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前的文言文教学中,“言”的教学字字落实、句句翻译,“文”的教学脱离具体的字词语境做“高空式”的分析,甚至还做些毫无意义的拓展.文言文教学要树立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位一体”的解读意识.文章从训诂入手,通过字词分析、故事还原、补充留白、揭示矛盾的方法,创新解读了《陈涉世家》中“挺”“独”“弗胜”“刑”四个关键词,把文言、文章、文化、文学有机融合,为解决文言文教学“言”“文”相互脱节的矛盾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2.
对于人来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对于文章来说,“文章的眼睛是文章主旨的窗户”.那么对于教学来说,通过那一双双“教学文眼”,可以让教师的教学生活更简洁更有效.如何才能找准教学文眼呢?我的方法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顾名思义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它既是“言”(文章的语言材料,即字词句本身),又是“文”(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传统文化等人文因素).“文”和“言”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文言文教学中,关于“言”的教学,应强化梳理,注重有效积累;关于“文”的教学,应细加挖掘,凸显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1.用“鱼骨图”梳理出文章结构,并获得一种快速分析文章和构思文章的方法.2.用“矛盾法”引导学生对文本发问,把握作品主题,鉴赏作品丰富的意蕴.[教学重点]“寒风”和“吹彻”在文章中的丰富内涵.[教学难点]作者对生命的虚无认识,以及对生命充满悲情的独特审美.  相似文献   

5.
教学主体共生主要存在“教师共同体、学生共同体、师生共同体”三种情况.文章从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角度,从“信息技术是共生的起点“”信息技术共享共生成效”“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相长”三方面阐述为什么信息技术是联系教学主体共生的纽带.  相似文献   

6.
以所搜寻文献的内容分析为主,以“教学”+“社会学”为关键词搜索,剔除搜索结果中对“社会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的无关文章;并在国家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搜索相关书籍.从研究内容角度对书籍和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优秀硕、博士论文数据库中的检索结果进行分析.自1991年开篇之作以来,学界对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一直在持续,在数量不多的前提下,发表在核心期刊和一般刊物的文章数量差异并不明显.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概述(各学科)、教学制度、教学行为、教学过程、文化和价值观、教学活动这几个方面展开.在述评的总结和反思基础上,文章试提出教学的社会学研究深入的方向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高中作文教学中的记叙文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但就目前教学实际状况而言,这一环节的教学是相对薄弱的.记叙文写作应以“情”为基本点,将“情感”“情节”“情境”三个方面嵌进文章,从而达到“情感真挚、情节起伏、情境典型”三位一体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设计说明]许多文章中都有一些“关键词语”,这些“关键词语”,或是文章描写的重点所在,或是有重要(深刻)的含义,或是贯穿全文的核心语汇(可以是为文主旨,也可以是文章的感情基调,可谓“文眼”式词语),或是文章结构上的锁钥(可谓“线索”).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这些“关键词语”为抓手,预设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设想教学流程,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品味、咂摸,去着重理解、准确揣摩、深刻领会,可以起到重点突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的关键词语,是为教学方法中之“关键词语品读法”.这种教学设计的核心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找准“关键词语”,这是教师对文本解读能力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是教师课堂引导艺术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的 :1.积累“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词和“好读书 ,不求甚解”“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等名句。2 .理解五柳先生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性格志趣。3.体会课文多层面描写人物的写法。4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写人的方法 ,了解作者的生活志趣。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平淡中寓深意的语言特点。2 .理解“赞”语在传文中的作用。教学设想 :1.运用诵读意会法 ,从内容、人物上整体感知。2 .借助朗读、分析、讨论 ,体会文章写人的方法 ,理解史传的写法。教学时数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  相似文献   

10.
巩海霞  唐飞  涂俊梅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8):238+240-238,240
为了建设高质量教学团队,首先应该明确教学团队的内涵及其目标.文章剖析了团队与工作组区别、教学团队与教研室区别、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区别,从而进一步明晰了教学团队的内涵.并阐述了教学团队的长期目标,从“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三方面分析了教学团队的具体目标.  相似文献   

11.
集数据论、工具论和方法论于一体的大数据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重塑了师生的"教"与"学",促使教学范式从"基于经验"向"数据驱动"转型:教学内容从"学科知识"进阶"个体智慧";教学方法从"规范讲授"迈入"具身体验";教学评价从"观察判决"转向"证据评估"。"数据驱动"型教学的运行机制是教师、学生、教学媒介和教学内容等围绕教学大数据所进行的多边互动。要推进"数据驱动"型教学的实现,教师需坚守"教育性"数据本真、养成"整全性"数据素养、建设"专业性"数据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网络教育使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师在"旧观念"与"新功能"、"旧台词"与"新台面"的转变中陷入"社会角色"与"职业价值"的双重困境。古代文学教师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在于变"教书匠"为教育产品设计的"工程师";变知识的"搬运工"为知识源流的勘探者、"书山"索道的架设者、"学海"灯标的导航者。  相似文献   

