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血缘和共有观是构成中国传统社会的三大基本要素。家国同构“差序格局”的本质应是以大大小小血缘群体为核心构成的拟血缘金字塔形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建立在群体共有制基础上的以群体为本位的、相对与弹性的公私观。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西方国家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截然不同,由此生发出迥然不同的两类国家模式。在中国式家国同构的拟血缘国家中,皇权、绅权与族权都是血缘群体共有制的产物。三者的同构性在于:它们都受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祖权的制约——都必须遵守群体利益至上的祖宗成法。因此,三者的关系,绝不是西方国家建立在个体私有制上"公共权力"与"个体私有权"二元对立的分权关系,而是父家长专制集权相辅相成的三个方面。因而,中国的乡治与西方的自治是全然不同的两个概念,绅权也并非是国家的"授权"。  相似文献   

3.
周君 《文教资料》2009,(26):118-119
"群体本位"思想及其延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群体本位思想是建立在家族的血缘群体基础上,它强调以群体为中心,以群体利益为核心利益,个人只是群体的组成部分,强调个人对家族、国家等群体的责任、义务和贡献.中国传统的这种群体本位价值观对于促进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利益、巩固集权统治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阐释了传统"群体本位"思想的历史形成渊源及其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对其优劣两方面意义的分析,进一步说明它在当代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是所有权还是使用权——论中国父家长的权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以家族为本位,家国同构的中国社会中,以往人们普遍认为“父家长”的权力至高无上.特别是作为顶级父家长的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似乎拥有可以随心所欲的绝对权力.但通过对其权力的深入解构,就不难发现,上至一国之君,下至一家之长的中国父家长们,所拥有的其实只是使用权而非所有权,而且是有限的使用权.这是由中国社会独特的公私杂糅的共有观和建立在血缘群体私有制基础之上的拟血缘群体共有制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对技校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正式群体在技校学生中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必须重视和做好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工作,发挥其积极作用,克服消极作用。 社会学所说的群体包括: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由血缘和姻缘关系为纽带构成的社会基本群体;为达到一定的政治、工作(管理)、生产目的而构成的有组织、有纪律、有目标的正式群体(组织群体);以某种认同意识,例如共同的兴趣,爱好、相近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相互间的同情和好感、相似的经历、来自同一地  相似文献   

6.
诸子均分制是中国自给自足农业经济和血缘拟血缘群体共有制共同规定的独特的财产继承制度,它是一种在祖先崇拜观念支配下,以伦理为依据,旨在保证家族的生存与繁衍的诸子继承制;其与西方基于货币商品经济和个体私有制,在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观念的支配下,以法律为依据,旨在保证财产的传承与发展的遗产继承制度,具有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下,民众群体的组成呈现出新的特征,过去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结成的民间社会群体,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为以邻近性,需要、义务和环境,频繁互动,分享爱好和技能等新的组织形式,民众群体在此基础上形成。在城市与乡村,不同群体通过民俗来界定身份和认同。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古代的"婆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古代的“婆权”是在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因缘群体共有制及父家长制的产物,它是父亲长专制集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便是以父系血缘群体利益为重。兼备德,能,勤,绩是传统妇女获得婆之权力与权利的内在条件;娘家经济与政治实力则是其成婆的外在条件与保障。婆权是由相夫权,教子权与御媳权共同构成的,前一个权利都是后一个权利的基础和保障,其权力与权利的大小程度,行使范围,也随着基础的雄厚与保障的有效而只不过递增趋势。但说到底,地大大不过在去,婆权毕竟是父权的产物,它只能与父权如影随形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9.
宗族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血缘群体状态,一种是高度制度化的社会组织状态.宋元以后,宗族发生大规模由血缘群体向社会组织转变的过程.本文力图从宏观角度探讨这一过程发生的历史条件与历史原因,并以此为基础讨论近世宗族组织形成特点,认为明中叶后以建祠为中心的组织化活动标志着近世宗族组织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0.
关注唯有夫妻才知道的对方身体隐秘,由此构成故事情节核心,在中古汉译佛经故事中已出现.春秋时代也不是没有尊重个人隐私意识的,但汉代"乡里清议"察举选官后,伦理社会舆论干预个体言行渐强,个体尊严只有被群体伦理认同,才成其为尊严,这必然带来对个人隐私权的忽视甚至蔑视.明代后市民阶层因"知觉剥夺"、娱乐少而喜窥视窥听,构成了"情人身上特征"母题滋长、接受传播复制的审美动因.<聊斋志异>却以此母题揭示了一个针砭世俗恶俗的话题,对该母题思想内蕴进行了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