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任伶 《情报科学》2019,37(9):48-53
【目的/意义】以在线开放创新社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开放式创新范式下影响创新用户在社区中进行知识 共享的因素,探索其知识共享发展途径,对企业有效地实行创新活动,促进在线开放创新社区持续稳定运营具有重 要意义。【方法/过程】从在线开放创新社区的开放式创新特性入手,结合实例展现其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共享模式, 对知识共享影响因素从个人、社区和平台三个层次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并对未来发展途径进行了研究。【结果/结 论】本文基于在线开放创新社区的创新开放特性,结合个人、社区和平台三个层次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分析,提 出加强社区创新过程中知识共享未来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在线健康社区有两类不同的用户:患者和医生,旨在考虑医患两类用户及其特点,找到影响在 线健康社区用户知识共享的关键因素,为在线健康社区的良好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方法/过程】在线健康社 区中知识共享行为主要可能发生在患者与患者之间以及患者与医生之间,依据演化博弈理论方法建立在线健康社 区两类用户知识共享行为演化博弈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求解,以及MATLAB对模型的仿真模拟,分析影响在线健康 社区两类用户知识共享的因素。【结果/结论】首先,用户积极参与知识共享的前提是用户能通过知识共享获得除知 识收益以外正的期望收益;其次,患者的情感支持收益、互惠利他、共享成本、隐私顾虑、给予医生的奖励和社区患 者数量占比以及医生的声誉收益、执行成本等是影响用户知识共享演化博弈的关键因素;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具体 给出在线健康社区运营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知识共享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琳琳  李贺  洪闯  翟倩 《现代情报》2018,38(1):169-177
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知识共享有了新的内涵与特征。文章选取2003-2016年的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法、知识可视化和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从数据分析的角度研究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知识共享的文献数量、研究分布、热点和引文问题,从主题分析的角度研究该模式下知识共享的内涵、特征、优势、风险、运行和影响模型等问题。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和解读,探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知识共享在研究对象、优势风险融合、社区及参与者方面的不足之处。最后,针对以上研究,提出未来我国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知识共享的研究应重点关注研究对象对比、政策标准建立、社区构建以及用户动机与组织需求关联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专业的老年网络社区中老年用户群体特征,为建设老年用户网络平台以及为"互联网+养老"等智慧养老模式的建设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以专业的论坛社区网站"可爱老年网"为例,利用统计分析、聚类分析等技术对网络社区中老年用户群体的基本描述特征、网络使用与活动的类别特征进行分析与可视化。研究表明一方面老年网络用户群体具有很强网络需求,表现为强网络粘性和依赖性,但总体活跃度处于一般水平;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老年用户的网络参与模式、参与程度和在线社交网络模式均有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王栋  汪祖柱  钱程 《现代情报》2012,32(10):166-170
虚拟社区的发展为在线用户的知识共享提供便捷的途径,但目前社区中普遍存在着一些知识交流效率低下的现象。知识管理对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与交流的方式具有重要的影响,笔者从社区成员知识共享的角度提出了一种用于虚拟社区的知识管理流程模型。基于此模型分析了社区管理人员通过此过程从社区中识别、获取、组织、存储、测评和更新知识,并构建高质量的知识体系结构,通过知识学习与检索将这些知识传递给有需求的社区成员,从而实现整个社区内的知识共享,提高知识交流效率。  相似文献   

