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谦  王丹 《档案时空》2018,(3):13-14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资产阶级实业家.他把实业和教育作为国家“富强之大本”.为了实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主张,他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和其他企业,又用工厂的利润办了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民立师范学校.1903年,张謇到日本考察实业和教育,通过参观日本的博览会和博物馆,受到很大的启发,回国后便竭力倡议创办博物馆.1905年,张謇上书清朝政府学部和张之洞,建议在北京创建合图书馆与博物馆为一体的“帝室博览馆”.然而清政府却对他的上书不予理睬,最后他只好自己在家乡南通创办了一座博物苑.  相似文献   

2.
肖正德 《档案与建设》2003,(11):33-34,47
南通市档案馆在为大生纱厂早期档案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时,通过清理馆藏大生纱厂档案,意外地发现了200余件张謇函稿。这些函稿绝大部分是从未发表过的,在《张謇全集》中也未见收录。在这些未刊函稿中,有24件大生纱厂创办初期张謇亲笔书写之便条(张謇自称为“手条”)。新发现的这20多件“手条”都是张謇写给大生沪帐房的负责人林兰荪的,一般只署月日,未署年份,但从其内容推断,当形成于1898年至1907年之间,即大生纱厂创办初期。大生沪帐房是大生纱厂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冬在上海设置的办事机构。原称“大生上海公所”,次年1月迁至上海…  相似文献   

3.
王斌 《湖北档案》2022,(2):56-59
<正>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1894年,考中状元,当上翰林院修撰。1909年,任江苏谘议局议长。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1913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袁世凯称帝后,张謇辞官回乡,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等一批企业,倡导实业救国,新办新式学校,称实业、教育为“富强之大本”。同时,他还兴办了大量慈善及公益文化事业。张謇通过与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接触,由“睁眼看世界”走向“放眼学世界”。他的国外朋友圈包括外国使节、商人、传教士、教育家、  相似文献   

4.
黄菊盛 《档案与建设》2003,(3):35-35,39
南通医学院的前身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于1912年3月由清末状元张謇及其兄张鮞创办,是我国最早创办的高等医学院校之一。张謇一贯重视教育,他在自订年谱中说:“自见乙未马关订约,不胜愤耻,即注意实业、教育二事”。他还说:“父实业,母教育”。他本着“实业救国,教育为本”的宗旨,于19世纪90年代在南通办起一批工厂的同时,还兴办了师范、农业等学校。张謇认为:医之发达与否,有关民族之强弱,人生所需不可无医。他派学生熊省之去日本千叶医学专门学校学习。熊省之获学士学位回国后,即协助张謇、张鮞办起南通医学专门学校,设西医科,学制预科1年…  相似文献   

5.
南通市档案馆藏有大量的、弥足珍贵的大生企业档案,其中大生纱厂早期档案于2002年3月经国家档案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评审,被列入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在申报阶段,我们对馆藏大生纱厂档案进行清理,竟意外地在数千卷的大生档案中发现了220余件张謇函稿。这些函稿都是从未发表过的,在《张謇全集》中也未见收录,这对深入进行张謇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价值。一、张謇未刊函稿的特点经初步分析,这220余份未刊张謇函稿有如下几个特点:1、时间跨度长。最早始于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时期的1898年,最末止于张謇逝世前三年的1923年,时间跨度长…  相似文献   

6.
1924年4月,日本的青年会到南通参观,张謇在欢迎演说中指出:“日本决不能鲸吞中国,强为之,转足自毙.”历史的发展完全印证了张謇的预言.张謇何出此言?张謇心目中的日本是怎么样的呢?这对今天我们认识日本大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张謇推动社会大众体育实践活动情况的综述,深挖张謇社会体育思想理念,分析张謇社会体育思想与实践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1926年8月24日,著名实业家张謇在家乡南通逝世.在张家收到的众多挽联中,有一幅出自民国时期军政要员陈仪(时任五省联军徐州总司令)的手笔.上联是“功业本无双,忆当年列国兵临,献策时贤,半壁尤资保障”,表彰庚子之变时张謇积极奔走游说,促成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东南互保”,使东南数省免于动乱之局的功绩,这是张謇作为“国士”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1918-1924年,中国国内处于军阀混战之中.张謇出于多重考虑,对时局高度关注,发表过各种看法和主张.每当战争前后,张謇便开展以“和平”为主旨的劝说和呼吁活动.张謇在开展和平活动中有着多重身份.作为士大夫,张謇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具有忧国忧民情怀;作为商人,张謇致力于维护商业发展所需的稳定社会秩序;作为个人,张謇力图保卫南通地方的自治事业.  相似文献   

10.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字季直,号啬庵,晚年自号啬翁。张謇生前,在中国近代政治舞台与经济舞台上担当过许多重要角色:清廷翰林院修撰、清末立宪派首领、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全国水利局总裁、大生纺织公司总理……张謇身后,人们对他加封过许多褒扬不一的“谥号”:实业家、教育家、事业家、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中国农业近代化之父、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前驱……或许因为张謇的事业太辉煌,或许因为罩在张謇头上的光环太耀跟,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张謇在这个社会里.是如何担当作为一个男人应该担当的“父亲”这样一个最基本的角色。现在让我们走进南通市档案馆,去打开厚厚的张謇家书,看一看张謇是怎样做父亲的。  相似文献   

