中的随机森林算法进行分类,提高了少数类的分类准确率。UCI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过采样方法性能更优,评价指标F1-score与AUC值分别得到2%、5%以上的提升。结合改进的过采样方法与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证明,随机森林算法精度更高,在对古漆器年代的判别中,随机森林算法的F1-score与AUC值高达87.76%、89.34%。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古和夷部族迁移路线、开明人及开明国史、三星堆等三个不同的民族、地城和国家进行了思考。古和夷部族的南迁,应该是五帝时期或之前已抵达古南海的西南面地城,在此过程中,和人部族完成了游牧民族向农业民族的转变。尧舜之前,和人部族已迁至峨山一带定居,并成为一文明强盛的大民族。直到夏代前期,和人部族被迫再次南迁,从此失去了与中原民族和中央政府的联系。开明人对古蜀地域文明的影响,因春秋中叶开明人西迁入古蜀地城而起。大约周桓王或周庄王时,开明人在古蜀地域建国,始有开明国。不久,开明王国就取代杜宇王国成为古蜀地城最强大的国家。开明王国延续了12代王朝,约三百八十年,至公元前316年,秦灭开明国。中原史家称之为“灭蜀”。目前,三星堆出土文物被学术及非学术界认为古蜀人蜀国的遗物。事实上,诸多证据表明,三星堆并非古蜀人遗址,而应是苗族先民即当时的三苗部族在南迁过程中最后一个三苗国的遗址,它是两千多年三苗国历史的终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