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视觉细胞分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在暗光下,视杆细胞灵敏度可比白天增加几十万倍,所以能引起暗视,但辨色能力很差;而视锥细胞则适宜在强光下工作,能辨别丰富的色彩。  相似文献   

2.
夜盲,亦称“雀盲”,表现为暗视觉不完全,暗适应能力减弱,但白昼视觉几乎正常。什么原因呢?这要从视网膜的构成谈起。 视网膜在受到光刺激后转变为神经冲动,沿视神经传入到脑,形成视觉。视网膜能感受光刺激的细胞包括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只感受弱光,在夜间或黑暗处起作用,不感受强光和颜色。视杆细胞的感光物质称为“视紫红质”,眼睛感受微弱光线即依靠这种物质的感光作用;合成视紫红质的必需物质是维生素A,当人体缺乏维生素A时,引起视紫红质代谢障碍,导致视杆细胞功能不全,对弱光的敏感度降低,以致引起夜盲症。…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外出采集植物或室内制作动、植物标本,常是由明处进入暗处,开始看不清物体,认为是自己体质变差了,是身体虚弱的表现。对此,我们认为不是体虚是属正常现象,是视觉适应过程,也就是生理学中讲的暗适应。 大家知道,多数脊椎动物眼球的视网膜中有两种感光细胞,即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分布在视网膜的中央部位,视杆细胞分布于视网膜的周围部分。前者是感受强光刺激并能分辨颜色,主要在白天视物时起作用。后者主要感受弱光刺激,对光的  相似文献   

4.
李晖  赵铭恕 《山东教育》2004,(33):60-60
当人从强光处进入暗环境时,最初对任何物体都看不清,经过一段时间后,又能逐渐看清物体,这种礼堂的敏感性变化,称为“暗适应”。现在城市孩子的暗视应能力普遍较差,应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
颜色与色盲     
视觉是人体所有感觉中最重要的。外部信息约70%是由视觉系统接收、处理和感知的。人眼对于环境中光线和色彩的分辨最重要的在于视网膜中感光细胞层。感光细胞又分为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图1)。视杆细胞细而长,视锥细胞  相似文献   

6.
视网膜的感光成分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网膜后部偏内侧,即靠鼻侧的一边有园形隆起,名视神经乳头,此处没有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神经由此离开眼球。当物象落在此处时,不能引起视觉,生理学上又把该处称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科学家最近发现,终日生活在昏暗中的深水鱼之所以能保持一定的视觉,得益于独特的视网膜结构。他们认为,普通鱼类的视网膜中含有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前者适于感受正常强  相似文献   

8.
读了贵刊89年第2期黄老师的《解释现象题五则》后,对第4小题中的视觉暗适应现象的原因归结为“瞳孔来不及放大”和“瞳孔在弱光下逐渐放大”,笔者认为,这并非根本原因其理由如下:1.据笔者测试,人由明处进入暗处,瞳孔大小的调节只需几秒钟即可完成,而视觉暗适应韵整个过程却需七、八分钟,甚至半小时。2.培适应与视网膜上感光细胞的感受阈的变化有关,即与感光细胞中感光色素的光化学变化有关。人的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可分成对弱光刺  相似文献   

9.
猫头鹰是一种白天休息夜间捕食的夜行性动物。为了在夜间看清目标,猫头鹰练就了一双与之相适应的“夜视眼”。生物学家告诉我们,动物视网膜的感觉细胞分为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类型。猫头鹰的视网膜上主要由视杆细胞构成,在较弱的光线下就可以看清物体,因此它们能够在漆黑的夜里捕食。猫头鹰眼睛的奇特构造,使科学家深受启发。于是,他们仿造猫头鹰眼的视觉原理,研制出“夜视仪”。  相似文献   

10.
一个人从亮光下进入暗处,开始看不清物体,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被称为暗适应。要是体内维生素A不足,视紫红质的恢复受影响,视觉恢复慢,暗适应的时间就长。机体维生素A缺乏达到一定程度,夜晚光线暗淡时视物一片模糊,甚至看不清,这就是夜盲症。  相似文献   

11.
德国的一个研究小组最近发现,光线变弱时,整个世界好象变慢了。视网膜上的视杆细胞能够感知弱光,它们所看到的运动比对颜色敏感的视推细胞所看到的同一运动显得慢。大多数人通过四种视觉接收细胞来认识这个世界。视杆细胞只能感知光线强弱,其他三种视推细胞能够感知红,绿,蓝三种光线。我们能够感知颜色,这都要归功于视推细胞。该研究小组的组长格根弗特纳认为,视杆视觉系统与视推视觉系统对运动的感知有所不同。格根弗特纳认识一个患色盲症的人,三种视推细胞都缺失,他经常抱怨抓不到飞碟。大约有2%的白人不能区分绿色和红色,这…  相似文献   

