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又名荀卿、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和齐襄王、春申君同时,是从儒家过渡到法家的一位集大成者。两度到稷下游学,曾三为祭酒。在“稷下学宫”讲学多年,韩非、李斯皆为门下弟子。作为一个身体力行的教育家,他对教育有一系列的主张,下面简略地介绍一二。  相似文献   

2.
荀子,名况,又称荀卿,后人亦称之为孙卿子,战国末赵国人(今山西安泽)。荀子约生于公元前335年(一作公元前307年),其主要活动时期大概在公元前282年到前238年,最后隐居楚国兰陵,著书数万言而卒。荀子一生游历各国,作为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好学者,荀子批判地继承了孔子的儒学,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超越了孔子。  相似文献   

3.
一、生平荀子名况,号卿。约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战国时赵国(在今山西安泽一带)人。战国末期儒家学派大师,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因学问博大,“最为老师”,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约公元前264年  相似文献   

4.
陈星 《基础教育论坛》2013,(Z2):140-140
<正>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的思想虽然与孔子、孟子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畴,但有其独特见解,自成一说。在自然观方面,他  相似文献   

5.
"叙述荀子生平"一事,始终要靠当代学者对历史资料的诠释和建构故事的一种"构想力"。在文献资料非常限制之情况下,勾勒出荀子的生平大概如下:荀子大约在公元前316年出生于赵国。他年轻时曾到齐国,当时应是15岁左右。荀子在稷下学宫研瓒到30岁左右,燕国战胜齐国迫使荀子离开齐都临淄,并在前286年到前278年间居留于楚国。后来秦军攻进楚国都郢城,齐襄王夺回临淄的事件让荀子回到稷下学宫,在这时期三度被任命为祭酒。在前265年,赵国由孝成王继位,应侯范雎在秦国掌政,荀子应该在这一年到前262年之间曾拜见他们以及秦昭王,此时也是秦赵争霸最后交锋的前夕。256年楚国灭鲁,荀子接受楚国春申君的邀请,接任兰陵令。我们无法确定前238年他被解任前是否曾一度离职赴赵国,但他在卸任后继续居住在兰陵直到去世。如果说荀子是在前237到前235年间去世的话,他的年纪应该是70岁后半到80岁。  相似文献   

6.
论荀况     
荀子名况,又称荀卿或孙卿,战国时赵国人,是新兴地主阶级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杰出的法家。他的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13年至公元前238年,大致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的半个多世纪中。他长期在当时的文化中心稷下学官(在齐国国都临淄)讲学,曾去过燕国,并到秦国做过考察,晚年在楚国的兰陵(今山东峄县)担任地方官。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的著作很丰富,现存《荀子》一书,共有三十二篇,是汉朝刘向整理后又经唐朝杨倞编定的。  相似文献   

7.
荀子(荀况),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生率年不详。他的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298年到公元前238年之间。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中国的学术思想史和教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荀子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制度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当时封建制度已经确立,出现了封建主义的大一统趋势。战国以来长期兼并战争的结果,只剩下秦、齐、楚、韩、赵、魏、燕七个大国。当时,地主阶级取得全国统一政权以代替封建称雄割据的条件已经具备。  相似文献   

8.
春申君迁吴及其对开发江东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申君改封江东的时间是在公元前241年,并不是《史记》中所说的是公元前263年或者公元前248年。江东并不是春申君开发出来的,早在他之前,江东自身的发展和楚怀王于公元前306年设郡江东,江东的发展已经与楚国其他地方不相上下,春申君最多只能算是对江东的发展有进一步的开发作用,对此不宜作太高评价。  相似文献   

9.
<正>二、荀子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亦称孙卿。他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一度与孟子齐名。他曾两次到齐国的稷下(齐国的官办高等学府,因位于齐国国都临淄稷门附近而得名)游学,并三任稷下学宫祭酒(校长)。稷下学宫是历史上明确记载的中国最早的大学,荀子也就是历史上明确记载的中国最早的大学校长。  相似文献   

