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在现代经济建设发展中,后真相时代慢慢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研究探讨的主要课题,此时新闻舆论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征,舆论失焦现象加剧,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成为新时期发展关注的焦点。根据后真相和舆论失焦的理论知识,系统了解近些年社会经济发展中涌现出的突发事件,分析后真相时代下舆论观点的非理性、舆论主体的转移性、网络环境的固化性等特征,明确舆论失焦现象的形成原因,主要从受众、自媒体、社会这三方面入手,根据反思内容提出有效的发展对策,有助于在规划优化舆论环境中保障新媒体技术平台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众声喧哗的"后真相"时代,事实让位于情感、观点与立场,网络舆论失焦现象频频发生。本文结合现实案例,从大众媒体、受众、自媒体平台以及政府等多方面分析后真相时代舆论失焦产生的原因。社交媒体的情绪动员、互联网时代的受众狂欢、官方认证的姗姗来迟以及平台方的低调助攻都为舆论失焦提供滋生的土壤。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后真相"时代网络空间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后真相时代的到来对新闻的生产方式产生了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权威媒体的社会公信力,挑战了新闻专业精神,使新闻生产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偏离。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通过合理的方式和路径应对后真相对新闻业的冲击与变革,呼唤传播者回归新闻专业精神,强调对事实与真相的追求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焦点话题。  相似文献   

4.
融媒体背景下,福州主流媒体融合发展建设急速提升,成为福州宣传工作的核心力量。通过对"00后"高职大学生进行一定范围的问卷调查,侧面了解了"00后"高职大学生对福州市主流媒体的关注和评价情况,从而了解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守正创新后的实效性,尤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福州主流媒体融合"抗疫",着力提高新闻舆论"四力"。以福州广播电视台、福州日报社为例,适应互联网语境变化,巧用流量,全媒报道,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以温情汇聚强大能量,突出主题,加强策划,增强新闻舆论引导力;展现一线责任与担当,挖掘典型,正面报道,扩大新闻舆论影响力;坚持新闻真实性价值,聚焦热点,及时回应,夯实新闻舆论公信力。  相似文献   

5.
在多元媒体时代,新闻事件一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和媒体报道的热点,也就随之进入公众话题讨论的漩涡中心。各方通过不同渠道高调发声、各成阵营,激烈辩论和碰撞,甚至影响事件走向,最后,回归理性,引发深思,形成"舆论云",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舆论"正能量"。在这一过程中,媒体报道把握时机、角度和程度,及时跟进,掌握舆论引导的话语主动权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谢杰  石兰夫 《今传媒》2023,(4):44-47
后真相时代,情绪在前,真相靠后,使得传统媒体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新闻专业主义受到了较大冲击,主流媒体面临着议题难以聚焦、逆火效应突出、理性让位于群氓情感的舆论引导困境。面对后真相时代舆论格局的新变化、新问题,本文提出主流媒体要从自身出发,健全传播体系,加强技术研判,联动意见领袖,贯通线上线下,担负起舆论引导的排头兵职责,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重新占领舆论高地。  相似文献   

7.
王松林 《传媒》2018,(5):87-89
后真相是指在互联网新媒介发展背景下,公众对事件真相的认知和判断会忽视事件的真实状况,受到情感、情绪的影响,并倾向于表达对事件的情绪化立场和观点,这对舆论引导形成了新的挑战.为此,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引导,需要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领责任,及时传播权威新闻事实;把握公众信息认知规律,注重公众情绪的理性引导;合理规划社会正向舆情信息,及时化解负面舆情.  相似文献   

8.
杨嘉琪 《视听》2022,(4):64-67
新媒体时代,后真相事件频发对媒体的公信力和舆论引导力造成了极大损害,也给新闻评论带来了巨大挑战.当"快餐式"的信息无法满足受众知情与舆论引导的需要时,能够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相的主流媒体评论就凸显了巨大价值.《新闻1+1》节目坚守理性原则,在多元的舆论场中通过对即时热点的追踪、优质内容的打造及社会敏感话题的触及传递...  相似文献   

9.
自2016年以来,"后真相"以高调的姿态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它作为舶来品对中国的新闻理论和舆论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本文通过追溯"后真相"起源,厘清"后真相"定义,并结合新闻理论知识提出"后真相"对新闻伦理的三种冲击:舆情反转现象频发、新闻客观性受到损害、价值共识引导遇困境;并从民众、媒体、政府三个层面针对三种冲击提出了三点建议:良好的舆论环境离不开民众的媒介素养、媒体应该致力于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建构、政府应重视政府网站和政府新媒体管理。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网络舆论在"后真相时代"中的失范现象。通过对个案的梳理分析表明,在后真相时代公众意见和网络舆论的表达路径和指向,具有深层次、多方面的生成根源,该过程深刻地体现了"后真相"时代中网络传播的情绪化、社交化特点,同时也暴露出网络舆论的一系列伦理问题——信息失真、主体失落、非理性与群体极化、网络暴力与舆论审判等。对此,网络舆论的规范需要从媒体、个体、传播环境和传播技术多个角度进行切入,以实现网络传播的高效性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时代,新闻生产已经从组织化生产转入社会化大生产,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通讯员,新闻事件像戏剧一样跌宕起伏,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传播现象。后真相时代下,似乎新闻真相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的情感和舆论。由于没有一套适用和规范的审查机制,自媒体信息没有经过审核即发布,假新闻在网络中广泛传播。有的主流媒体为了追求时效性,跳过核查新闻这关键一步,导致假新闻持续扩散,从而增加信息的不可控性、易变性,降低了信息的可信度,损害了公信力。因此,严格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提高新闻的整合效率,强化新闻公共服务功能,建立新闻事实核查机制,提高受众的网络媒介素养,及时正确地引导舆论,才能重建主流媒体公信力。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探讨"互联网+"背景下"二次传播"与官方权威媒体议程设置的关系,为官方媒体选取受众欢迎的议题,且为正确引导网络中的舆论走向,通过内容比较分析法,选取奥运会、雾霾等热点事件,发现互联网中"二次传播"的话题与官方传统媒体有一定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二次传播"越热的话题,就越有可能成为官方传统媒体的议题,反之亦然;成为官方媒体议程设置中的议题后,也会影响传播话题的舆论走向。  相似文献   

