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提升教师师德素养,是学校工作的重心,本文从常见的一些案例分析人手着重阐明了关心教师更能提高师德素养,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举措。某校A校长从市区交流到农村学校,上任伊始,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他马上找准教师师德这个主题,想通过"三把火"把全校教师的工作热情燃烧起来,具体做法:第一把火为理念引教,他大力倡导学校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利用大会小会,甚至个别教师座谈都明确强烈要求老师们必须努力做到;第二把火是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制度,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写得清清楚楚,规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  相似文献   

2.
师德建设是教师培养的重要方面,在学校文化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师德建设是一种有效且不让教师反感的做法。本文以南京市雨花台中学的具体做法为例,介绍了用文化提升教师的师德自觉的系列举措:用学习丰厚教师的师德内涵;用分享升华教师的师德境界;用评比彰显教师的师德光辉;用关爱激发教师的师德情怀。  相似文献   

3.
《职业技术》2004,(10):11
强化对教师的"底线要求"是对的 日前,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管培俊、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吕玉刚做客强国论坛时提出,针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提出阶段性的"底线要求"是对的,这有利于规范教师职业行为,不断提高促进教师的师德水平.他们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素质师德建设是关键.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市场经济环境和开放的社会条件下,师德建设的任务非常紧迫、非常艰巨和复杂.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的师德水平,也要进行理论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和工作层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人格的养成离不开对人的“知、情、意、行”这四个因素的共同培育,高校师德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在理念和实践中强化教师的师德认知、培养教师的师德情感、激发教师的师德意志、养成教师的师德行为,以培育教师的优秀人格。制度是培育教师优秀人格的重要保障,制度伦理是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资源,依靠道德的制度能够培养有道德的师资。在高校师德建设中引入制度伦理,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制度伦理在高校师德建设过程中所具有的规范的功能、协调的功能、整合的功能、评价的功能等正面的调节功用,这些功用也是实现高校师德建设出效果、上水平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因为制度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制度伦理环境的不够完善,制度伦理在高校师德建设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问责制是规范教师师德行为的重要制度工具.新制度主义提供了从规制性、规范性和认知性三个维度分析制度与行为之间互动关系的解释工具.运用新制度主义的分析维度可以解释中小学师德问责制和中小学教师师德失范行为的相关关系.以美、加、英、法、德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中小学师德问责制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基于新制度主义视角,可以从规制性维度—法律法规、规范性维度—问责主体、认知性维度—问责制度体系三个方面,解构西方发达国家在中小学师德问责制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及其共性与差异.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学师德问责制建设的成功经验,加速健全法律法规、构建全方位的多元问责主体、形成"准入—认证—评价—奖惩—救济"的问责制度体系是推动我国中小学师德问责制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作为教师职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要求,师德的内涵包括三个基础维度:作为公民的法律规范、作为社会人的公共规范和作为教师的专业规范.作为教师专业规范的师德是高级形态的教师专业表现,应具有正面性和导向性."哪些不可为"的底线标准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规范,"哪些应为"是教师职业的更高规范.促进知识的化育是一种道德责任,也是师德作为教师...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师德?简言之,即教师职业道德,说得具体些,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在不同教师身上,体现出的师德水平往往有高低上下之分;即使在同一个教师身上,在他教育生涯的不同时段中,所体现的师德水平也是在发展变化着的。人的巨大可塑性决定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教师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这是当前师德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内容。在师德建设中,既会有刚性的一面,也会有弹性的一面,所以师德建设贵在 "刚柔相济"。在刚性策略中,主要有"制度约束"策略,在柔性策略中,主要有"目标激励"策略和"过程内化"策略。下面,笔者根据本校师德建设的经验作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8.
教师党员不仅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力量。文章从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党员先锋模范的有机结合入手,提出发挥教师党员在师德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及将工匠精神融入"四有"师德建设内涵中的一些举措。  相似文献   

9.
中职院校师德建设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强烈的职业责任意识、举止端庄,行为有范,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新形势下,中职院校的师德建设要增强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美化师德建设软环境,形成长效的师德建设制度,建立激励机制督促。  相似文献   

10.
学校教育和管理中,如何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道德修养,如何对教师的师德和专业双发展进行考量,通过建立长效的师德建设培训体系和师德评价体系,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专业理想和职业行为,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师德建设和评价的有效方法及途径。为了构筑高效课堂,学校有必要创设达成高效课堂的制度体系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1.
“为人师表”的合理范畴论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教师为人师表,应该有具体的时空范畴和行为范畴,而不应当把它泛化到教师的所有行为和一切时空环境。这既是对作为教师的人的尊重,也是教师专业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对高校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激励高校教师主动选择高境界的职业道德行为,强化教师角色意识和职业规范,需要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制度安排的宏观整合,需要高校管理制度的创新,完善激励和约束制度,有效地规范和调节高校教师的职业行为选择。  相似文献   

13.
制度下生存与教师的专业道德困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关于教师道德的研究也要实现由“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移和提升。然而,教师专业道德的实现,除了受到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质、专业素养的影响外,现实教育中的各种制度性规约也会对教师专业道德的实现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目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教学制度、管理制度等对教师的专业自主、民主权利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抑制和侵害,导致了教师专业道德实现的种种困境。  相似文献   

14.
美国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及启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徐廷福 《比较教育研究》2005,26(5):71-75,83
完善的专业伦理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涵.美国在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中,通过制定全国统一的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并以优秀教师行为守则激励教师,使教师的专业伦理水准得到有效提升.我国的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应当很好地吸取美国的经验,通过凸显专业伦理的专业基础、强化服务意识、加强自主与合作等,促进中国传统师德向专业化时代所要求的教师专业伦理转化.  相似文献   

15.
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技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教育之本在于教师,教师之本在于师德的建树。加强师德建设是推进以德治国的主要部分,是教育的目的宗旨决定的,必须站在坚持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全面加强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专业伦理修养是其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教师的专业伦理建设是中外教育的共同特征,但是在具体的建设实践中又存在诸多差异。比较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1997年9月1日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香港“教育工作者专业守则筹备委员会”1990年10月公布的《香港教育专业守则》和美国“国家教育协会”1975年颁布的《教育专业伦理规范》三个重要文献,结果显示中国大陆、香港和美国在教师专业伦理在性质、建设主体、功能取向、适用对象、文本格式、内容、可操作性、实施及组织保证八个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为中国的教师专业伦理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当前高校师德存在一些现象与问题,对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教师形象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加强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该文分析了高校师德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师德建设是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的总体性问题。师德建设包含伦理与道德两个层面。用教师品德建设表述我们的思考可能会更合理一些。教师品德建设的主体包括四个社会群体。作为教师必须树立教师品德自我养成的意识,应当全面提升自己从事职业必备的品德要素,这是教师不可推卸的社会义务和责任。  相似文献   

19.
比较起其他的职业,教师是一项对道德的要求超过对知识技能要求的职业.然而目前对于教师伦理的探讨,往往都集中在如何继承发扬教师的传统美德上,或出台一些禁令,忽视教师专业化运动现实下对教师伦理的新要求.全文从为专业负责、专业界限和服务意识方面论述了专业化对教师伦理的要求,并提出通过培养教师的伦理自主性来应对这些要求.  相似文献   

20.
高校党员教师是政治角色和职业角色双重身份的统一,这要求党员教师坚持党性和师德的内在统一,不能厚此薄彼,在工作中应该把强化党性教育和树立高尚师德相统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提高业务知识能力相统一;传授知识和培育人才相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