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话剧《于无声处》出现后,立即博得全国文艺界和广大观众、读者的赞赏,被称为“戏剧舞台上的一声惊雷”,各地专业和业余话剧团争相献演,誉满全国。这个四幕剧虽然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天安门广场的革命群众运动,但它准确地把握了天安门事件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主题,在结构艺术上又有独特的地方,很值得我们探讨和学习。《于无声处》结构艺术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运用“锁闭式”的结构形式,巧妙地把打动千百万人心弦的重大题材,集中在四幕一景、六个人物、九个小时内表现出来,做到了事  相似文献   

2.
粉碎“四人帮”以来,我国戏剧舞台上,开始呈现出一派百花争艳的繁荣景象。特别是许多反映革命人民同“四人帮”斗争的话剧,不仅从政治上揭发、批判了“四人帮”篡党夺权的反革命罪行,而且在艺术上,也粉碎了“四人帮”那一套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创作模式。作者遵照毛主席的教导,把生活作为创作的唯一的源泉,从生活出发,创造出了不少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话剧《丹心谱》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相似文献   

3.
刘心武同志是粉碎“四人帮”以来影响较大的一位新作者。他的《班主任》、《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等作品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得到较好的评论:有的认为《班主任》“这篇小说的出现,在短篇小说创作的发展中带有标志性。”(何西来,田中木《革命变  相似文献   

4.
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关于为《三上桃峰》事件平反的重要文件下达后,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文艺界连续召开各种会议,正式宣布为在《三上桃峰》事件中蒙受冤屈的革命领导干部、文艺团体和文艺工作者平反和昭雪,愤怒批判“四人帮”及其亲信于会泳  相似文献   

5.
田汉是“五四”以来中国文艺界一位杰出的戏剧家,他是深受辛亥革命感召而走上戏剧创作道路的。辛亥革命不久,他曾把京戏《三娘教子》改编为《新教子》,写汉阳之役一个阵亡军人的遗孀教训儿子继承父志为国尽力的故事。一九二○年发表了“处女作”《梵峨璘与蔷薇》,开始尝试话剧创作。田汉一生写了近百部戏剧,总的特点就是数量多、速度快,  相似文献   

6.
一 粉碎林彪“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统治之后,我国话剧界迅速突破了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禁区”,把革命领袖人物的光辉形象正面搬上了舞台,《秋收霹雳》、《杨开慧》、《报童》、《西安事变》、《曙光》、《陈毅出山》等优秀剧目相继与广大观众见面。它反映了亿万人民对革命领袖的怀念,表达了广大群众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党为人民立下的光辉业绩的无比崇敬的心情。塑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的话剧的出现,令人鼓舞地揭开了我国话剧运动史上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7.
被“四人帮”的叭儿狗于会泳吹捧为“和《园丁之歌》不一样,很好,参加了斗争”而名噪一时的话剧《风华正茂》(以下简称《风剧》),是阴谋文艺的一个货色,是按照“四人帮”“写与走资派斗争”的黑旨意  相似文献   

8.
粉碎"四人帮"几年来,我国话剧创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广大剧作者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写出了象《王昭君》(曹禺)、《大风歌》(陈白尘)、《闯江湖》(吴祖光)、《曙光》(白桦)、《东进!东进!》(所云平等)、《陈毅出山》(丁一三)、《神州风雷》(赵寰等)、《报童》(邵冲气等)、《丹心谱》(苏叔阳)、《于无声处》(宗福先)、《未来在召唤》(赵梓雄)、《权与法》(邢益勋)、《报春花》  相似文献   

9.
“四人帮”与林彪合伙炮制的“文艺黑线专政”论,把一大批革命文艺作品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毒草。影片《兵临城下》就是被他们看作是大毒草的典型而大加挞伐。一九六六年四月,“四人帮”的御用文人首先发起对《兵临城下》的围剿,抛出了《影片<兵临城下>是棵宣扬修正主义的毒草》一文。一九六九年九大闭幕后不久,“四人帮”在上海的写作班子又秉承其主子的旨意,写了《谁是历史的创造者》一文,再次向《兵临城下》发起攻击。  相似文献   

10.
丝绒大幕徐徐合拢,《于无声处》的演出结束了。剧场里春潮澎湃般的热烈掌声同午台上惊天动地的炸雷应和着,还在久久地回荡,回荡在人们耳畔,回荡在人们心头。这出四幕话剧,通过两个家庭里的六个人物,在九个小时里发生的事情,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当代历史上震撼心灵的一页,热情歌颂了一九七六年中国人民同“四人帮”进行的气壮山河的斗争,描绘了天安门事件中英雄人物的伟岸身姿,唱出了一支“四·五”精神的响亮赞歌。  相似文献   

