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准确为上刻意求工──浅论新闻标题的艺术舒培华报人皆知,标题是新闻的“门面”,所谓“题好文一半”。一则好标题,既能为一条新闻增色,也能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神”。新闻标题是用精警之语,对新闻内容和中心思想加以浓缩与概括,具有提挚全文、凝聚文意、引导读者的重...  相似文献   

2.
一切皆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我们采写的一则短消息:《常州创出“节约建设”新模式》一文连续获得常州市新闻奖一等奖、江苏省新闻奖一等奖、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这是本报社本世纪获得的最高奖项。  相似文献   

3.
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常常为一则报道增色添蕴,使读者眼前为之豁然一亮,陡增阅读兴趣,因而业内有“题好一半文”的说法。它又像是新闻的眼睛,是新闻主题最简洁、最灵动、最具诱惑力的体现,是最先吸引读者并引导阅读的媒介。当前,我国公开发行的报纸达2038种之多,每天刊登的新闻可谓浩如烟海。一则新闻要想唤起读者阅读欲,如能借助新闻标题送去第一缕秋波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本文试从三方面就新闻标题意义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4.
“Html5动态新闻”发展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天01盖4年11月北京APEC会议铺地的新闻中,朋友圈内一则微信“习近平和奥巴马是这样夜游中南海的,你们感受一下”,因独树一帜的游戏风格和直观性引得人们频频转发,转发量超过500万。这则有趣的“Html5动态新闻”是网易制作的,运用了时下最时髦的Html5网页技术。  相似文献   

5.
创新与抢新     
新闻之新,时间是关键,没有这个意识,新闻也会被放旧,落个望“文”兴叹的份儿。因此,只要发现有新意的事就必须先“抢”到手,尽早推出。才能在抢新的竞争中取胜。3月28日,看到大众日报一版加框发出“山东农业大学不再评职称了”,我顿时懵了,自己苦苦“养”了半年的一条“活鱼”、一则好新闻,眼睁睁地看着被挖走了。  相似文献   

6.
3月29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发的一则报道——“新闻秘书:”人大江苏代表团设了个“新闻秘书”的专职,由省报记者马健充任,因为熟门熟路,使得代表团与首都新闻界的联络秩序井然。马健还要为自己的报纸写稿,好在许多采访他一  相似文献   

7.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卡莱教授在《新闻教育错在哪里》一文中曾用“鱼的故事”和“鱼本身”来比喻新闻同“媒体”和“传播”的关系。他认为新闻应当是“鱼的故事”,而媒体和传播则是“鱼本身”。把新闻比喻为“鱼的故事”,旨在表明一个观点:新闻应当成为一种有血有肉有本源的鲜活的东西,应当用自己的灵魂和思维去讲述人间故事。  相似文献   

8.
赵俊 《青年记者》2000,(2):31-31
著名记者李普曼曾说:“一条新闻的价值往往不在于文字上有多么优美,写作上有多么高明,而在于谁首先发现它,报道它。”新闻工作者这种首先发现、报道新闻的能力,即指及时识别事实所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即新闻敏感。西方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或称“新闻鼻”、“新闻眼”。发现新闻要靠新闻敏感,而新闻敏感要靠对受众的关切和勤奋。新闻是写给人看和听的,一则报道能否引起较多受众的兴趣,是衡量一则  相似文献   

9.
标题作为新闻报道的“眼睛”是最吸引读者注意力的。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能为一则新闻增色添彩,使之产生无穷的魅力,吸引读者非读完全文不可。英语新闻的标题亦然,为了尽量吸引读者,编辑往往不遗余力地在新闻标题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技巧上煞费苦心,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段,如押韵、套用典故谚语、比喻、  相似文献   

10.
新华社6月10日播发的《美国人为动物“权利”请命》,是一则趣味性、可读性俱佳的社会新闻,读后令人捧腹,留下深刻印象。“今天大概是美国大大小小和形形色色动物的最开心的日子:来自美国各地的十多万男女老少先后聚集在白宫和国会门前,慷慨激昂地为它们的“权利”请命。”这个别致有趣的导语一下子吸引了读者,并驱使人们往下看个究竟。美国人到底为动物争取什么权利?  相似文献   

11.
记者的眼     
《今传媒》1998,(2)
记者的眼文/湖北·秦明瑛从从生理学意义上讲,记者的眼与普通人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由于新闻工作这个特殊的职业决定,记者应具有一双“新闻眼”,而不能一扫而过,似看非见,熟视无睹。这是笔者从一则带来巨大市场价值的经济新闻产生的过程而得到的启发。这则经济...  相似文献   

