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文化对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性,并且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因此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立足于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
今日的影视剧,已成为最具魅力最具受众的艺术。考察成功的影视剧我们会发现今日影视剧艺术水平、文化含量提高的途径,首先是从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其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获取文化含量;再次,影视剧更加注重影像美学的魅力;最后,注意用当代人类意识去观照民族文化,赋予了影视剧宏大的胸襟和独特的视觉。  相似文献   

3.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要求。无论是对内服务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还是对外应对国际文明的角逐,参与综合国力的竞争,都迫使民营企业在文化建设上加大投入、下大功夫。  相似文献   

4.
在3月4日的俄罗斯总统选举中,普京一举胜过其他候选人,再次成为这个大国的最高领导者。普京赢得总统大选,再度入主克里姆林宫,对于俄罗斯,对于世界,都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化学刊》2009,(6):16-16
袁建新在《黄河之声》2009年第9期撰文指出:历史的实践再次证明,艺术的评价是绝对不能把接受者的感情排斥在外的,只有懂得生活,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懂得民族艺术的真谛。越是扎根于民族土壤的艺术越具有顽强长久的生命力。真正民族的东西,也是最为世界所接受的东西。草原民族文化艺术,它代表着一个民族更深更广的文化背景,它的文化内涵来自中华的民族文化沃土,它净化了人的思想灵魂,升华了人的浩然正气,讴歌了人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6.
红色文化资源是革命先辈在革命过程中留下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南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每一个阶段。该文通过对南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种类及特征进行梳理,并结合美学理论研究南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审美特征,从而升华人的情感,促进红色文化的积极传播。其次,通过对南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价值的研究,还有助于人们充分利用和展示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使红色文化资源再次焕发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7.
刘东梅 《职业圈》2012,(21):16-16
企业的持久发展与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相关。要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我们应当详细阐述一下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核心价值观;其次,我们要咀确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再次,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好的企业文化.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职业圈》2013,(28):11-11
继布局北京、深圳、伦敦、成都、上海,占据华北、华南、华东、西南以及欧洲重要战略要地之后,工业设计领导者LKK洛可可设计集团(简称“LKK洛可可”)再次发力,即将把创意之水注入长三角文化古城南京、山城重庆乃至北欧,进一步加快其国内外创意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9.
彭佐扬 《文化学刊》2016,(4):113-118
本文主要从四方面探讨乡愁文化的理论内涵与价值功能:首先,以乡愁概念的理论梳理为出发点,得出乡愁文化的理论概念界定;其次,分析乡愁文化的诱发因素,包括故乡的原风景感念、现代性多元理性反思、人性对质朴纯净情感的需求、时空的流逝与错位等;再次,探讨乡愁文化的载体构成与特征;最后论述乡愁文化的现代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水,润物无声;文化是窗,沟通心灵,展示形象;文化是渠道,推动交流,促进合作。 9月,吉林文化华彩绽放蒙古国,再次开启了立足东北亚,走向全世界的新篇章。继“2011感知中国·俄罗斯行吉林文化周”、“2012感知中国·韩国行——吉林文化周”之后,9月21日-26日,“2013蒙古行——中国吉林文化周”活动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精彩亮相,圆满落幕。  相似文献   

11.
当前,数字文化日益成为国际传播秩序变革的重要力量。首先,数字技术重塑传播主体观念,再造主体实践模式;其次,数字平台与民族国家的互动定义国际传播新边界;再次,数字文化在失序与重构之间衍生国际信息流动新秩序。面对控制和博弈的数字风险,国际社会产生对数字技术的人文性反思,并延伸出数字文化抵抗行为。基于此,本文提出“数字公域传播秩序”概念,以此指向数字文化与国际传播的多维互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坚持科学发展,就是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充分尊重职工群众的主人翁地位,要尊重职工、理解职工、关心职工,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激发职工的创造活力。员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是企业文化的实施者。  相似文献   

