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形象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在文学形象中,语言向形象的过渡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有一个中间环节,即文学具象,因此,文学形象可以分为 形象两个大的层次,两个层次又可以分为语音文字、主义义、具象和外象、意义、内蕴等6个小的层次,由此构成文学形象复杂的内部结构。  相似文献   

2.
刘忠华 《现代语文》2007,(12):101-103
文学的本质是形象。文学形象不仅是文学创作的中心,也是文学教育与鉴赏的中心。形象理论认为,文学形象由表及里,可以分为语言(包括语音文字层和语义层)、语象、具象、思想(包括意义层和内蕴层)四个层次。形象理论关于文学形象内部构成的分析,为文学作品教学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路向,即:加强诵读,感知语音;根据语境,揣摩语义;联系生活,形成语象;联想想象,再现具象;阐释点拨,把握意义;研究思路,探求内蕴。  相似文献   

3.
19世纪美国文学中华人负面形象的大量涌现并不是19世纪的必然结果,而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选择性建构,是黄祸论、他者迫害妄想狂、宣泄情绪和政治运作的综合结果。所以,从形象学的角度来看,John Chinaman,My Jo这首诗歌的出现是对华人文化或者社会的想象和幻象,是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复制品,是把华人做差异性描述和他者化后的,采用象征性套语定型化的产物,因而19世纪下半叶美国文学中华人负面形象的出现主要是文化建构的结果,具有被注视性和提供主体反思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文学教育在学生的人格建构和素质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导学生准确地解读文学作品是实施文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形象解读是文学作品解读中最重要的一环。文学形象及其典范形态有三种基本类型,它们分别与人类知、情、意的精神需要相对应,因而各自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教师在指导学生解读文学形象时,必须引导他们识别、把握形象的类型归属和审美价值,这样才能实现文学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中华散文源远流长,从古到今,经历了数次文体蘖变,散文的创作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散文创作与鉴赏要获得突破性发展,必须借重审美品位的提升。作者认为,散文根本的审美特性在于作家刻划鲜明、饱满的自我人格形象,为读者提供生动的审美观照。本文从散文的历史发展和文学形象论两个层面,试图阐述散文人格的内涵及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文学形象意蕴的模糊性,具有内在意蕴的不定性、含蓄无垠的暗示性、"寓多于一”的复义性等特点.一方面给读者带来理解和释义的困惑;另一方面也造成语义的开放性与能产性,增强语言表现力,产生余味悠长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7.
母亲形象是作家笔下一个弥久更新的文学话题。由于母亲形象自身的丰厚性,同时,各时期的作家赋予母亲形象以富于时代特色的文学描写,都不断丰富着这一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8.
爱情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征,纵观几千年中国文学史,我们从几个女性文学形象身上,看到了婚姻的不幸及为爱情而抗争和对自由的追求;同时,这一组女性文学形象也为我们勾勒出了我国封建社会爱情文明的进展轨迹.  相似文献   

9.
历代中西方文学作品都曾将众多的女性形象作为特殊的审美观照对象,文章对女性形象表现物质属性的美学意义,所反映出的社会善恶观念和女性形象具有的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双重含义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纵观女性形象可以看出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社会地位的演变和女性意识的觉醒,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对促进女权运动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研究中西方文学女性形象对于认识中西方文化的相同性和差异性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出版媒介对文学出版和文学各要素有深刻影响。刻写实物媒介的庄重性和厚重性,赋予了其载负的文学出版物和文学各要素以庄重性和简洁性;抄刻纸媒介影响了文学创作主体的组成、写作者的创作思维、文学出版物形态和接受者群体的变化,从而促成了文学中形象的丰富性和具体的生动性;机械印刷纸媒介带来文学出版的商业化和文学出版物功能的社会化。以媒介为视角,可以增加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出版媒介和古代文学出版相依共变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