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鞅     
商鞅,卫国人,又名卫鞅,原名公孙鞅,原是卫侯庶子一支的后代,平素喜欢刑名之学,因见卫国弱小,不足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就来到魏国,投奔魏国相国田文。不巧,田文已经去世,公孙痤接任了相国。于是,卫鞅只好委身在公孙  相似文献   

2.
论商鞅与色诺芬农战思想的异同唐任伍1商鞅,约生于公元前390─前338年,是当时卫国国君的后裔。"少好刑名之学"①,在相国公孙痤门下作过"中庶子",即家臣,公孙痤临死,曾向魏惠王举荐商鞅以自代,谓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②魏惠王不从,商...  相似文献   

3.
吴久辉 《学子》2013,(10):97
在讲授新课标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时,一位学生针对教材对商鞅的介绍"商鞅原名公孙鞅,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又称卫鞅"提问":中国古代,宗法制盛行,姓名中的姓往往是归宗认祖的重要标识,为什么商鞅的名字鞅没有改,而姓却改了呢?而且出现多个姓呢?"其实商鞅姓名中的商,公孙,卫是商鞅的氏,并不是商鞅的姓"姬"。说明学生对  相似文献   

4.
(一) 商鞅(约公元前三九○年——前三三八年),原名公孙鞅,战国中期卫国人。他“少好刑名之学”(《史记·商君列传》),年轻的时候,跑到魏国,在崇尚法家的魏国宰相公叔痤那里当一名家臣,研究和总结了早期法家李悝、吴起等的理论和变法经验。公元前三六一年,秦孝公下令求贤,商鞅到了秦国,得到了秦孝公的信任,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由于变法获得显著成功,当上了秦国的大良造(相当于相国兼将军),并被封为商君。因此,史书上称他为商鞅。法家后学者辑录的《商君书》,记述了他的学说。《更法》是《商君书》的第一篇。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典故:一天,先秦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将商鞅(卫鞅)引荐给秦孝公,于是,秦孝公就在朝殿上与商鞅纵论天下治国经纶,景监作陪。当时秦孝公端坐,商鞅和景监长坐(即把膝盖跪于地,双足垫于臀下),自晨昏畅谈至日暮,商鞅说到激扬处忘形于礼,起身立于殿中侃侃而谈,浑然不觉。  相似文献   

6.
徒木立信     
中远 《良师》2011,(2):46-46
商鞅又名公孙鞅,卫国人,是战国时代的政治家。 商鞅年轻的时候很有志气,学习非常勤奋,喜欢研读法律。他把魏国李悝写的《法经》,读了千遍万遍,读得滚瓜烂熟。  相似文献   

7.
道不拾遗     
商鞅,原名卫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他在秦孝公时任秦国的宰相,因功劳显赫而受封商地15邑,故称商鞅。为进行国家的改革,秦孝公听从了他的建议,任他为宰相。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变法令下达后,商鞅将一根3丈长的木头放在国都的南门,贴出告示说:有谁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赐10两黄金。但人们都以为是骗人的,无人响应。商鞅又将赏金增至50两黄金,  相似文献   

8.
关于商鞅在变法前后的官爵,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是这样表述的:“卫鞅的意见引起秦孝公的共鸣,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他本人也因为变法上的功勋,晋爵为大良造,并被赐封于商”。对于“左庶长”一职.正文下方小字注释为“秦国二十等爵中的第十等级,地位不高,但拥有很大的实权”;对于“大良造”一职.则注释为“秦国官职名.二十等爵位的第十六级,位高权重”。  相似文献   

9.
商鞅刚出道的时候,在魏相公叔痤手下打杂。公叔痤了解商鞅的才干,想把他推荐给魏惠王,却一直没逮着机会。后来公叔痤病得快死了,趁魏惠王来探病的机会,赶紧推荐商鞅接替自己的职位。商鞅那时还是个毛头小伙,也没多少名气,所以魏惠王显得很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10.
有一天早上,天气晴好,秦孝公的心情也大好。他吩咐身边宠巨景监将商鞅请进殿来,要与商鞅纵论天下治国经纶,按照君臣礼仪,秦孝公在殿上端坐,商鞅和景监自然跪于秦孝公前。  相似文献   

11.
课本第23页:“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有同学对我说,他们在一些参考资料上看到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公元前359年,问我哪一年是对的,是课本错,还是参考资料错。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特意查找了有关商鞅变法的史料记载,得出我的看法,我认为用公元前359年作为商鞅变法的开始更恰当。《史记·秦本纪》载:“秦孝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359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孝公善之……卒用商鞅法……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为左庶长。”可见,商鞅法已在孝公三年时被用,也就是公元前359年。又据《史记·商君列传》载:“孝公三年,既见卫鞅,卫…  相似文献   