10.
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但并未在越地普遍建县。菰城县为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封吴后所建。春申君以什么身份置县,为何在此地置县,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论文重新论证了春申君的身份应该是楚怀王之子、楚顷襄王之弟,不可能是黄国的后裔。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推定他的出生年代:春申君大致出生于公元前320年,年寿在82岁左右,是一个长寿型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12.
三、荀子的《劝学》荀子(公元前286—238)名况,又被称为荀卿、孙卿,战国时赵(今山西安泽县)人,是战国后期的一位思想家,著有《荀子》一书。荀子吸收了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学派(主要是儒、法两家)的观点,综合研究,建立了一套以儒家学说为体,  相似文献   

13.
《成相篇》是荀卿的晚年作品,写于春申君黄歇已死(公元前二三八年)之后,他本人废居兰陵的时期.他以当时流行于民间的通俗的文学形式,概括地总结了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和主张.就《成相篇》的思想内容说,可以说这是荀卿政治思想的一个纲领.清人郝懿行说过:荀卿“本图依托春申,行其所学;迨春申亡而兰陵归,知道不行,发愤著书,其旨归意趣尽在《成相》一篇,而托之瞽蒙之词以避患也”(见王先谦《荀子集解》“考证上”).这个评语是有根据的.因此,从荀卿这篇晚年所写的带有总  相似文献   

14.
春申君邑开吴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申君(?—前238年),即黄歇,战国时楚国贵族。“游学博闻”,善于辩论。楚顷襄王时任左徒。公元前273年,顷襄王为了缓和与秦国的关系,派黄歇为秦使。当年,秦昭襄王派白起攻打韩、魏,占领了韩国华阳(今河南新郑南),迫使魏国献出了南阳。在黄歇出使之前,秦昭襄王已决定派遣武安白起率军队与韩、魏两国联合进攻楚国。黄歇恐怕秦国乘胜一举灭楚,于是立即上书给秦昭襄王,晓之以理,列举事实,说明秦攻楚,必然是齐、魏、韩  相似文献   

15.
荀子     
司马迁在《史记·孟荀列传》里曾经说荀卿对于亡国乱君的浊世之政痛心疾首,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这里所说的“序列著数万言”即是指的荀卿的名世著作《荀子》。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荀子》有三十二篇,是唐朝杨根据汉朝刘向整理版本编定而成的。《荀子》是一部深邃的思想著作,对于中国历史影响深远。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到了汉代,人们为了避汉宣帝刘询讳,改为孙卿。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他喜欢儒术,曾经两次游学于当时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16.
荀子(约公元前335—前238年)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不少是符合教育规律的。现在从他所著的《劝学》篇中摘录几条语录,并说明它的要旨如下: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意思是说学习不能半途而废,  相似文献   

17.
一、主要活动荀子名况,人称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省安澤县人)人。他一生主要活动时期,大約存公元前298年(赵惠文王元年)至238年(赵悼襄王七年)的六十年之間。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古代社会处于急剧变革之关头,即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轉变的时刻,各国地主、大商人和士人正在积极推动本国貴族革旧立新,厉行耕战,为彻底摧毁奴隶制生产关系,与建  相似文献   

18.
荀子(约公元前三一三年——前二三八年),名况,当时人称他为荀卿或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法家学派著名的理论家和思想家。他为了宣传法家的政治主张,曾周游各国,东到齐、鲁,西入秦、陇,南至楚、汉,北及燕、赵,他在齐国稷下(今山东临淄北)讲学时,影响很大。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晚年曾任楚国兰陵令,死在楚国。  相似文献   

19.
春秋四名人:老子、孔子、左丘明、孙子。战国散文四大家: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四君: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  相似文献   

20.
人说上海简称申、黄浦江又叫申江、黄浦、歇浦、黄歇浦,是因为战国时楚国贵族春申君黄歇受封于申江一带,这种说法纯属谬误,理由有三: 一、《史记春申君列传》:“(楚)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十五年,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并因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今苏州)以自为都邑。” 可见,“春申君”,是黄歇所受封于淮北十二县时的封号,后改封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之间作西南、东北流向,这一段长江南岸地区习惯上称为“江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