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学教育(上)》2014,(5):159-160
近日,著名作家严歌苓新作《妈阁是座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严歌苓1986年出版第一本长篇小说,迄今已出版《第九个寡妇》《白蛇》《扶桑》《赴宴者》《小姨多鹤》《陆犯焉识》等多部长篇小说作品。  相似文献   

2.
《小姨多鹤》是作家严歌苓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中她塑造了两个形象鲜明的女性人物——日本女人“小姨”多鹤和中国女人“母亲”小环。战争的硝烟,命运的遭际,让这两个女人走进同一个屋檐,演绎了爱与恨牵绊着的一生。犹如一朵并蒂莲,严歌苓赋予这两个从苦难岁月中一路走来的女人以善与美,书写出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3.
继《风声》之后,《人民文学》二度刊出了长篇小说——严歌苓的《小姨多鹤》。小说延续了《扶桑》、《第九个寡妇》等严歌苓创作中着力塑造隐却自我、性格执著、长于以不变应万变的“东方女性”一脉,向读者奉献出“地道”的日本女子多鹤和地道的中国女子小环这个形象。  相似文献   

4.
正严歌苓的小说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之多,在海外与中国当代作家中,很难找到人与之媲美。从早期的《心弦》、《天浴》、《少女小鱼》、《学校的故事》到以后的《谁家有女》、《情色》、《老囚》、《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金陵十三钗》、《幸福来敲门》、《剧场》、《归来》直至《芳华》,严歌苓在海外被认为是最有人气、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与编剧。她神游在小说与影视艺术之间,她的经典作品几乎家喻户晓,《小姨多鹤》与  相似文献   

5.
《小姨多鹤》是华人作家严歌苓的代表作,小说以展示作者独特的人性关怀而见长。严歌苓以女性人道主义视角塑造了竹内多鹤这样一个具有多重伦理身份的孤女形象。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中的伦理身份以及种族伦理等方法来分析这部作品,进一步考察竹内多鹤所具有的多重伦理身份以及她的伦理选择。  相似文献   

6.
《文学教育(上)》2010,(3):158-158
由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小姨多鹤》即将开播。《北风那个吹》的导演安建,将和孙俪、姜武等主演一起,讲述日本遗孤多鹤,在中国东北人家中三十多年的经历。同名小说《小姨多鹤》故事主人公是留在中国的日本女孩多鹤,二战后被一户东北百姓收养。面对和日本人有仇的“嫂子”,还有叫自己小姨的亲骨肉,多鹤宽容坚强地活了下来,一开始单纯对中国人感恩,最终才理解了异国的亲人。  相似文献   

7.
“小姨”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是一个“意象”。由于“我”的近水楼台,小姨往往是介于“我”与“父辈”之间的曲径,一扇可以打开通向幽秘人生的窄门。严歌苓的《小姨多鹤》中的“小姨”是日本少女多鹤在生存险境之下不得不虚构为朱小环“妹妹”,  相似文献   

8.
中国小说学会2008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揭晓,25部作品榜上有名。陈骏涛、公仲、李星、夏康达、吴义勤、江冰、谭湘等组成的评委会经过无记名投票,从初评的150余篇作品中推出25部上榜优秀作品,其中长篇小说5部、中篇小说10部、短篇小说10部。长篇小说包括严歌苓的《小姨多鹤》、孙皓晖的《大秦帝国》、方方的《水在时间之下》、吴玄的《陌生人》和蒋子龙的《农民帝国》;  相似文献   

9.
严歌苓的文学作品,特别是90年代以来,在姐妹情谊的表现上更为突出女性的同盟关系,来共同应对外界环境的压力,成为彼此在精神上的慰藉。以这种组合形式,来表达对男权中心社会的抗拒和不满。她在小说《小姨多鹤》中,有意识的弱化了男性形象,但并没有十分激进极端的完全拒绝男人的存在,将男性刨除在生活之外,去创造一个极端的、纯净的"女儿国"。本文试着探究严歌苓《小姨多鹤》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与"姐妹情谊"。  相似文献   

10.
近日,继《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之后,严歌苓再推新作,将目光对准了1942年的上海。这部号称为“上海版辛德勒名单”的长篇小说,以爱情故事h核心,表现抗战年代的小人物命运。《寄居者》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期间的上海,由女主人公“我”在晚年讲述给一位传记作者听。“我”在1939年的上海,  相似文献   

11.
在小说《小姨多鹤》中,严歌苓塑造了一个具有悲剧人生的女子竹内多鹤,并对其悲惨身世和不幸遭遇进行了最大限度地展示。多鹤的悲惨命运成了分析这部小说的着眼点,因而全面分析多鹤悲剧人生并剖析造成其悲剧人生的原因也就具有了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严歌苓的作品多从女性视角出发,描写流散他乡的寄居者形象。本文即从她的三部作品(《扶桑》、《小姨多鹤》和《无出路咖啡馆》)来分析探讨她笔下的寄居者群体。无论是卖笑女、普通家庭主妇,还是小知识分子,她们都背负同样的命运。严歌苓以女性独有的敏感,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在对异域文化碰撞中所产生的错位意识传达中,完成了对东西方关系的自省和审视,证实了东方是可以自我言说的。  相似文献   

13.
<正>"小姨"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是一个"意象"。由于"我"的近水楼台,小姨往往是介于"我"与"父辈"之间的曲径,一扇可以打开通向幽秘人生的窄门。严歌苓的《小姨多鹤》中的"小姨"是日本少女多鹤在生存险境之下不得不虚构为朱小环"妹妹",孩子们的小姨,作者由此呈现出她们姐妹的沧桑命运。小岸的《唐娜阿姨》也是"我"的小姨,小姨为自己虚构的爱情令人唏嘘不已,梦想版的唐娜姨妈成全了现实中的"我","我"也在爱中学会了守护爱。而黄咏梅的"小姨"指向更为明确,她就是70后的一个女性代表,一个精神上高贵独立、追求自由、孩子般纯真古怪的个体却成了时代不合时宜的弱者,她抓住了理想主义的尾巴却  相似文献   