12.
眼睛色素可能取决于一个氨基酸如果一个人从黑暗的电影院走到明亮的户外,他或她可能要眯一会儿眼,但仍能看物。这种能力强调眼睛的两种光敏细胞如何很好地互补。圆柱形的视杆细胞在暗淡的光中工作最好并慢慢重排,而使彩色视觉成为可能的视锥在明亮中发挥作用且重排得更...  相似文献   

13.
在所有的感觉中,视觉具有重要意义.至少有70%以上的外界信息是由视觉系统接收、处理和感知的.视觉系统实施各种功能,使我们能够分辨万物,感知它们的大小、亮暗、形状、颜色、动静、远近.视觉系统所感受的能量形式是电磁波.人和大多数哺乳动物所能感受的只是电磁波中波长为380~760nm的部分,这一区域的电磁波通常称为可见光.但其他一些动物情况有所不同,例如昆虫能感受紫外光.光源或在各种物体的表面的反射光进入我们的视觉器官——眼睛,由眼的屈光系统成像在视网膜上.在视网膜的光感受器中光能首先转化为电信号,这种信号经视网膜神经元所组成的复杂网络编码、处理,由视神经传向中枢作进一步分析,最后形成视知觉.  相似文献   

14.
1、科学家们认为,动物大脑感受视觉的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有________或物体反射的光线作用于眼球的视网膜。2、生活在不同深度水域的鱼类,其______结构各不相同。3、生活在水深1600米上下的鱼类完全没有视锥细胞,其整个视网膜都充满了________。4、原来,冬虫夏草是一种叫“______  相似文献   

15.
初中物理第二册中介绍了光的色散和物体的颜色等内容,本文试就人眼的彩色视觉功能及物体的颜色问题作一简述,供教师参考。我们所说的物体的颜色是指可见光对人眼的作用,并通过大脑产生的视觉印象。人眼中接收光信号的是视网膜的光敏层,其中杆状细胞仅能感受光的强度,对颜色不敏感,不能形成彩色印象;而锥状细胞感受一定光强的颜色信号,能在大脑中产生颜色印象;若光信号强度太低,锥状细胞也不能感受颜色信号,因此在黑夜或黑暗的环境里,人们只有“黑白”的印象;即使光强足够使人眼感受颜色,而当光强有变化时,人眼看  相似文献   

16.
鼠目为何只寸光我们常用“鼠目寸光”来形容目光短浅,这是因为老鼠确实是深度近视眼。高等动物的眼睛里有一层视网膜,上面有两种感觉细胞——圆柱细胞和圆椎细胞。在暗弱的光线下,只有圆柱细胞有感光作用,而强光下主要是圆椎细胞起感光作用。鼠眼的圆柱细胞比圆椎细胞发达,只能  相似文献   

17.
荣启 《小学生导读》2010,(11):36-36
在动物眼睛最里边的视网膜上,有许许多多神经细胞,它们会把从外界接收到的信息迅速传递给大脑,形成视觉图像。视神经细胞分为两种,一种是能捕捉亮光的锥状体,一种是能捕捉暗光的杆状体。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物理、生理和心理学,在讨论感受器及其一般特征,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和编码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为什么眼睛只能感受“可见光”,视网膜上感光细胞的分布和感光功能,以及听觉、声强和声强级等内容。  相似文献   

19.
<正> 人的正常眼有精确、完善的色觉功能,可区分波长在380~760nm可见光谱中的150余种不同的颜色,主要是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色。色觉使我们拥有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1.颜色视觉1.1 视觉的产生。视觉的外周器官是眼,光波的感受器是眼球壁内层的视网膜。外界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进入眼内,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的实像,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引起超极化型的电位变化,经过视网膜内复杂的细胞网络传递和初级信息处理,最后诱发节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沿视神经传入视觉中枢——枕叶距状裂上、下缘皮质,形成视觉。因此,视觉是由眼、视神经和视觉中枢的共同活动完成的。据估计,在人脑获得的全部信息中,90%以上来自视觉。  相似文献   

20.
神奇的鸟眼     
夜幕降临,百鸟入林,四周静悄悄的.几个小孩手拿电筒去捉麻雀,电筒的光柱进行搜索,突然照到了一只麻雀,只见它停在树上,睁着两只眼睛一动不动,对这突如其来的光线,没有作出任何反应,小孩用手一下子把它抓住,"喳喳喳……"麻雀一个劲儿地拼命惊叫.它为什么不趁着电筒亮光马上飞走,而老老实实俯首就擒呢?原来,麻雀和其他一些鸟类的眼睛到晚上是看不清东西的.我们知道,眼睛看东西,主要靠视网膜上的感觉细胞,再由视神经传递到大脑.早在1973年科学家舒尔茨就指出,眼睛有两种光感受器,一种是视杆细胞,利于夜视;一种属视锥细胞,便于昼视.在麻雀眼睛的视网膜上,只有圆锥细胞,没有或很少有圆柱细胞.这就不难理解了,麻雀在白天很活跃,人很难接近它;可一到晚上,它什么也看不见,即使是有一道强光射来,眼前也不过是一片白茫茫的,这种现象俗称"雀盲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