11.
信息传真     
南通市档案馆为《菊师情深》提供档案近日,南通电视台《江风海韵》栏目正在拍摄专题片《菊师情深》,南通市档案馆向电视台提供了馆内保管的张謇在无锡读书时使用过的部分实物,积极配合专题片的拍摄工作。“菊师”本名赵菊泉,江苏无锡人,曾任海门督导,张謇曾师从赵菊泉,并在无锡赵菊泉家读书一年多时间。青年张謇在赵家读书时有专用书房,高中状元后,赵家将此房原样保持,不作他用。张謇之孙张绪武曾为赵菊泉住宅题写了匾额“张謇读书处”。南通市档案馆在得知线索后,立即着手征集张謇在无锡读书处遗留下来的有关档案,得到了赵菊泉后人的大力支…  相似文献   

12.
信息传真     
《档案与建设》2005,(8):51-51
馆藏珍贵档案吸引莘莘学子近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几位博士生与在校大学生,为深入探寻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历史,循着历史的足迹,纷纷来到南通市档案馆查阅张謇与大生企业及有关各个时期南通地区社会、经济、建筑等方面的资料。市档案馆为《江苏近代建筑研究》博士论文的撰写提供了张謇与建筑师孙支厦的通信函,与近20卷反映南通张謇经济思想及建筑方面的大生企业档案;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民族工业与现代城市调查实践支队提供了《张謇全集》《、第三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档案。这些珍贵馆藏档案深深吸引了莘莘学子,也为…  相似文献   

13.
民国元年,经过连年战争,又遭长江大水之灾,南京城里的难民不计其数.目睹此等情景,金陵大学美籍教授裴义理决定开发荒芜的钟山以救济灾民.裴义理找到刚刚就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的民族实业家张謇,讲述了自己“招选贫民,开垦荒地,酌给费用,以工代赈,并教以改良农事与园艺之方”的设想.张謇很赞成裴义理关于成立“中国义农会”或称“华洋义赈会”的主张.但因此事重大,张謇又引领裴义理晋见了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相似文献   

14.
1956年,在文化部召开的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上,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在开幕词中说:“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历史并不太久,第一个公共博物馆,除了帝国主义者们在沿海地区所办的几处之外,要算是张謇他们办的南通博物苑了。”这所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建于清光绪三  相似文献   

15.
实业家张謇在创办大生纱厂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晚清上海的海关——江海关对于大生纱厂的作用,并积极争取优惠的税收政策。大生纱厂开纺后迅速盈利,也引起了江海关的关注,英籍税务司好博逊在《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中对张謇和大生纱厂的记载,是西方人对张謇和大生纱厂的最早的观察和评价。张謇与好博逊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张謇从事天生港自开商埠过程中,好博逊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6.
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所撰文稿先后被《张季子九录》《张謇存稿》、1994年版《张謇全集》,尤其是2012年的新版《张謇全集》集中收录,得以流传并供学者研究.但因张謇一生撰文无数,加之张謇研究热持续高涨,学者搜寻其散佚文稿的兴趣依然不减.即使在新版《张謇全集》出版后,仍有部分张謇散佚文稿被陆续发现.而在最近两三年面世的张謇文稿中,其中散佚时间长达一个多世纪,散佚经历颇为独特,学者非常关注,蓦然隔海眺望才见踪影的一篇文稿,恐怕非张謇壬午年(即1882年)写成的《朝鲜善后六策》(以下简称《六策》)莫属!我聊感庆幸的是,自己长时间坚持参与搜寻《六策》,屡屡碰壁,终于发现《六策》在海外的藏身之处,并促其回归张謇的故乡南通.  相似文献   

17.
《全国新书目》2022,(3):48-50
<正>本书以故事穿插与图文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按章节对张謇的成就进行具体的阐述,最后总结了张謇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深远影响。按照清廷惯例,新科状元张謇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张謇便走马上任。正当他春风得意、仕途在面前延伸之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邻邦日本不宣而战使张謇十分愤慨,  相似文献   

18.
教育与慈善公益事业是张謇社会治理思想与实践的核心部分。他以教育为刃,构想通过义务教育方式来普及教育,依照师范为先导,各层次教育次第设立的模式来完善教育结构,最终培育出德、艺、体兼备且具有实践能力的新生代国民;借助慈善公益事业,在扶危济困之余,教养结合使弱势群体得以自养,并改良人心风俗。张謇意图通过教育与慈善公益实现社会综合治理与源头治理,最终由一二人而至人人,共建新社会。然而在实践中,其“共建”模式却难以实现,最终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19.
1853年,清末状元张謇出生于海门县常乐镇。常乐浓郁的民风亲情滋润了张謇这位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而张謇反哺了家乡,使常乐成为蜚声四海的集镇。  相似文献   

20.
《世界召唤》(World Call)是美国基督会(Disciples of Christ) 1919年创办的月刊,主要登载基督会成员在世界各地传教的情况以及见闻,1973年终刊.《世界召唤》在1919-1927年间,刊登有关南通的文章一共21篇,其中直接论及张謇的有6篇文章以及3张图片,是研究张謇的基督教观和近代南通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张謇虽然不是基督徒,但他对基督教抱有欣赏态度,鼓励美国基督会在南通发展社会事业.这些史料,清晰地展示了张謇在发展南通社会事业的过程中,海纳百川、虚心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胸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