11.
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红楼梦》校订、注释小组负责人冯其庸同志于一九七八年三月十六日上午应邀至我院,为我院文科师生作了学术报告。冯其庸同志在报告中畅谈了“四人邦”粉碎后我国文艺界的大好形势,愤怒控诉和声讨了“四人邦”对革命文艺事业和革命文艺工作者的迫害。冯其庸同志还就当前文艺界讨论的几个理论问题如形象思维、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精辟的见解,批判了“四人邦”炮制的“三突出”的反动创作模式。冯  相似文献   

12.
独幕喜剧《约会》的作者沙叶新,是一位文思敏捷、勤奋多产的青年剧作家。他新近创作的十场话剧《陈毅市长》,前不久由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在该市公演。它“象一块巨大的吸铁石,吸引着成千上万缅怀陈毅同志的上海人民”、“半个月的戏票很快销售一空。”(《解放日报》五月二十五日) 曾经亲身蒙受过老市长关怀和教育的上海人民,早就期待该市文艺舞台能够再现陈毅同志在那里的伟大革命实践,现在当栩栩如生的老市长又一  相似文献   

13.
把话剧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是我国革命话剧运动的优良传统,而夏衍,正是自觉地把话剧作为政治斗争武器的剧作家之一。一九三六年六月,夏衍的《都会的一角》和洪深执笔的《走私》等独幕国防戏剧,由上海星期实验小剧场(剧社名)在新光戏剧院演出时,开幕不久,就被租界里英帝国主义的工部局禁止了;同年十一月,上海四十年代剧社演出夏衍的讽喻现实的历史剧《赛金花》,在观众中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翌年二月去南京公演,却又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捣乱和禁止。这些往事,很可说明夏衍的话剧创作从一开始就在发挥着战斗作用,它们是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的。夏衍是一九二九年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口号的上海艺术剧社的发起人,又是一九三○年八月成立的中国左翼剧团联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当时,他坚持和贯彻了党所指示的这一方针:“强调艺术服从政治,艺术为政治服务,使话剧成为当前政治斗争的一个武器。”因此,他写作剧本,自然有其明确的目的性。过了二十多年,夏衍在《考验》的后记中说,他有一个执拗的信念,“这就是文艺应该为政治服务,应该配合当前人民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这表明,夏衍从事话剧创作的革命态度是始终一致的。从《都会的一角》(1934)到《考验》(1954),二十年间,夏衍共写了十多个剧本,其中除了反映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工业战线上的斗争生活的《考验》,都是写在抗战前夕和抗战时期。这些剧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能及时地反映社会政治动态,因而也就能叫人认识到现实的本质和感到时代的脉搏。  相似文献   

14.
评赛金花     
赛金花是晚清史上的一名红妓。她的一生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太平天国革命、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重要历史时期。由于她的一段经历与义和团运动有关,因而她的姓名被列入了义和团运动时期人物表①。三十年代以来,文艺界曾以赛金花为题材,创作过不少戏剧和小说,著名的有曾朴的历史小说《孽海花》、夏衍的五场话剧《赛金花》等,因此,使赛金花名噪一时。  相似文献   

15.
2021年5月8日,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的新创话剧《师者之路》在上海马兰花剧场试首演。这部话剧以“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的获得者于漪为原型进行创作,诠释并传递了师者的精神与情怀,让我们看到了“教师”这一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四人帮”为了树江青这个所谓的“文艺革命的旗手”,制造了一个所谓“从《国际歌》到革命样板戏,这中间一百多年是个空白”的反动谬论。他们恬不知耻地以“革命文艺新纪元的开创者”自居,把一批在激烈的革命斗争年代涌现的革命作家和作品一笔抹掉,于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无产阶级文艺史被他们描述得漆黑一团。这是“四人帮”疯狂反对马克思  相似文献   

17.
《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公开发表以后,被“四人帮”“枪毙”了十余年的形象思维复活了。文艺界、学术界畅所欲言,对形象思维问题又展开了广泛的讨论。这不仅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是有意义的,而且是对“四人帮”实行的文化专制主义的批判。毛主席指示我们:“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四人帮”出于反革命的政治目的,利用郑季翘同志的《文艺领域  相似文献   

18.
祖尔东·萨比尔是维吾尔当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刀郎青年》是他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作者以敏锐的眼光在该篇小说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深受“四人帮”反动谬论毒害,终于冲破精神枷锁,在思想认识上得到解放的朴实又无知的青年凯山的形象,作者在典型的环境下解读人物精神世界的转变,做到与时代精神的完美契合。  相似文献   

19.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一、二卷先后出版,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小说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作家顶住了“四人帮”的压力,拒绝他们强加于人的反马列主义的“创作原则”,坚定不移地遵循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精心塑造了农民革命领袖李自成的光辉形象。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他所领导的农民革命军,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  相似文献   

20.
以“新经济体制”为题材的苏联话剧《外来的人》登台上演以后,苏修文艺界立即声誉鹊起,引起了一阵不小的骚动。又是拍电影,又是发奖金,评论文章连篇累牍,报刊杂志争相捧场,一片喧嚣,煞是热闹。苏修文艺界大小头目纷纷亲自出马为剧本叫好。他们宣称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