12.
5月初的一个早晨,我从经常收听的一个电台的早新闻中听到一则“少妇喜欢某某某”的录音新闻,说的是某男演艺明星来当地拍摄一部电视剧期间,在该市签名售书,节目主持人现场直播“声情并茂”,很是煽情:“少妇们很喜欢某某某,对他含情脉脉”;节目中还  相似文献   

13.
一篇新闻稿件见诸报端,标题就像是“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新闻作品的标题恰恰能起到眉目传情的作用。一则好标题,不仅能够准确地表达新闻的特定内涵,还能产生画龙点睛、引人入胜的效果。标题制作是一门艺术,是作者和编者“内功”的外部体现。依我拙见,这种“内功”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第一,内容决定形式,文章决定标题。任何标题都必须准确概括内容,而不能游离于内容之外。编辑处理稿件通常是政题见报的居多数,应力戒题不对文。尤  相似文献   

14.
标题二议     
(一)出乎其外人乎其中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对新闻来说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所以作好标题往往是编辑心血所在之处。 近读文汇报发现有一则标题给人以“出乎其外入乎其中”的奇效。请见93年9月17日版面上一则预告新闻,标题为“合肥将开怀大笑(主题)中国相声节下月在此举行(副题)”。先看主题,有一种先声夺人之感,感到出人意外,合肥怎么会大笑?但一当看完副题“中国  相似文献   

15.
事业与真情     
1992年4月19日,一位来自若羌县的中年妇女,与《巴音郭楞报》驻和静记者站68岁的虎文明结为伉俪。一则新闻记者的“新闻”在当地引起人们的注目。虎文明是一位对党的新闻事业有着执著追求的“业余记者”,在婚姻与事业发生两次冲突时,他毅然选择了后者。几十年坎坷孤寂的生活不但没有压垮他,反而使他勤奋耕耘,劳作颇丰。有1800篇  相似文献   

16.
一则是: 去年6月7日,北京日报在一版左下边刊出了一条新闻,向读者介绍那几天北京满街筒子飞扑灯蛾子(粘虫)的事。这篇稿子原标题为:“漫天飞蛾原是粘虫过路”后来改为:“漫天飞蛾原系江淮粘虫过路”最后见报时定为:“漫天飞蛾原系江淮粘虫南来北往只是‘过路借宿’”另一则是: 今年4月5日,北京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登一条消息,主要讲昌平县上苑乡半壁店村青年农民邢志祥承包绿化荒山,他带领  相似文献   

17.
<正>报道一个普通庆祝活动,对每个记者来说,都是工作中的常态,做起来易如反掌。然而,想在一般化报道的背后,再捕捉挖掘到更有价值和影响力的“好新闻”,揭示其社会意义,实则是一件难事,它不仅考验记者的责任心,也考验记者发现判断和采写“好新闻”的能力;它不仅需要记者具备新闻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也需要记者为一则好的新闻题材迸发出一股新闻激情,以及不厌劳累采访的吃苦耐劳精神。回忆荣获广东新闻奖作品——《圆了60年的报恩心愿》一文的采编经过,我们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18.
斧正的由来     
斧正的由来“斧正”也叫“斧政”、“郢政”,一般是指请人修改文章时使用的词语。“斧正”一词是根据《庄子》里一则小故事引申出来的。据《庄子·徐无鬼》载,春秋时代,楚国段都(今湖北省江陵县)有一个人鼻尖上突然粘上了一块白土,怎么揩也揩不掉,觉得很别扭,于是...  相似文献   

19.
1987年第5期《新疆新闻界》刊登了一篇《新闻乎?广告乎?》的文章。文虽不长,我却越读越胡涂,越纳闷。文中写道:某报“第二版的下半部刊出了一则广告”,“在该报的第一版右下角又刊载了一条同这则广告一模一样的‘新闻’”。于是乎,作者就发出了“新闻乎?广告乎?”的感叹与诘问。我不明白,为什么在不同版面列登了内容近似的广告与新闻,就使作者“乎乎”起来。这是一。第二,文中写道:“晚报本来版面小,容量不大”,“如果不是走后门,编辑部的用意又何在呢?”这句话的  相似文献   

20.
读过《我是一个新闻“导演”》一文,有些人认为李贵珍同志自己做了“工作”,又自己去写新闻报道,便是个新闻的导演。我不敢认同这种看法。而从李贵珍自己的文章中看,几次成功的新闻报道,都是他本人一手策划“导演”出来的,似乎他自己也默认这是新闻“导演”。然而,怎样正确地认识和看待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只要当记者不是上面所讲的有意识地故意制造虚假新闻,干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