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建设郑州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中原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原崛起战略的关键所在。但是,目前的郑州与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郑州必须抓住机遇,实施跨越式发展,外树形象增强影响力,内增实力增强竞争力,城市联动增强辐射力。  相似文献   

2.
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总体构想是: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壮大中心城市,培育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积极发展卫星城。中原城市群在大的构架上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大郑州都市圈;第二层次以大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济源、焦作、新乡、开封、许昌、平顶山、漯河等八个中心城市为结点,构成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第三层次为外围带。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的推进,各城市之间的经济与社会合作日益密切,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而城市群内部的行政法制现状尚未适应这一客观要求,突出表现为行政规范之间的冲突,这一现象势必会阻碍中原城市群战略的深入发展,探究行政规范冲突解决方法,实现行政法制环境的统一是促进中原城市群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中原经济区地缘交通优越,市场潜力巨大,农业生产条件好,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厚重,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优势。中原兴,才能中部兴;中部兴,才能中国兴。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所在,有利于开创中部地区发展新局面,加快中原和中部崛起步伐;有利于优化和推进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确保我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  相似文献   

5.
中原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1993、1998、2004年三个阶段,从中心城市首位度、城市中心性、城市规模结构、空间分布结构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中原城市群十余年来等级规模结构的演变特征,并提出在中原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原城市群内23个城市的潜力值求解和聚类分析,基于引力理论和潜力模型,提出一种新的城市等级界定与划分方法,对中原城市群重新进行等级界定与划分,建构了新的城市等级体系,以使人们能够重新认识中原城市群的内部布局结构、规模等级层次,明确各城市的地位与战略布局,为城市区域整体规划、城市体系规划和城市的功能定位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定量分析方法,对中原城市群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进行计算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原城市群内城市之间外向服务功能差异不很明显,城市群发展空间较为集中,城市分工重叠,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郑州与其他城市联系不紧密,对整个城市群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明显;城市群的交通仓储邮电业发展不理想.中原城市群的发展需注意以下几点:郑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应加大对整个城市群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明确城市群内各城市分工;重点发展区域副中心城市,避免城市群内部等级明显分化;大力发展城市群的交通仓储邮电业;平顶山亟待提升对外服务功能,增强城市综合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8.
郴州建设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是新时期郴州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郴资桂一体化建设是郴州构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的关键,通过对郴资桂城市群的空间发展结构、城市职能结构、产业发展、产业空间布局、产业园区建设、专业市场建设等城市发展要素的分析,探讨郴资桂一体化建设战略,为全面提高郴州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实现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目标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原经济区2015年和2020年的交通、人口及经济数据,运用GIS网络分析与引力模型,探讨了高速铁路的开通对中原经济区城市对内可达性、经济联系强度和对外联系总量的时空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高速铁路强化了城市对内可达性,中原经济区整体呈现以郑州为核心、向外逐渐扩散的中心-外围模式;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呈现明显的核心带动、轴带发展的指向性特征.其中,中心的郑州及其周边新乡、许昌、洛阳等城市,形成了节点提升的经济联系格局.外围的东北、东南和西北部地区经济联系仍较低;所有城市对外经济联系总量呈现稳定增长趋势,其中高速铁路沿线城市增长最为显著,呈现明显的“廊道效应”,改善了城市经济联系中心度两极分化现象.研究结果以期为中原经济区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和完善经济发展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我国持续不断的工业化和目前正在实施的城市化战略,导致了在条件相对优越的地方城市群的出现。我国中部地区,也正在形成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该区域处于陇兰经济带的中间部位,东邻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西接广袤的西部地区,经济实力较强,辐射范围较大,具备城市群发展的一系列条件。中原城市群发展首选应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统一协调,统筹规划,培养增长极,调整区划,实现中心城市跨区域扩张,增强产业牵引功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优先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的推动作用。中心城市高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责任重大,实现学校教育与中心城市经济社会的和谐联动发展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中心城市高校的战略选择。构建和谐社会中心城市高校必须解决好与中心城市和谐发展和自身内部和谐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原城市群文化产业发展除资源优势外,还具备了明确的战略导向。文化产业已成为中原城市群解决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区域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当然,也存在诸如规划雷同和同质竞争,相关规划多从产业和经济的角度出发,评价标准大多以经济效益为主,文化产业一体化程度偏低等问题,尤其是文化旅游一体化问题较突出。通过对中原城市群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的空间研究,提出了以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重点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推进中原城市群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原城市群城市流强度及等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业化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区城市群正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城市群区域内城市间社会经济要素的空间流动和相互联系也逐步增强.采用城市流强度分析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各中心城市的城市流强度进行测算,对城市流强度的结构进行比较并针对中原城市群的功能联系状况提出策略响应,为中原城市群地区综合实力的提高和城市群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有效发挥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陈钊 《成都师专学报》2005,24(4):17-20,50
文章将四川分为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川南地区、川东及川东北地区、攀西地区和川西高原地区五大经济区域,并分析了这五大经济区发展的现状与特点,进而提出四川应实行重点区域发展战略。该战略包括:核心区域发展战略、重点轴线发展战略和突出中心城市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中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应当充分认识中原"古都文化"的潜在价值,遵循历史上业已形成的内在文化脉络,实现文化资源开发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深度结合,凭依"商都文化"资源发展郑州大都市经济,用"五都文化"资源打造城市珍珠链经济带,以"中原文化"资源构建城市经济群落,形成点、线、面发展格局,加快中原经济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从而实现中原经济区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积极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人教育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同属于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村成人教育方式的灵活性、多样性、不连贯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在中原经济区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城乡一体化是以中心城市为依托,通过城乡结合、协调发展,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连为一体的城乡经济联  相似文献   

17.
谋划和建设中原经济区,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是我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战略选择。《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的“五新”目标中的第一个“新”就是“增创粮食生产新优势”,“主体功能格局”的第二个“格局”是“以粮食生产核心区为重点的农业战略格局”,这里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和强调,  相似文献   

18.
中原经济区战略重点是以新型城镇化为切入点,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固始县从一个没有任何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的边缘化城市和国家级贫困县,一跃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瞩目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其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加快推进郑汴新区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通过建设郑汴新区,逐步实现区域内各种资源与要素的共享,对提升区域经济实力,提高中心城市辐射扩散功能,有效整合区域资源和经济优势,实现中原堀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略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全局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经济区是一个区域经济的概念,也是一个总体战略的概念.河南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对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深化,是要充分发挥中原的比较优势,加快实现中原崛起,进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建设中原经济区具有重大的全局意义:有利于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国家在中部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