13.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干"均据<集韵>"居案切"立"gan<集韵>居案切"的音项或条目,收与<集韵>"居案切"下所释"扦也"义相当的"捍卫"义等,不妥.从陆德明<经典释文>音义材料来看,"干"作"扦也"义常读"古寒切","居案切"只是个别经师的读音,两部字、词典应取消据<集韵>"居案切"所立音项或条目,将收在该音项或条目下的"捍卫"义等调整到据<广韵>"古寒切"所立的音项或条目下.<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将"狙"的"窥伺(伺察)"义收在据<广韵>所立的"jū(<广韵>)七余切"下,不妥.根据玄应<一切经音义>和慧琳<正续一切经音义>及古书注解中的音义材料证明,"狙"作"窥伺(伺察)"读御韵去声合口三等清母(相当于<广韵>"七虑切"),三部字、词典应分别据<集韵>"七虑切"立"qù<集韵>七虑切"的音项或条目,将"窥伺(伺察)"义收在该音项下.  相似文献   

14.
教师的教学理解是教师看待教学意义的思维方式和视野,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诸多教学观念的综合体现。具体言之,在科学理解进路中实现其从"科学认识论"到"生活认识论"、从"再现原意"到"探究理解"的转向;在人文理解进路中实现其从"意义复原"到"意义商谈"、从"强制灌输"到"反思理解"的嬗变;在实践理解进路中实现其从"教师自我解释"到"教学实践智慧"、从"教材课程观"到"课程文本观"的跃升。  相似文献   

15.
"引证权威"与"诉诸权威"谬误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威有“学术”方面的和“政治”方面的;“引征权威”与“诉诸权威”不同,“引征权威”是一种常用的论证方法,而“诉诸权威”则是一种“以人为据”的逻辑谬误。“诉诸权威”分为“诉诸相干权威”谬误和“诉诸不相干权威”谬误。引用权威不当或滥用权威会导致“诉诸权威”谬误。  相似文献   

16.
高职教育在超常规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质量较低、特色湮灭、创新缺失、集约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为实现科学转向,高职教育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完成从“增量”到“提质”的科学发展,从“趋同”到“异质”的特色发展,从“知识”到“技能”的创新发展,从“做多”到“做精”的品牌发展,从“分散”到“集约”的合作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人"脸面"观念的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两个问题的解决是研究中国人脸面问题的必要前提:一是“脸面”的分类问题,二是“脸面”概念的定义问题。很多学者认可“脸”和“面子”的分类,或者与其类似的“道德性脸面”和“社会性脸面”的分类。学者们对“脸面”的定义则是莫衷一是。本文通过对“脸面”这一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成分的分析,提出了“脸面”的全新定义。根据这一定义,将“脸面”划分为“评价性脸面”和“互动性脸面”。“脸”和“面子”的区别也得到了合理的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18.
《资本论》中的“二重性”学说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两种"二重性":一种是"与生俱来的二重性",另一种是"历史地获得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属于第一种,商品和资本的"二重性"则属于第二种,前者不能充足地说明后者,对后者的透彻说明须借助拜物教批判理论。劳动二重性学说,只是马克思的"二重性"学说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马克思的"二重性"学说的精义在于揭示"物"的"社会形式"是如何"历史地获得和叠加"的。马克思的"二重性"学说与"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叙述逻辑的任务在于,理论地再现"物""历史地获得和叠加"一定的"社会形式",从而获得其"二重性"这一历史过程。把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上升"逻辑"偷换"为从"具体"到"抽象"的"下降"逻辑,是一种有害的理论倒退。  相似文献   

19.
文学思潮的"特性",即是指只有在"文学思潮"状态下才能得以充分显现的东西.只有当各种因素的"共同倾向性"呈现出容易被人们感知的"群体"样态时,"思潮"的生命过程才算开始."共同倾向性",既表现为"共时性"的各个完整系统之中的各环节或部分,又表现为"历时性"衍化而成的"家族相似"式的纵向现象异变中."文学思潮"的"群体性",既可以是某一特定时期以平行方式排列的集束"现象",也可以是一种现象以跨时空(指不同文化时段)排列呈现为纵向性的"现象"群体.文学思潮的"扩张性"特点,意味着它总体上不是内敛,而是外扩并具有强大的辐射性.由"点"到"面"的变化过程亦就是由单个的"思"之于群体"潮"的生成过程."点"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最先呈现了某种趋向,潜含了外扩的潜能及被多角度接受的可能性.它首先体现为对存有"小异"的"同质"因素的"吸附",其次表现为对在对抗中日益弱化的因素的"招降"或"改编",同时也相应产生对"传统"因素的"改造"."整合性"是文学思潮"扩张性"特征的重要内涵,也是"扩张性"功能外化的主要策略."整合"中的"呼应性"和"矛盾性"(对抗性),可谓文学思潮扩展历程中最有活力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20.
“可怜”一词在汉代产生,本意“使人同情或怜悯”,“可怜”语法功能活跃,可作谓语、定语、状语等成分,并可带“生”、“见”、“许”、“巴巴”等词尾。研究“可怜”的意义引申轨迹和语法特点,以期对“可怜”一词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