13.
王彤 《新闻传播》2023,(16):107-109
经济、技术、媒介素养等多种因素致使假新闻频发,新闻反转现象不断,后真相时代随之到来。引人瞩目的是网络意见领袖对用户声音及舆论引导的影响很大,意见领袖很容易引导网民非理性表达,而匿名发帖的加持,使得非理性声音逐渐扩大。后真相舆论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很多,不仅损害媒体公信力,还损害新闻真实性,使得民生新闻的发展道路受阻。具备一定声量的媒体更应引导正向舆论,避免后真相的再现。网络意见领袖应承担社会责任,专业新闻媒体则更应坚持新闻专业主义,而党政媒体机构应禁止非公有资本参与采编业务,提高媒介素养再教育,净化网络舆论场。  相似文献   

14.
陈曦 《传媒观察》2013,(5):48-50
当前,我们已身处全球传播时代,网络、微博、社交媒体的发展,使“人人皆记者”,在大众传媒之外,自媒体也渐渐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传播力量。在此背景下,新闻执政的重要性正被党委、政府提到越来越高的高度。作为执政者的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学会与媒体打交道,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提高对舆论的驾驭能力.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5.
笔者认为,把违背了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本意,以"舆论监督"的形式,间接描述新闻事件的部分真相,在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后,媒体主动转移"议程设置",使新闻当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8,(1):54-59
"后真相"是西方政治传播和新闻运作中的新现实。通过梳理西方的相关文献,本文试图将"后真相"这个舶来词汇放到西方语境中进行回溯和阐释,对"后真相政治"、"后真相时代"等概念进行了还原,对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根源进行了归因,对其间社交媒体的角色和传统媒体的作用进行了透视。本文认为,"后真相"是西方政治失灵和新闻失范的产物,而当下的西方媒体实践中的事实查验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媒体秩序,后真相政治传播仍是一个亟待厘清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17.
<正>网络及移动媒体的出现,不仅颠覆了媒体形态,由公共媒体进入到"自媒体"时代,而且也颠覆了传受关系,由传受分离,进入到"传受一体"时代,不仅颠覆了新闻采写,由职业记者进入到"泛记者"时代,而且也颠覆了媒体疆界,由有边界覆盖进入到无边界覆盖。在这样的时代,媒介更加开放,言论更加自由,舆民聚集更加方便,舆论狂潮瞬时涌现。一、新媒体舆论特点1.舆论话题的公共性。网络作为虚拟的公共空间,汇聚了众多舆民和众说纷纭的言论和意见。在这个意见广场上各种意见、言论相互交集激荡。虽然一些话题也会引起网民的关注,但真正形成万众围观,深度参与,表达共  相似文献   

18.
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影响下,舆论环境中的非理性和集群效应得到强化,往往演变成万人集结的"广场效应".从具体分析来看,"广场效应"的强化主要在于新媒体下新闻传播"媒体-受众关系改变"匿名"不平等"以及"黄色新闻"这几个因素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可以合理发挥媒体的作用以引导舆论,通过议程设置、专业化培养、跟踪报道、法律法规四个方面的完善来对"广场效应"进行引导,使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朝理性、客观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纪楠  韩茂蕾 《青年记者》2017,(29):16-17
“后真相”经常被视为一个政治学范畴的概念,然而,传统政治机制在数字化时代的失灵和失效,也是媒体格局巨变的产物.新媒体时代的信息生产机制、传播渠道以及受众偏好等,都已经发生颠覆性变化.①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真相有时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公众的情感和观点,一系列事件在公众的情感诉求中形成舆论共同体,然后,又在新的事实出现后突然转向.“后真相”一词已逐步渗透到新闻传播领域,其对新闻客观真实性及大众媒体舆论引导功能的影响开始逐渐引起业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在所谓"危机事件"层出不穷的今天,就事件本身做出理性解释的声音,往往会被一些富有煽动性、诉诸情感的非理性声音所掩盖,从而引发一波又一波的舆论浪潮。所有的事件经网络发酵后,产生的舆论往往是不可控的。在"后真相"的时代,媒介的公信力对于事件的解决、舆论的流变所产生的影响发生了变化。在社会信息化的今天,随着国内的一些"热点事件""危机事件"而相应产生的非理性舆论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就会导致事件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以及舆论的愈演愈烈,这对媒介自身的公信力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作者将从"媒介公信力"的角度入手,借由相关案例,分析探讨不同信源(主流媒体、新媒体)与舆论流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