6.
王文秀  陈果  岑咏华 《情报科学》2017,35(11):55-60
【目的/意义】网络社区已经成为用户分享知识和信息、交流互动以及发展人际关系的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 式。揭示网络社区的用户知识交流和共享行为特征对提高其知识交流和共享效率有着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采 用社会网络分析及其可视化方法,在构建并分析“经管之家”用户关系网络图谱的基础上,讨论该用户关系网络中 用户知识交流和共享的行为特性。【结果/结论】研究表明,处于结构洞的活跃用户、强弱关系的合理结构比例,以及 用户动机等是促进知识交流和共享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现有研究已表明用户广泛参与在线品牌社区会促进用户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开发,但由于在线品牌社区中存在着明显的高社交、低创新类型用户,因此需探讨用户积极广泛地参与品牌社区是否就能够识别出更多的创业机会。[方法/过程]通过采集在线品牌社区中的236名用户样本数据,实证检验在线品牌社区用户参与广度、积极情绪和创业机会识别之间的关系。[结果/结论]在线品牌社区用户参与广度与创业机会识别间是倒U型曲线关系,积极情绪显著正向调节两者之间的倒U型曲线关系,使倒U型曲线转折点发生移动。当用户的积极情绪更高时,该倒U型曲线转折点向右移动,且转折点位置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在线健康信息交流热潮下,大众社交媒体的垂直交流版块与垂直在线健康社区共同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在线健康信息交流渠道,深入探究用户参与驱动因素,将有助于用户多渠道开展健康信息交流,优化多元社区对在线健康交流的支撑。【方法/过程】通过采集微博抑郁症超话中用户主动生成的文本,基于扎根理论分析并提取概念与范畴,进而构建用户大众社交媒体健康信息交流参与驱动因素模型。【结果/结论】研究揭示了在抑郁症主题交流情境下,用户参与行为驱动因素包括精神需求、辅助治疗动机以及提供帮助动机;此外,社区类型的差异会导致用户生成内容类型及其体现的用户参与驱动因素有别,这可能会进一步影响用户根据不同动机在使用社区时做出不同的选择。【创新/局限】本文着重关注用户利用大众社交媒体开展健康信息互动的驱动因素,并与垂直在线健康社区进行比较,后续研究可进一步拓展社区类型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虚拟社区已成为大众知识共享的主要渠道,识别与分析互联网环境下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关键影响因素,对科学评价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效果,促进网络用户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通过文献研究法,构建了基于在线用户、知识属性、虚拟社区平台、知识共享情境4个维度下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的指标体系;在专家打分的基础上,运用DEMEATEL方法分析因素间的因果关系,根据影响因素的中心度和原因度构建并分析因素关系网络图;最后,利用DANP方法确定各指标因素的权重。[结果/结论]识别出知识效用、用户共享意愿、知识质量、信任与认知距离、共享氛围是影响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在线健康社区用户显、隐性知识转化与共享的行为策略与内在机理关系到社区健康知识的积 累与传播。【方法/过程】基于SECI模型对用户知识转化与共享过程中的价值收益与成本支出进行界定并建立博弈 得益矩阵,构建在线健康社区用户知识转化与共享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其动态演化过程与均衡稳定策略,并运用 Netlogo进行博弈仿真分析其影响机理。【结果/结论】社区用户在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内化四阶段不同参数设置下 参与知识转化与共享的博弈策略选择得以验证,在线健康社区用户的知识转化效率与共享效果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11.
王晨 《情报探索》2021,(3):61-68
[目的/意义]研究微信公众号在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宣传中的作用和效果,对普及公众防骗意识、提高宣传效率,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根据微信使用群体广、消息易扩散、传播渠道多等特点,在“电诈可防”理念背景下,采用改进的SEIR模型分析甘肃省兰州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微信公众号对涉疫情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宣传效果。[结果/结论]本地政务微信的关注群体仍以本地微信用户为主,公众号新增“关注用户”和新增“取关用户”均在文章发布时段后达到峰值,且呈现正相关,较从文章读者中产生“关注用户”相比,直接吸引公众号本体“关注用户”方式将更为直接和有效。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takes the concept and some of the existing applications of socialbots—software robots that operate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and present themselves as human users—as an occasion to trace the evolution of online sociality. The argument mobilizes theories of social rationalization from Max Weber to contemporary critical theory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appearance of automated profiles (socialbots) on social networking platforms can be seen as a logical step in the progressive enclosure of online social interaction in standardized, simplified, and trivialized forms, frames, and gestures. Critical questions concerning what the growth of robo-sociality may mean for individual users and the online public sphere are posed with a view to charting the directions for a needed public debate.  相似文献   

13.
彭程  祁凯  黎冰雪 《情报科学》2020,38(3):145-153
【目的/意义】负面情绪导向的舆情传播严重威胁到我国的网络空间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而"不完全"的复杂网络系统也为政府监管带来了挑战。因此厘清舆情传播特征实现精确预警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与实践性。【方法/过程】基于SIR传染病模型与EGM灰色预测模型,提出一种实现舆情预警与舆情防控模型,并利用python挖掘到的政务微博历史数据进行模型模拟与检验。【结果/结论】结果表明:舆情传播过程中,易感染类网民占比会随着时间演化而不断减小;传播阈值与易感染类网民占比间的大小关系能够预示舆情演化趋势;政务微博通过及时互动能够转移网民情绪,起到一定舆情导控效用。  相似文献   

