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形意杂式捶     
朱伯伦 《武当》2008,(6):23-25
形意杂式捶,乃北派心意六合拳较为复杂的一个传统套路。荟萃“五行”“十二形”精华部分而创编,朴实无华,毫无乖戾,虽然各地练法不一,但是流传甚广。  相似文献   

2.
雷师太 《武当》2010,(2):21-23
一、简单 形意拳动作的形式不复杂,常常为—个或几个动作的反复单操演练,看来看去都是手不离心,肘不离肋的小架子,动作的数量更是少得不能再少了。五行十二形自不必说,即使连环和杂式捶也都短得很,以至于在表演时往往把两者合起来也打不了两分钟。外行看来,似毫无可观者。  相似文献   

3.
刘文波 《精武》2004,(1):8-9
三体势是形意拳的主要桩法,也是形意拳中各种套路的起势、收势,该拳种的各种技法都是以三体势的各种要求为基础,所以,该桩法既为入门必修,又是高层功夫所需。三体势体现了形意拳的太极、两仪、三节、四梢、五行、六合、七星、八字(及八要)、九数等要领,因此,练三体势也即是练习形意拳的精华。“三体重生则万物生”,三体势又可变化为各种拳式,为各行(形)拳之母。如果说五行拳、十二形拳是形意拳之母拳,那么三体势则是“母拳”之“母”,  相似文献   

4.
刘国勤 《武当》2010,(8):40-42
杂式锤是形意拳传统套路中盛传于山西、河北深受前辈们所珍视的拳术之一,它包括五行连环、八式拳、二十形部分手法。内容比较丰富,结构比较严谨。该套路经形意先辈的相传,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相传,杂式锤始为螳螂闸势,在形意先辈戴龙邦时期有一螳螂拳老师金世魁与祁县戴氏相交甚密,共同研究武学,取长补短,共创此拳螳螂闸势。  相似文献   

5.
李春光 《武当》2012,(10):25-26
一、形意拳的有关常识(一)形意拳的习练内容:按先易后难的习练顺序有:1、养身功。2、拍打功。3、腰腿功。4、弹踢腿。5、三体桩。6、五行拳。7、十二形拳。8、徒手单练套路。9、器械单练套路。10、徒手对练套路。11、器械对练套路。12、十五处打法。13、七十二绝技。14、拳理拳法。15、气功。16、散手。(二)习练形意拳的基本条件:1、本人特别喜爱该拳种。2、四肢健全。3、骨骼定  相似文献   

6.
正五形连环拳是在五行拳的基础上构成的组合套路,流行很广。动作结构短小紧凑,往返内容相同,打起来生动活泼。本人学了褚派和王派的形意五形连环拳,但是它虽然是一个简短的套路但褚和王(褚桂亭形意拳学艺和王永年的形意拳都出自李存义一门)传下来的套路却有两个动作不一样,现将此套路整理出来供同仁研究。预备式身体直立,两臂膀自然下垂,手指靠近两腿外侧中间;两脚后跟靠近,两脚尖成八字  相似文献   

7.
形意拳虎形     
张世杰 《精武》2007,(6):26-27
形意拳在五行拳之外,还有十二形的套路拳及杂式捶等适合于表演和技击的打法。我所写的虎形就是其中一套,它是由李存义老先生所传。尚云祥和傅剑秋这两支的传人所练基本差不多,其练法动作较复杂,式子比山西、河北派所练的多,不单单是虎扑和虎撑两个动作。老虎是森林之王,非常威猛,扑食之劲霸道之极,尾巴打扫之力可将人或一般的动物扫个跟头或打昏。古书曾写过,虎有一扑、二掀、三剪尾(摆尾)之功。虎扑之凶猛,可将任何被食动物扑倒,使其无反抗能力。如果扑击落空,随后便用后腿或胯的掀撞;掀再未果,虎便用摆尾之法扫打,将被食者打倒击昏。老虎剪尾之力可将树杈击断,何况人怎能接得住。另外,虎之跳跃速度和距离也比其它动物强出很多。我们所练的虎形就是根据它的生活习性,扑食之规律编排的套路。  相似文献   

8.
2017年是我第二次参加中华武术大学堂名家讲堂形意拳班了。上期在杭州的大讲堂,李克仁先生系统教授了形意拳三体式、五行拳、五行连环拳、形意拳国家一段套路等。随后一年中,我遵照习练,逐渐感觉到初窥门径。看到《中华武术》杂志上介绍,今年李克仁老师继续在大讲堂任教,传授形意十二形拳,当即决定报名参训。  相似文献   

9.
韦群杰 《武当》2012,(7):26-27
形意拳十二形是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鸟|台)、鹰、熊十二种动物的合称。十二形拳是形意拳象形取意的基本拳式。目前所传不尽相同,但各有所长。在修炼十二形的过程中,每个动作都会产生不同劲力和用法的变化,只有把不同劲力和用法变化运用好,才能体现出形意拳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0.
形意拳随笔     
陈建国 《武当》2009,(2):24
形意拳又称心意六合拳或心意拳、意拳。传说由明末山西人姬际可(字隆风)所创。粗讲有五行、八式、十二形之说。这种拳法在中国拳法中既豪放且刚强,因形具像,乃以形取意,含难解的哲理和强劲的破坏力。  相似文献   

