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在对语料《新辑搜神记》全部语言事实进行考察的基础上,采用专书语法研究的方法穷尽性地统计、描写、分析了《新辑搜神记》中的动相补语。依据学术界广为认可的观点,确定《新辑搜神记》中动相补语的划分标准,并具体详细地统计、描写、分析这些动补结构的形式内容、语法功能及语义指向;同时将《新辑搜神记》中动相补语与其他历史文献中的动相补语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了《新辑搜神记》中动相补语的语法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2.
敦煌本《搜神记》出自敦煌石室,未经后人改动,语料价值很高。文章从语法角度切入,对文本中出现的联合式、补充式和附加式三种复音词情况作一整理、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3.
《搜神记》绝非一般用作消遣的志怪小说。创作《搜神记》时,干宝采用了部分史书中的材料和正统的史家笔法。不论是叙事模式还是记述风格,《搜神记》都体现出较为浓郁的史家色彩。《搜神记》的创作意图极其复杂,其中的主要角色龙形象多变,有同类所生,有人类胎生;有作乱妖孽,有显圣神灵,但每一种形象都是屈居在得道人类之下的,《搜神记》中的龙同时具有吉祥尊贵和预示凶兆的两面性,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是汉语发展的过渡时期,上承先秦两汉,下启唐宋元明清,晋代干宝撰写的《搜神记》对于我们研究中古时期的被动句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搜神记》有标志的被动句,本文对《搜神记》中的有标志被动句进行了穷尽式调查和描写分析,归纳其中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5.
《搜神记》为六朝志怪小说之代表作,学界对其关涉甚多,然观学界之研究成果,对书中自然灾害之书写关涉不足。通过梳理《搜神记》中的自然灾害书写,可知《搜神记》中自然灾害数量众多,除对自然灾害书写以外,作者还记述了应对自然灾害之措施,对灾害史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搜神记》中的自然灾害书写,亦具有篇幅短小凝练、风格奇崛、情节曲折之文学特点。最后,《搜神记》自然灾害书写亦具思想义涵,其中既有天人感应之思,又有根治现实与强烈的忧患意识。探其缘由,实于干宝其人生平,思想与时代思想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6.
《搜神记》是晋代干宝所著的一部志怪小说,共二十卷。语言学界对此书的研究多集中于复音词和虚词,对于"死亡"义词语的研究较少,本文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展开对这类词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陶渊明创作《搜神后记》的三种可能性:(1)《搜神后记》(《搜神录》)署名陶潜撰产生的年代几乎与萧统编撰的《陶渊明集》同时;(2)陶渊明有读到《搜神记》的机缘;(3)陶渊明心好异书奇文是为了“自娱”和“导达意气”。  相似文献   

8.
《搜神记》在志怪的同时也在记侠,塑造了一批侠客的形象.《搜神记》在侠客形象的身份(社会的与性别的)、行侠主题和行侠处所等方面皆有一定的特色.《搜神记》中的侠客形象对于研究六朝志怪和后代的侠义小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搜神记》是我国志怪小说的鼻祖,共搜各类神怪故事464则,本文按其内容作了分类,进行评述,并指出了《搜神记》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作为成熟较早的叙事文体,史传对志怪小说《搜神记》有着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史传的实录精神对干宝辑录《搜神记》的态度影响较大。实录精神不仅体现在干宝对材料的处理上,还在于他采用了史传常用的全知视角。其次,史官"究天人之际"的创作目标也对《搜神记》影响较大。干宝不仅仅对神异的事件进行记录,而是立足于现实,力图解释这些事件与历史兴废的关联,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再次,史家"惩恶扬善"的道德观念也对《搜神记》有着影响。最后,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干预、语言简洁等史传叙事笔法也对《搜神记》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志怪小说的世俗化,神仙故事作为志怪小说的一个重要题材,也朝世俗化走向演进。特别是《搜神后记》,由于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以及道教在魏晋时期的世俗化、平民化、帝王崇信神仙道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进一步体现了志怪小说的世俗化特征,其中的神仙异境类故事的世俗化走向对唐小说中故事主体角色的转换和唐小说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作为“采访近世之事”的著作,《搜神记》(二十卷本)中有很多接近当时口语的成分,保存了晋代当时很多的常用语汇,为后世研究魏晋词汇面貌提供了材料;书中大量的新词新义,既可补充现有辞书的不足,又反映出这一时期汉语词汇的真实面貌。这些都说明《搜神记》在中古汉语词汇研究中具有很大的语料价值,我们在研究汉语词汇尤其是中古汉语词汇时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程度副词的界定标准,指出源于引申的程度副词与其本义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并据此对《搜神记》程度副词进行了穷尽性调查和详尽的描写分析,反映出由先秦两汉向近代过渡时期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4.
《搜神记》是东晋干宝撰写的一部志怪小说。对汉语词汇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广泛搜集语例,对该书中的九个称谓词语加以考释,同时修正了大型辞书和古籍校注中与此相关的失误。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表时功能分析了《搜神记》完成体副词的两类成员“既”类和“已”类所表的完成体意义。分析结果发现:“既”类表动作的完成或状态的实现,“已”类既表动作的完成和状态的实现,又表动作或结果完成后所经历的时间长和静态情状实现的时间长。  相似文献   

16.
东晋干宝《搜神记》的数量结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汉语在该时期的发展情况。数词和量词分类细致,组合形式多样,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语言资料。  相似文献   

17.
《搜神记》的限定副词共有11个,大多承继先秦,并延续发展经中古、近代以至现代。本文主要从句中位置、句法功能和语义指向等方面对它们逐一描述,并总结其使用特点,以管窥魏晋时期限定副词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8.
贺贻孙与竟陵派有着深厚渊源,他沿竟陵派的思路将诗"厚"之说进一步充实完善,形成了以"厚"为中心的诗歌理论体系——诗"厚"论。其内容主要包括:神厚、气厚、味厚是诗"厚"的具体组成,三者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富、肥、蛮、淡、薄则是与诗"厚"相关联的五个审美范畴,它们与"厚"或类而不同,或对立却内通;内养作为创作主体的修为,是达到诗"厚"的基础;蕴藉作为表达方式,是诗作通向"厚"的路径;无厚之厚,是诗"厚"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9.
同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取向内,嵇文甫和侯外庐的船山学术思想研究有诸多共同点,但也有相异之处。分歧较大者,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关于王船山的学术渊源及其与张载的继承关系,嵇文甫强调较多,侯外庐则倾向于作较低的估计;关于王船山思想的阶级属性和时代性,前者持封建地主说,后者则持近代市民启蒙说。这些歧见,可能主要源于二者对船山所处时代整体性质判断的差异,以及从而导致的对史料的选择和解读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