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建国 《山东教育》2005,(35):63-63
“城里的老师又来啦!”5月10日,成都市锦江区花果小学的学生用最热烈的方式,欢迎该区教师进修学校4名数学教师的到来。这个数学教研组定期到这个远郊农村小学,培训教师,辅导学生。这是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倡导城乡“捆绑式”教育的一个镜头。  相似文献   

2.
《江西教育科研》2001年第7期载王国强老师的《何妨泄露“天机”》一文,读了很受启发。王老师例举了在一个数学游戏教学中,运用事先指点———“泄露天机”的方法来提高学习暂时困难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这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但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本人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就以王老师文中的例子说开去。一、“天机”的表达本身应该准确王老师的原题是:先由一个学生想好一个三位数,然后请这个学生将这个三位数乘以27,再乘以37,把乘得的积报出来,再根据所得的积说出原来的三位数。王老师说:“其实方法很简单,只要把积的前…  相似文献   

3.
钟祥一直以“教育招牌”、“教育品牌”、“教育名牌”来宣传自己的教育,作为一个教育名城,它曾是很多学生向往的地方,但是现在却出现了作弊学生群殴监考老师的现象,这给所谓的教育名城打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来是一个非常强调师道尊严的国家,几千年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道尊严”等都深深烙在我们骨子里。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传统主要是从老师在学生面前要严厉、学生对老师要绝对服从的角度来理解的,以为这样就可以保持老师的尊严,进而使学生产生敬畏之心。敬则服,畏则从。如此为师,便是得道。面对越来越多的“不听话”的学生,为师者普遍感到“痛心”,都想扯开嗓子喊几声:“现在的孩子怎么啦.”“现在的社会怎么啦?”但是在教育学生时却不大痛惜学生,体谅学生的感受,就连语气都显得尖酸刻薄:“你这个…  相似文献   

5.
课堂小结是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这是老师们的共识,但大多数老师都没有体会到它的重要性,没有认真设计这一环节,对这一环节不以为然,漠然置之.一、做明眼人,当前课堂小结的现状分析现状一课堂小结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不够.有位老师上分数除法这节课,老师用了很多种方法来证明“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分数的倒数”这个结论.最后小结时,老师把之前做在PPT上的几种证明方法缩小后一一重现,时间很短.  相似文献   

6.
开班会让学生自揭伤疤,迟到了可以不喊报告推门而入,课堂上学生有权拒绝回答问题,老师在办公室和学生谈话必须先给学生找个椅子……这些看上去有违“传统”的做法,都是北京一个叫做“尊重教育”实验课题组的老师们的“创造”。在这个课题组里,平庸守旧不受欢迎,大胆尝试,勇敢创新能赢来掌声。虽然参加这个课题实验既没补助也无助于升职,可越来越多的老师们被吸引进“尊重教育”课题组,而且焕发出压抑不住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7.
说到青春期教育,“早恋”就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老师、家长和学生往往各执一词。一个中学生认为:男女同学互相产生好感是很正常的事情,老师和家长用不着大惊小怪。针对有些老师激烈反对“早恋”,一发现男女同学交往密切就严厉批评学生的做法,这个学生说,该不该谈恋爱是感情问题,与道德无关。而且,家长和老师也应该相信学生能处理好他们的感情,不要过多干涉。一位中学的团委书记说:“早恋”这个词本身就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个教育演示:一位老师拿出一个广口瓶,放入若干鸡蛋大小的鹅卵石,直到高出瓶口为止,然后问学生:“瓶子满了吗芽”学生答道:“满了。”接着,教师往瓶里装碎石,摇了摇,又问:“现在满了吗芽”有学生答道:“可能还没有。”随后,教师又拿出沙子往里装,使劲拍了拍,又问:“现在满了吗芽”学生们大声应道:“没满选”最后,老师拿出一壶水往里倒,直到水面与瓶口齐平。他望着学生:“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芽”结论当然不止一个。老师最后说:“我想告诉你们的是,如果不先把大石块放进瓶子里,也许你就永远也没有机会把它们放进去了。”这个教育演示给人…  相似文献   

9.
说到青春期教育,“早恋”就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老师、家长和学生往往各执一词。一个中学生认为:男女同学互相产生好感是很正常的事情,老师和家长用不着大惊小怪。针对有些老师激烈反对“早恋”,一发现男女同学交往密切就严厉批评学生的做法,这个学生说,该不该谈恋爱是感情问题,与道德无关。而且,家长和老师也应该相信学生能处理好他们的感情,不要过多干涉。一位中学的团委书记说:“早恋”这个词本身就  相似文献   

10.
公开课上,执教老师请一个小男孩朗读一段课文,没想到他说:“老师,现在我不想读!”这令在场的听课老师大感意外。“你有权保持沉默!”执教老师笑容依然,“我们会耐心等待,以后再欣赏你的精彩表现。”果然,后半节课这个学生主动请求,以自己精彩的朗读赢得了掌声。执教老师总结道:“教育首先是一种尊重,一种保护。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内涵。”在“尊重学生”越来越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有时也会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即表现上是尊重学生,实际上却是主导了学生,纵容了学生,使他们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我有个同事碰到这样的…  相似文献   

