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延华 《考试周刊》2013,(57):39-40
初中课堂往往会缺乏民主的课堂气氛,学生不愿主动回答问题,害怕答错,特别是学生起来答问时"卡壳",导致对课堂发言失去勇气和信心。因此,教师必须热情地、千方百计为学生排忧解困,多方启发,因势利导,使学生正确回答出自己提出的问题,让他们走向成功,获得成功感。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都是按照“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样的固定模式进行的。不能否认,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提问这一途径,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可以相互交流和反馈,但这样就会出现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一个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即使补充发言的学生很多,甚至全班,也只是让学生循着老师提出问题的思路去思考,这样只能培养学生会听的能力,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现问题,  相似文献   

3.
教师向学生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是否真正理解,启发他们思考,引导他们思考。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如何评断,会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对讲授内容把握的准确度以及思维方向的发展。因此,提问和评断是课堂教学研究中同时存在的两个不可偏废的环节。特别是教师如何评断学生的答问,应予以重视。一、借助体态语言,传递信息顾名思义,评断即评价判断。当学生为回答问题从座位上站起来的一刹那,教师的评断便开始了。这时主要是学生说,教师听。教师主要是借助眼神、身势等一系列体态语言对学生的答问作无声评…  相似文献   

4.
课堂答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不可缺少的形式。通常根据参与答问的学生人数多少,可以将答问分为个别回答和齐答两种方式。齐答是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集体做出回答的一种方式,在教学中经常被应用。仔细分析课堂中的齐答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学生齐答问题在课堂中的作用是有利有弊的,因此,我们首先必须仔细分析齐答的利弊,才能做到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齐答。  相似文献   

5.
姚步安 《考试周刊》2009,(24):152-152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碰到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不发言或发言雷同,课堂气氛过于沉闷。而且缺乏质疑精神和探讨的热情,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在课堂上为什么会这样呢?问题出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上。我们的课堂教学气氛太紧张,教师过分强调课堂纪律,学生在课堂上不能随便插话,不能随便回答问题、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6.
教师应重视对幼儿答问的评析张玉艳幼儿回答问题是对教师提出问题的积极应答活动,幼儿回答问题的质量高低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艺术。笔者从事幼教教研工作多年,在多次教学观摩活动后,深切地体会到教师对幼儿回答问题进行评析的紧迫与必要性。下面分四方面来谈谈...  相似文献   

7.
一、指导回答问题,训练听说能力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也是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指导学生回答时,我首先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教师提问时,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听,明白问的是什么,然后思考,怎样把问题回答正确,把话说清楚。教学时,我力求精心设计问题,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指点。对于那些性格内向,不愿发言或害怕说错的学生,尽量态度和蔼,语言亲切,鼓励他们大胆说话,为他们提供练说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一、明确听和问的目的 "听"是我们提高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技能,新课标在语言技能中对"听"的目标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然而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学生往往对教师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教师提的问题少有人回答,迫于教学进程的安排只好以问代答,或自问自答自圆其说,课堂上根本产生不了思维的火花,交流成了困难.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笔者认为这与学生的认真倾听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教师在课堂之初应明确听的目的,着力培养学认真倾听的习惯.  相似文献   

9.
理答是教师对学生答问表现及结果的反应和处理。其实质是教学中对学生回答问题所反映信息的回馈,是提问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理答的行为方式,对学生答问的质量与积极性有直接影响,是有效课堂提问的重要环节。怎样根据科学课的特点,提高理答的质量,本文提出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正>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学困生这一群体不容忽视。如何转化这一群体,是值得初中英语教师探讨的问题。一、学困生的成因1.学习缺乏热情:反正我不会,回答问题不要请我,我把机会让给别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回答教师提问的总是那几个唱主角的学生,其他学生成了摆设。优秀生在课堂上尽情发挥,成了课堂中的语言强势群体,学困生却成了课堂上的无声人群。此时,教师为了保证弱势群体的话语权,就会点名找学生回答问  相似文献   

11.
课堂提问是语言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提问的质量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语言的效果及其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要注意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以便学生能够有效的会意和吸收所学的知识。会提问的老师不仅要求学生会回答,也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12.
沈建 《学子》2014,(7):26
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质量是检验学生理解表达学习内容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良好时机。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学习内容,针对教学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但是学生的答问状况显露出一些不良的学习方式和行为习惯。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课堂答题的状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学生课堂答题的态度与表现在课堂上,学生答题发言的情况大体可以分为三类:1."傲气类"有些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思考问题,无论是容易的,还是有难度的,都会马上举手要求回答。这类学生表面上积极性很高,其实他们并没有认真思考,举手要求发言只是为了抢得发言权。行为、性格显露出傲气甚至是霸气,缺少合理、有序的学习  相似文献   

13.
教师在自己上课或听别人上课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或者发现这样的情况:当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出回答之后,教师不知道该如何作出评点和引导,以激活课堂,发展学生。这就是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发言、不提问,与教师慷慨激昂、神采飞扬的"指挥调度"形成极大的反差,课堂气氛低沉,不能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对此,笔者认为目前课堂中学生发言的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只与少数学生交流,其他学生充当听众。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很多启发式问题,总会被一些爱表现的学生抢先回答,他们成了课堂发言的活跃分子。有时,教师会有意地让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但其他  相似文献   

15.
王华 《教师》2009,(18)
所谓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引发其回应或回答;或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生成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问题,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回应或回答.  相似文献   

16.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我尝试着编写一些“顺日溜”,利用活动课进行教学。我要求学生学用结合,在理解、背诵的基础上,自觉遵守“顺口溜”里所说的各项规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编的《学习歌}),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书本摆在左角上,文具放在右角L。听到上课铃声响,赶快走进大课堂。挺胸抬头坐如钟,全神贯注听师讲。耳听手记活运用,开动脑筋认真想。举手发言答问题,语言清晰产宏亮。同学答问细心听,仔细琢磨短与长。评析发言见高低,学习知识似海洋。课后作业求发展,成绩提高见优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课堂上进行有效提问与倾听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尝试着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听,从而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合作过程中,相信学生会收获很多,对语文的兴趣也会慢慢提高.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发言很踊跃,他们喜欢表现、展示自己.如果通过发言能得到教师的表扬就更好了,因为这是教师对自己的肯定.但是在过去,人们往往关注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回答,而教师对于回答的评价却忽略了.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就显得十分有价值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往往会对学生产生很重要的影响,一句得体的表扬包含很多内容,不但会使学生了解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鼓励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前进,还会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可见,教师对学生问题的评价真的是一门艺术.笔者下面从几方面谈谈.  相似文献   

19.
体态语是人体通过各种动作、姿态和表情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进行社会交流的方法和手段,是一种无声的辅助性语言,它通过视觉接受,和有声语言相比它具有接受快、简洁、内涵丰富等特点。实践证明,教学中师生恰当使用体态语,对于加快教学信息传递,组织课堂教学,真实反馈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落实素质教育“全体性”、减轻师生负担等方面都大有益处,有利于全面提高课堂效率。一、利用体态语评断学生答问课堂上,学生回答老师所提问题时,教师可以借助眼神、身势等一系列体态语言对学生的答问作无声评断,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答…  相似文献   

20.
小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包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谈自己的看法。善于提问是一个人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必备条件;而正确答问、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受益终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