12.
<正>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①,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学界对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由他主持的变法活动,对商鞅生平特别是他在秦孝公去世之前的一段经历即"孝公欲傳商君"一事则鲜  相似文献   

13.
商鞅,生于战国中期,是卫国国君后裔。曾在卫国做过小官,后来到了秦国,辅佐秦孝公。《史记》说商鞅“少好刑名之学”。看来,商鞅从事的师说还是比较驳杂的,但是,他反复宣传的是他的法治主张,秦孝公听商鞅的一番鼓吹之后,说:“寡人不之疑矣”(《商君书·更法》)。秦孝公听了商鞅的发言便坚定地相信法家思想,这说明商鞅的宣传思想具有针  相似文献   

14.
集悲喜剧于一身的商鞅,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改革家。他的变法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赢得了历史的巨大进步。商鞅变法之所以取得成功,与其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这一特定历史条件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很多喜欢历史的同学都知道商鞅变法的故事。商鞅在秦国变法成功,使秦国强大起来,为后来统一六国做了准备。可你知道吗?他却给魏国留下了遗憾。当时魏国的相国公叔痤(cuó)看出商鞅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就在自己病重时把他推荐给魏惠王。魏惠王认为商鞅年轻,又没有名声,所以沉默不语。公叔痤见状就说:“那你就把他杀了,免得他去为别国效力。”魏惠王表面答应了,事后却对他身边的人说:“公叔痤先让我把国家大事交给商鞅,又让我把他杀掉,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他病得如此糊涂,真是不幸!”那时秦国正在招贤纳士,商鞅在魏国得不到重用,便去了秦国,后来果…  相似文献   

16.
案例师:同学们,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迅速强大,成为战国七雄之最。但商鞅的命运却很悲惨,被惠文王以“谋反”的罪名“车裂”而死。商鞅变法是成功的,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商鞅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呢? 学生一:商鞅是成功的。因为一个人的是否成功,要看他在历史上的作为,而不是他最后的结局。商鞅最后遭遇“车裂”而死,但他的新法却得到继续  相似文献   

17.
淳于意(前215年—前140年),复姓淳于名意·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人,因当过齐国(西汉封国)的太仓长而被称为“仓公”。他是我国西汉时期最著名的良医,与战国名医秦越一人齐名。自少年时代起,淳于意就跟随公孙光学医诊病,后经公孙光推荐,他又师从医界泰斗公乘阳庆。由于淳于意虚心勤奋,刻苦钻研,公乘阳庆把自己收藏的《黄帝内经》、《扁鹊脉书》、《王色诊》、《奇咳术》、《拱度》、《石神》、《接阴阳禁书》、《药论》等医学典籍送给了他。以后淳于意又分别拜几位名医为师,医术大为提高,成为一代名医。淳于意为人刚直不阿,得罪了达官权贵,被诬陷误诊而治罪。  相似文献   

18.
最近,勃列日(氵日工)夫叛徒集团,正在表演着“尊儒反法”的丑剧。他们乞求于古代的亡灵,猖狂地向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进攻,向无产阶级专政进攻。勃列日(氵日工)夫的御用文人们,特别为二千年前被商鞅列为应该消灭的“六虱”,鸣冤叫屈。他们叫嚷着:要批判儒家,就必须“证明商鞅关于虱的思想的进步性”;他们叫嚷着:批判儒家是为了“给商鞅关于虱的思想和秦始皇对他的思想政治敌手儒家的镇压作辩护”;他们叫嚷着:“商鞅说‘无六虱必强’。”这就是“赞扬战争”,“加重刑罚”;这就是“法家的反人道性”。……等等。  相似文献   

19.
说到商鞅变法,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废井田”,其实商鞅是否废了“井田”,还是一个尚待考证的问题。最早言及商鞅“废井田”的是董仲舒,他说:“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汉书·食货志》)但是,在先秦典籍和《史记》上,似乎都无商鞅“废井田”的记载。那么,董仲舒的商鞅“除井田”说又从何而来? 我们知道,战国时的孟轲曾对井田作过乌托邦式的描述,提出了正经界的说法。他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膝文公上》)孟轲认为井田制的关键是  相似文献   

20.
桌子和椅子是现在常用的家具,“桌(子)”和“椅(子)”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不过它们的来源并不简单,它涉及到汉族人坐姿坐具的演变。东汉以前,古人是不坐在椅凳上的,是“席地而坐”,这种坐姿和现在人们两脚下垂而坐不同,是“跪坐”,其姿势为双膝跪在席子上,臀部坐在脚后跟上。《礼记·曲礼》:“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主人跪,正席;客跪,抚席而辞。客彻重席,主人固辞,客践席乃坐。”又:“坐而迁之戒勿越。”孔颖达疏:“坐亦跪也,坐通名跪,跪名不通坐也。”《史记·商君列传》:“卫鞅(即商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