11.
听一位老师上小语第九册《晏子使楚》一文.这位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第三自然段时.问:“谁能找出这节中的反问句?”一个学生回答:“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老师又问;“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一位学生回答:“齐国有人.”老师满意地说:“对了!”“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中的“人”是特指,人才、能人”.联系上下文;我们不难看出楚王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怎  相似文献   

12.
“城里的老师又来啦!”5月10日,成都市锦江区花果小学的学生用最热烈的方式,欢迎该区教师进修学校4名数学教师的到来。这个数学教研组定期到这个远郊农村小学,培训教师,辅导学生。这是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倡导城乡“捆绑式”教育的一个镜头。为打破城乡教育“二元”分割状态,成都市从2003年起,在城市和农村小学间探索实施“捆绑式”教育,对城乡捆绑学校实行“一个法人代表,一套领导班子,一体考核评估”的新办法,在促进城乡学校均衡、和谐发展上取得实效。不同方式的“捆绑式”教育。“下挂式捆绑”方式也受到基层学校欢迎。去年5月以来,…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个全新的栏目,是专门为普通老师开设的一个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栏目。本刊已经开设的“教育叙事”这个栏目,在性质上和本栏目有相似之处。但“教育叙事”更多的是讲述如何引导学生成长的故事,而“教师自述”则是要大家讲述自己成长的故事。我们期待着更多的老师在这块园地里讲迷自已的成长历程,讲述自己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14.
黄翠华 《教师》2012,(27):20-21
在“赏识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来谈批评教育似乎有些“非主流”。曾经有一位教育家感叹:当今的学生是脆弱的一代。学生脆弱,家长也脆弱。我们都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可是对于“可口”“甜口”“爽口”之良药,学生、家长似乎更加喜欢,所以,老师们总是想方设法把这一味苦口良药变得“可口”“甜口”“爽口”些,来顺应这一教育的大趋势。于是在赏识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的老师普遍采用鼓励、褒奖的怀柔策略,批评这一正当且基本的教育手段被这个时代束之高阁了。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受五千年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惯性地曲解了“师道尊严”的含义,无限放大了教师的权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平等和个性观念的不断张扬,师道尊严的传统地位不断受到挑战,表现在教育的过程中师生关系紧张有时甚至剑拔弩张,这些都曾深深困扰着老师和学生。  相似文献   

15.
主持人的话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但这也是每一个当教师的人每一天都可能遇到的事。我们现在天天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到底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许多学校、老师进行专门的实验研究,更有许多地方专门作为“课题”立项。遗憾的是,这些专门的课题、试验未见得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是不需要专门的“课题”或“试验”去解决的。学生创造性培养问题实质上是一个融会在每一天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育指导思想问题。开拓学生的思路,不要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子里,这才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这个“故事”所揭示的正是这个道理。试…  相似文献   

16.
本书是钱理群老师巡回五地,连续15次演讲的教育演讲稿合集。“梦想”正是钱理群老师教育演讲的中心词。这不是一本以教育专家的身份、眼光、学养来谈教育的书,这是一个从教四十余年的老教师生命体验中的教育,这是一个人文学者眼里的教育。于是,也就有了钱理群老师的两个教育关键词:“生命”与“立人”。  相似文献   

17.
有这样一个盛传已久案例: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学生用“活泼”一词造句。学生甲:“李华同学性格开朗,在体育课匕表现得很活泼。”老师点评道:“很好!”学生乙:“河里的水很活泼。”老师沉吟了一会儿,点评道:“说水‘活泼’不合适,这个造句不贴切……”读完此例,我不禁沉思良久。这是一堂语文课中一个不起眼的教学细节,这位老师处理这一个细节的过程,值得深思!由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是只关注华而不实的教学思路,还是应该聚焦于课堂教学的细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18.
1.有一个掌管教育的官员,给学生出了一道论说《周易》的考题:“乾为金,坤又为金,这是什么道理?”学生们揣着《周易》的监本去到官员面前说:“我们对题目有疑问,来请教老师。”  相似文献   

19.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一次,小学低年级教学研讨课上,做课老师在开课后对学生提出来这样一个问题。当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后,我在下面想,学生能答出来吗?这可是二年级的学生呀!事实也确实如我想,学生读完全班交流的时候,学生都说不出来,确切地是说是不知道怎么回答。老师再三问,才有一个小男孩站了起来,老师大喜过望,“你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个小女孩画了幅画,不小心弄脏了,她在上面画了一只小狗。”“你说得真好!”老师又接着问:“结果怎么样呢?”“获得了一等奖。”老师高兴地表扬了他,让全班同学给他鼓掌。  相似文献   

20.
有个外国教育参观团到某校听课,这是堂观察说话课。老师拿了一只小乌龟让小朋友观察,小朋友高兴极了,有个小朋友得意地学起乌龟爬来,老师认为他太顽皮,就用眼睛瞪他,他竟没发觉。老师气极了,准备课后狠狠地教训他一顿。没想到,外国老师评课时竟夸赞了这个顽皮的学生,说他是这堂课学习最投入的。面对同一种行为,任课老师和听课老师的看法却截然相反。一个认为学生“顽劣”,需要狠狠教训;一个认为学生“投入”,大力给予赞赏。这是评价标准不同造成的。教育评价就像一把“尺子”,无时无刻不在衡量着学生。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用多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