13.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创新能力提升策略是当前国有企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文章从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现状、文化建设与创新能力提升关系、文化建设目标和文化建设路径四个方面进行探讨。文章首先指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包括制度文化建设、理念文化建设、标识文化建设和设施文化建设;其次分析了文化软实力与创新能力提升以及文化硬实力与创新能力提升的关联;再次提出了增强文化自信、提升综合实力和强化服务能力三个方面的目标;最后提出了完善体制机制、坚定理想信念、注重文化传承、坚持与时俱进、认同个人价值和建设文化设施六个方面的文化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始终有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即对文化问题的关注,也可称之为“文化关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首先是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和关于中西文化的讨论。至90年代,这种文化关注更多地进入学术领域,在大众参与层面似乎有些沉寂。进入21世纪,对文化的关注由学术领域再次进入社会公共领域,例如,多年以前就有关于儿童读经的讨论,后来有人将其付诸实践,儿童读经的学校至今一直存在。从2004年中国内地恢复公祭孔子以来,各地举办的祭孔活动、“百家讲坛”播出的《〈论语〉心得》以及随之兴起的一系列传统文化大讲堂都是“文化热”的一种表现。2005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国学院;2009年11月,清华大学也正式成立了国学院。  相似文献   

15.
刘容 《中国名城》2020,(4):28-33
文化创意城市发展模式对全球城市应对后工业化困境功效卓著。首先,描绘国外文化创意城市概念从“萌生”到“成熟”的路径衍化。其次,总结了国内外著名文化创意城市,维也纳、哥本哈根、巴黎、伦敦、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的发展经验。再次,从目的、方向、路径等方面通过比较视角梳理国内外文化创意城市建设的差异。最后,总结对我国文化创意城市建设的启示,认为应将文化创意城市发展融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大力促进当前“双创工作”深入开展,并在充分尊重城市历史文化基础上凝聚市民大众共识,形成文化创意城市发展方向,来促进我国文化创意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学研 《职业圈》2013,(24):116-116
早在十七大党就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第一要义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随着人们对环境越来越多的关注,“低碳生活”开始普及到生活中,中国经济高速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人民生活的进步、精神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造成了破坏,从而间接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对企业绿色文化进行了概念界定,其次分析了油田企业绿色文化建设的意义,再次提出了相应的建设途径,最后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
2007年,当鲁迅先生的诞辰再次临近之时,又有不少学者、专家再次撰文、讲话进行纪念.而大学学子们对鲁迅认识和感受到底是怎样的呢?文章在调查基础上,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谢超  刘乐平 《职业圈》2007,(11X):92-92,91
2007年,当鲁迅先生的诞辰再次临近之时,又有不少学者、专家再次撰文、讲话进行纪念。而大学学子们对鲁迅认识和感受到底是怎样的呢?文章在调查基础上,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国内的文学人类学一派新提出的文化理论称为"N级编码论"。将文化视为一种历史地生成的文本状态:其最初编码,即一级编码,指先于文字的符号,如口头话语歌谣、结绳记事、《易》之卦与象、彩陶或玉石器雕刻等。汉字是作为二级编码出现的,距今三千多年。文字要比一级编码晚得多。把《尚书》《诗经》等早期经典文本,作为三级编码;又将汉代以后的所有作品视为N级编码,直到当今。文化文本不再是僵固的,而是一个联系着史前时代与未来时代的现在进行时,是一个从远古走来的、至今仍在延续的活态的再编码过程。从一级编码到N级编码的全程看,文采的问题也就自然出现分级认识的需要。最早是口语修辞和图像之彩,其次是象形字书写之形彩,再次是文字形式排列之美。  相似文献   

20.
卢珊 《文化交流》2016,(4):14-18
正"来过,便不曾离开",这是每一个去过乌镇的人的心中印记。充满青春理想的乌镇,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一种文化范式,是浙江整体发达的一个缩影,像一种现象,凝聚着浙江人追逐"中国梦"的生动创造。暖冬的收获"在岁月的冲刷中,这个地方兴盛过,也破败过;曾经烟雨西窗,也曾经衰草枯杨,但现在,它却以一种从未有过的风华再次呈现。"纪录片《乌镇》解说词如是说。乌镇有1300年的历史沉淀,在传统古典的外表下,如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