11.
康小亮 《武当》2010,(5):19-19
陈式太极拳老架有七种套路。即陈式拳一至五路,炮捶一路,长拳一路(长拳一百单八势),共五十七式。二套共二十七式,三套(大四套锤)二十四式,四套红拳(小四套锤)二十三式,五套二十九式。  相似文献   

12.
孙豹隐 《武当》2012,(2):24-25
形意拳是比较注重实战的一种传统拳术。其优秀对操套路《六捶》系形意拳大师宋世荣先生精心编创,动作简洁明快,实用性强,富有现代搏击的内涵和特点。下面予以介绍并加以详细解析,以飨读者。一、上手刺面掌下手炮拳上手一般为实战对操双方先行出手者,通常多用进攻招式;下手即对操拳路中后出手者,一般多  相似文献   

13.
拳式三尖相对 技击攻防兼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黎标 《武当》2010,(6):23-24
形意拳是著名的内家三拳之一,在武林中有着独树一帜的拳论和拳法。“三尖相对”是“形意拳八要”之一,它是指导形意拳套路演练和散手技击的重要拳术理论。所谓“三尖相对”,就是指手指尖(拳架的前手)、鼻尖、脚尖(拳架的前脚趾),在拳式动作演练过程的定式时,使它们三者的位置保持在同一个垂直面上。  相似文献   

14.
形意拳     
形意拳讲究“像其形、取其意”;要求“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内意和外形高度统一,故名。形意拳脱胎于心意六合拳而自成一系。1856年后,李飞羽始以“形意拳”为名,在山西、河北等地传播该系拳技。该拳借鉴禽戏增益拳术;采用“五行学说”论述拳术运动规律;以三体式为基本桩法;以“五行拳”(即:劈、崩、钻、炮、横五拳)、“十二形拳”  相似文献   

15.
正郝福祥,生于1938年,男,汉族,山西省太原市人,曾任太原市水西关小学书记,校长。拜著名老拳师苏登瀛先生为师。1954年向张希贵先生(原山西省体工队武术总教练,中华武林百杰之一,现任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学练岳氏八翻手、王新午太极拳。六十年代中期向苏登瀛先生、郭泰山先生全面地、系统地学习了形意拳(五行、十二形、单练、对练、器械)等,向老拳师任宝华先生学习形意四手棍、九州棍等。1968年向陈盛甫教授(原山西大学体育系主  相似文献   

16.
潘双喜  踪仓昊 《精武》2005,(2):42-43
少林金刚八式是高僧释德根(1914~1963年)所传,由八个招式组成,动作雄壮有力,迅猛剽悍,如雷霆万钧,势不可挡,讲究气发力发、手随声发。其演练要求是直来直去、大开大合、外形刚猛、内主安逸。据拳谱记载,金刚八式分别是一降龙、二伏虎、三分心掌、四穿捶、五盖捶、六野马掌、七捧肘推山、八单凤掌。为了弘扬金刚八式,笔者将降龙掌的练习与应用做一介绍,供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动作名称【第一式】揽扎衣【第二式】单鞭【第三式】纭手【第四式】白鹅亮翅【第五式】搂膝拗步【第六式】肘底捶【第七式】侄辇捶【第八式】下势【第九式】更鸡独立【第十式】退步跨虎【第十一式】搬拦捶【第十二式】 六封四闭【第十三式】 手挥琵琶  相似文献   

18.
动作名称【第一式】起势【第二式】云手【第三式】单鞭【第四式】肘底捶【第五式】白鹤亮翅【第六式】左搂膝拗步【第七式】手挥琵琶【第八式】高探马穿掌【第九式】转身撇身捶【第十式】进步搬拦捶【第十一式】上步揽雀尾【第十二式】十字手【第十三式】 收势  相似文献   

19.
我于1954年投在无极国术研究社门下,拜宋连弟为师,传授无极十二形(就是地支十二生肖)拳术套路、器械等武术业技。又在1964年后,于东北角宫北大街(即现在的古文化街,俗称娘娘宫)的福神街内的小花园,受赵宝山、兰怀仁二位老师继续传授无极十二形、拳术套路及器械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要求劲力“运之于掌、通之于指”,形于手指。手是传感器,听劲、化劲、发劲都主要通过手。太极八法中绷捋挤按採挒六法都以手完成。手型是指手掌的形态。在太极拳中有三种主要的手型:拳、掌、勾。在传统太极拳中还有指型,同时配合指法。但是由于指法稍嫌狠戾,现在一般不强调指型及指法的作用。目前,太极拳的手型以掌为主,拳、勾为辅。在各式太极拳中,手型使用最多的是掌,其次是拳、勾。以传统杨式85式套路为例:全套中除三、四式双拳绕打外,都为单手或双手掌型。太极五星拳中搬拦拳、撇身捶、指裆捶、栽捶,都以拳为主,但都有掌型的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