14.
严歌苓的《小姨多鹤》再次对"人性"主题进行挖掘。通过多鹤、小环和张俭三个人关系和情感的层层转变,即从小环和张俭对多鹤的同情到张俭与多鹤之间的爱情,再到他们三人在经历种种磨难之后形成的亲情的转变表现人性的升华和超越。  相似文献   

15.
严歌苓善于表现历史显流中的人性潜流,她的近作《小姨多鹤》从个人史、心灵史、民族史三个方面揭示了一部特殊历史时期的人性史,并以人道主义为基调,勾勒出了主人公的从死亡之境走向苦难之路和通往彼岸的隐秘之路,小说中的道德判断也进行了延期。  相似文献   

16.
严歌苓的《扶桑》、《小姨多鹤》和《第九个寡妇》等作品及其评论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但她的第一部英文小说《赴宴者》的评论却几乎为零。《赴宴者》的叙事话语颇具特色,叙事话语模式通过直接引语与自由直接引语的交替使用,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更能体现小说的主题意义。表面上小说似乎描写了社会及人性的阴暗面,充满了对人生的失望。事实上,小说具有潜文本意义,这种潜在的主题意义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小梅体现。因此小说的基调不完全是悲观的。  相似文献   

17.
严歌苓的《扶桑》、《小姨多鹤》和《第九个寡妇》等作品及其评论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但她的第一部英文小说《赴宴者》的评论却几乎为零。《赴宴者》的叙事话语颇具特色,叙事话语模式通过直接引语与自由直接引语的交替使用,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更能体现小说的主题意义。表面上小说似乎描写了社会及人性的阴暗面,充满了对人生的失望。事实上,小说具有潜文本意义,这种潜在的主题意义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小梅体现。因此小说的基调不完全是悲观的。  相似文献   

18.
本期有几部重要长篇推出。《人民文学》继去年的《风声》之后,在三、四期连续推出严歌苓的《小姨多鹤》和阿来的《空山》(第六卷,终结篇),看来,一直以发中短篇为主的《人民文学》已决意参加长篇的角逐。作为《空山》的收官之作,阿来将气韵贯彻至终,使《空山》成为90年代中期以来当代文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在整个当代文学史上也是不得忽视的长篇巨制;继《扶桑》、《第九个寡妇》之后,严歌苓在新一部的历史长篇中继续塑造着以不变应万变的东方女性形象,其浓艳极致的笔调、超稳定的历史观、东方特色的女性观以及概念  相似文献   

19.
严格地说,应当是王葡萄与竹内多鹤。这么说就能让人揣测到一点,这是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日本人的名字,恐怕都是女人。这是严歌苓的小说《第九个寡妇》和《小姨多鹤》中的两个主人公。我最近先后读了她这两部都是以女人为主角的小说。如此佐读,发现这两个女人有很多的相同。她们都出生在1930年左右;凄苦悲凉的一生都是由日本侵华战争造成的;不管是做了寡妇,还是或妾或偏房的尴尬身份,她们在情与性上走过的都是畸形的悲惨的历程;然而作者在她们身上描绘了浓烈的人性色彩,并在她们身后铺开了一样跌宕起伏的历史画面。葡萄的家在中原,多鹤被卖到东北。两个女人一登场,舞台背景就是经日本鬼子蹂躏的大半个中国。到了葡萄抱回返城知青的弃婴,集市上已经摘下华国锋的相片;多鹤回日本寻亲,“四人帮”也早倒了。严歌苓就是在这只言片语间让历史背景清晰可见。大体就是这30几年,可这是中国沧海桑田、波诡云谲的时代,在葡萄与多鹤身上相同地展现了作者心中对人性的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如果说故事都开始在日本投降之时,那两个故事的最大不同就是葡萄的国家是战胜国;多鹤的国家是战败国。败了的国家卖女孩,胜了的国家打内战。正是在这历史最污秽之处,严歌苓在两...  相似文献   

20.
严格地说,应当是王葡萄与竹内多鹤。这么说就能让人揣测到一点,这是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日本人的名字,恐怕都是女人。这是严歌苓的小说《第九个寡妇》和《小姨多鹤》中的两个主人公。我最近先后读了她这两部都是以女人为主角的小说。如此佐读,发现这两个女人有很多的相同。她们都出生在1930年左右;凄苦悲凉的一生都是由日本侵华战争造成的;不管是做了寡妇,还是或妾或偏房的尴尬身份,她们在情与性上走过的都是畸形的悲惨的历程;然而作者在她们身上描绘了浓烈的人性色彩,并在她们身后铺开了一样跌宕起伏的历史画面。葡萄的家在中原,多鹤被卖到东北。两个女人一登场,舞台背景就是经日本鬼子蹂躏的大半个中国。到了葡萄抱回返城知青的弃婴,集市上已经摘下华国锋的相片;多鹤回日本寻亲,“四人帮”也早倒了。严歌苓就是在这只言片语间让历史背景清晰可见。大体就是这30几年,可这是中国沧海桑田、波诡云谲的时代,在葡萄与多鹤身上相同地展现了作者心中对人性的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如果说故事都开始在日本投降之时,那两个故事的最大不同就是葡萄的国家是战胜国;多鹤的国家是战败国。败了的国家卖女孩,胜了的国家打内战。正是在这历史最污秽之处,严歌苓在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