14.
专利检索网站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专利检索网站可以为公众提供专利服务功能,在总结现有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智慧芽、佰腾网、Ipexl、Pri-orsmart、SIPO、CNIPR、Soopat、Patentics和DII这九个网站的基本情况,对其检索功能、检索结果和分析功能进行了深入比较研究,并对其特色功能进行了总结,为专利用户和公众选择专利检索网站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唐建华 《现代情报》2012,32(12):33-36
随着我国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政策的确立,电子阅览室免费开放使用,必然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在公共图书馆的免费使用、以及服务的免费开展。本文探讨公共图书馆计算机和互联网免费使用后,由此带给我国社会、图书馆用户、公共图书馆本身的影响以及公共图书馆应对这些影响和问题可能采取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6.
安璐  周亦文 《情报科学》2020,38(4):9-16
【目的/意义】构建用户特征指标体系,对恐怖事件情境下微博信息与评论用户进行画像并比较有助于掌握参与恐怖事件讨论用户的特点,加强反恐舆论引导。【方法/过程】以"#巴塞罗那恐怖袭击#"话题下的所有微博及评论数据为例,使用基于相关性的LDA主题模型提取微博主题,从用户特征和文本特征两个角度构建指标体系,并采用两步聚类刻画微博用户特征,分析发布微博用户和评论用户的异同。【结果/结论】以往活跃度、影响力较高的用户在该事件中不一定拥有较高的影响力;原始微博用户的平均等级略低于评论用户,但其在该事件中的影响力高于评论用户;原始微博用户类型多于评论微博用户类型。  相似文献   

17.
《Research Policy》2023,52(9):104867
Technical progress increasingly relies on the use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But if much of this knowled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can it be a source of private value? We find that average private returns to using public science are small, especially in crowded technical fields.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view that the expected profit from an input that competitors can easily access is low. However, private value is higher when a firm is the first to use science, partly because it can secure broader patents relative to later users. Corporate participation in scientific research is a strong predictor of first use, consistent with the view that participation in science raises familiarity with relevant scientific advance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以近两年(2018-2019)国内有代表性的四件负面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为例,对其微博评论进行 聚类,并找出影响微博用户消极情感倾向的因素,为政府进行舆情应对处理提供建议。【方法/过程】结合社会网络 分析法与LDA主题模型对评论文本进行关键要素提取,得出评论归因维度,进而通过情感分析软件对各维度进行 情感倾向度分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微博用户主要从事件主体、事件分析、事件处置、社会关系、新闻媒 体、同理心、个人经验七个方面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进行评论,其中,事件分析、事件处置、事件主体、社会关系是微 博用户消极情感倾向的主要影响因素,据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舆情疏导建议。【创新/局限】本文基于归因理论,创 新性的提出了影响微博用户情感倾向度的归因维度体系,但舆情事件集中数量有限且未进行更细粒度的情感分类 分析。  相似文献   

19.
Social media is widely used for sharing disaster-related information following natural disasters. Drawing on negativity bias theory, integrated crisis mapping model, and arousal theory, this study characterized the emotional responses of the public and tested the way emotional factors and influential users (with high numbers of followers and activeness) affect the number of repost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fter unpredictable earthquakes, the public showed negative responses, and negativity bias theory manifested especially when the posts came from influential users. During a typhoon or earthquake, the number of reposts grew as the number of anger-related words in posts increased. Anxiety- and typhoon-related posts from users with high numbers of followers negatively affected the number of reposts, whereas sadness-related posts had contrasting effects. These findings can help emergency managers formulate proper emotional response strategies after various natural calamities and help researchers test the abovementioned theories or models using real-word data from social media.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online news comments has been dominated by a normative approach and has centered on media engagement. Normativity and media dominance have also featured big in the theoretical discussions on the public sphere.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case study of online news comments, combining a novel methodological testing of social network hypotheses to examine user–user interactions in online comments with a conceptual discussion of the potential connections between social network research and theories of the public. Th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n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users (online commentators) do not constitute highly dense networks, although their relations can be studied as social networks. However, this analysis can only explore limited features of this online phenomenon and requires complementary methods. From a conceptual perspective, this article confirms the role of shared issue for a potential public and also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 actors, and meanings for understanding the publ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