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名其妙”与“莫明其妙”本来是意义不同的两个词,不少人却误以为“莫明其妙”中的“明”是“名”的误写。  相似文献   

2.
20年前,我的另一个名字叫“害人精”。我会往邻居家的屋顶扔石块,我会在拳头大的南瓜上刻小乌龟,进了学校后我更起劲,班上所有女生的辫子都被我剪过,男生哪个不服我,他的铅笔、书本就会莫名其妙地遭殃……  相似文献   

3.
老师常为这样的一个问题而大伤脑筋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学生难管 ?为什么我班上天天有这些烦人的事 ?家长也感到莫名其妙 :我的孩子成绩好而他的行为为什么差 ?我的孩子为什么成绩不好表现也不好 ?究竟是哪个为因 ,哪个为果 ?学生自己也相当困惑 :其实我很想变好 ,可是为什么只要有破坏纪律的就有我的份 ?原因何在 ?对学生的管理应该是立体的 ,既要考察学生的心理素质 ,又要借鉴学生的前期管理经验 ,还要考察学生的外界条件。美国心理学家戴维·刘易斯说 :每一个正常的孩子都具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和成功的潜能 ,问题在于如何挖掘并将其引入正确…  相似文献   

4.
左丞右丞左司右司左尹右尹左将军右将军左仆射右仆射……你知道这些中国古代官位中的左和右代表什么意思吗?左、右究竟哪个为大,哪个为尊,哪个为先,哪个为上呢?  相似文献   

5.
一天,“立志”遇到了“励志”。“立志”觉得非常奇怪,何时又冒出个这般模样的“励志”?于是它盛气凌人地说“:听说你也叫我这名儿,你可知道我是谁啊?”“励志”觉得莫名其妙,瞥了“立志”一眼。不瞥便罢,一瞥却让“立志”怒火倍增。“立志”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滔滔不绝地说道“:我‘立志’可以说是人见人夸,大凡在社会上有一定成就的文学家、科学家等一切一切的‘家’,他们哪个不是从小先‘立志’的?就说李时珍吧,他从小立下的志向是‘学医’,所以后来发愤努力,才成为一名医学家和药物学家,编写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像这样的人…  相似文献   

6.
大约一百年前,英国两个足球队来到印度,为尚不知足球为何物的印度人表演一场使他们莫明其妙、目瞪口呆的足球赛。印度一位记者为其报纸发回了一篇如下特写:  相似文献   

7.
补丁的电脑最近忽然不听话了:速度比蜗牛还慢,浏览器上满是莫明其妙的工具条,还经常弹出各种窗口,可杀毒软件却报告什么病毒都没有。补丁立刻明白,这是让现在炒得沸沸扬扬的“流氓软件”给盯上了。  相似文献   

8.
《家教世界》2012,(17):46
在中国过去的官位设计中,有以左右为名的官职,如左丞相、右丞相,左司马、右司马,左将军、右将军等。那么,左右哪个大、哪个尊、哪个先、哪个上?在中国汉字的组词习惯里,当两个名词组成一个并列词组时,大都是价值高者、尊者在先,价值低者、卑者在后,如尊卑、贵贱、君臣、父子、母女、内外、官兵等。根据这个规矩,可知左  相似文献   

9.
重庆方言中的疑问词“哪个”在实际语言活动中可以指代人,也可以指代事物,相当于普通话中“哪个”和“谁”两个疑问代词的用法.本文将重庆方言中的“哪个”与普通话的“哪个”和“谁”比较,以总结出重庆方言的“哪个”用法的特点及规律.  相似文献   

10.
【引言】"恶搞"本是当前流行娱乐中的一种搞笑手段,是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完全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来解构,以博众人  相似文献   

11.
彭淼 《班主任》2014,(3):30-32
【案例描述】王同学,女,13岁,初一学生。从小学起她就备受家长、老师和同学喜爱,学习努力,是班干部、"尖子生"。上初中后,她父母爆发家庭大战,最终离异。此后,王同学情绪低落,经常陷入自己的世界无法自拔,有时会莫名其妙地微笑,有时又会莫名其妙地流泪。每天她都在一个固定的本子上写字,写完就撕  相似文献   

12.
郭敬明 《课外阅读》2011,(18):46-47
一经常会非常莫名其妙地被人这样分类:学习成绩好的,成绩一般般的,成绩差的。也不管你究竟是怎样的人,有没有别的特长呀说话搞不搞笑呀这样的事,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你  相似文献   

13.
每个青春女孩都会遭遇生理期的困扰,情绪会莫名其妙地低落,还有来潮日期不准、疼痛烦恼,等等。不妨从生活习惯、日常饮食加以调养,掌握了正确的方法,生理期的你也能轻松美丽。  相似文献   

14.
[病例1]判断:因为28÷4=7,所以28是倍数,4是因数。( ) [病症]因为28÷4=7,所以28是倍数,4是因数。(√) [诊断]因为“因数”和“倍数”是两个互相依存的概念,所以在说“倍数”和“因数”时必须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不能孤立地说哪个数是倍数,哪个数是因数。因为28÷4=7,所以28是4的倍数,4是28的因数。  相似文献   

15.
放假了,一身轻松,正准备享受睡懒觉的快乐时,突然摸到细腻腻光溜溜的脸蛋上莫名其妙地冒出了几个讨厌的小凸凸——青春痘!  相似文献   

16.
检查备课,是每个学校、每个中层干部的必修课。从被检查到检查别人,笔者结合自身的种种感受和体验,谈谈检查备课的“三不”与“三要”。一不搞“形式主义”。所谓“形式主义”,就是为了完成教学检查任务,而走过场,为应付检查而检查。开学初、学期中、学期结束前,各学校都按惯例检查备课。作为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也只是写句评语、盖个公章而已。至于哪个老师备课新颖、有创新;哪个老师备课紧扣教材、学情;哪个老师备课领会新课程理念,善于用教材、拓宽教材;哪个老师则是生搬硬套老教案等等,都是一笔糊涂账。最后只写些笼统的评语,检查之后也…  相似文献   

17.
“溶解”的概念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象食盐和灰锰氧那样,在水中化成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如果水分不减少,它就不会自己沉降出来,这种现象叫做溶解。如果就概念讲概念,上十岁的儿童一定难以理解,感到莫明其妙,摸不着“头脑”。那么,如何帮助儿童建立起“溶解”的概念呢?  相似文献   

18.
放假了,一身轻松,正享受着睡懒觉的快乐时,摸到了细腻光溜的脸蛋上突然莫名其妙地冒出了几个讨厌的粉白的小凸凸——青春痘!  相似文献   

19.
一、比一比,说一说,初步认识面积。 1.教师引导学生看数学课本的封面、黑板面、地面、铅笔盒盖的面等,并用手摸一摸,体验手上有什么感觉。 2.比一比,说一说:(1)数学课本的封面和铅笔盒盖的面比,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数学课本的封面与课桌面比.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课桌面与黑板面比,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2)出示两个正方形图形(图略),一个面积为8平方分米,另一个面积为4平  相似文献   

20.
甲:你们家在哪? 乙:在倾国倾城。 甲:归哪个市管? 乙:门庭若市。 甲:什么路? 乙:原形毕露。 甲:属哪个区? 乙:宁死不屈。 甲:什么街? 乙:老鼠过街。 甲:屋前什么庙? 乙:莫名其妙。 甲:庙前什么河? 乙:信口开河。 甲:家有什么墙? 乙:狗急跳墙。 甲:屋有什么门? 乙:清水衙门。相声中套用成语@佚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