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数学教师》2010,(1):59-59
“东道国”是由“东道主”一词演变而来的。春秋时期,秦晋围郑.郑派烛之武劝秦退军: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秦如果不灭掉郑国,而叫它成为东方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缺少的资材食用由郑来供应,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秦从其言撤军。郑在秦的东方,故称东方道上的主人。  相似文献   

2.
张灏 《学语文》2011,(1):76-76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开始劝秦穆公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意思是说你们两个大国来围攻我们这小小的郑国,好比两个大石头来砸一个小鸡蛋,  相似文献   

3.
行李是古代汉语中来历悠久的词语.在上古是指代表国家出使的使节。如《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意为秦国如果放郑国二马,郑国可以担当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那么秦国使节出使东方,郑国可以供给歇宿与物资,对秦国来说没有什么害处。)  相似文献   

4.
好词实验室     
东道主 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一起围攻郑国,郑国于是派烛之武去秦国劝秦退军。烛之武对秦穆公说:“郑国在秦国的东方,秦国如果不灭掉郑国,而叫它成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到各国来来往往,缺少的食物、物资都由郑国来供应,这对秦国不是也挺好的吗?”  相似文献   

5.
《左传》工于记言,许多外交辞令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前人将《左传》的这个特点称之为“行人辞令之美”(“行人”即指外交特使)。《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其中的一篇代表作。本文的中心是烛之武游说秦穆公而使之退兵。说辞虽仅125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宕,表达了五层意思。第一层:坦言“知亡”,示弱臣服,以满足强敌的骄横心理,为说服提供契机。第二层:指出若“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反面推理,告之“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层:从正面来说若“舍郑”,郑国则愿作为秦国“行李之往来”的东道主,对秦“亦无所”,既进一步说…  相似文献   

6.
在秦晋联军大举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的紧要关头,烛之武应郑文公之请,只身赴秦,成功地说服秦穆公单方面撒军,瓦解了秦晋联盟,拯救了国家命运。且看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一段说辞: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这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这段说辞虽只寥寥125字,却充分展示了烛之武高超的游说…  相似文献   

7.
东、南、西、北是方位词.这四个字又有一些特定的词义.论其掌故,颇为有趣. 东,现代称主人叫“东家”.某某人请客吃饭,则称“我来做东”或“我来会东”.这种说法追本溯源,是“东道主”一词.“东道主”最早出现于《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说的是春秋时期的郑国被晋国军队和秦国军队所包围,情况危急.郑国派烛之武去面见秦国国君,陈述郑国被夹击,消灭之后,只会对晋国有利(因郑国与晋国毗邻),对秦国反而有害.劝说秦国留下郑国,“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意思是,秦国让郑国作为东道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郑国,一旦资粮缺乏,郑国就能及时供给——秦国国君顿时省悟,遂听从了烛之武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东,现代称主人叫“东家”。某某人请客吃饭, 则称“我来做东”或“我来会东”。这种说法追本溯源,是“东道主”一词。“东道主”最早出现于《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说的是春秋期间的郑国被晋国军队和秦国军队所包围,情况危急。郑国派烛之武去面见秦国国君,陈述郑国被夹击、消灭之后,只会对  相似文献   

9.
《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的辞令精彩 ,可谓巧言善辩 ,各臻其妙。《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说秦君的辞令引人入胜 ,非常漂亮 ,可谓点击要害 ,应对从容。秦晋围郑 ,完全与秦无关 ,秦国所以出兵 ,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 ,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 ,以扩张自己的势力。当他知道亡郑只能对晋有利 ,而对秦不仅毫无好处反而有害的时候 ,他就会一改过去的所为 ,反过来帮助郑国。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 ,紧紧地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 ,晓之以利害 ,这就使秦君不能不听从他的说辞。烛之武说辞的巧妙还表现在 ,他奉命去说秦君 ,完全…  相似文献   

10.
《同学少年》2015,(3):55
<正>"东道主"这个词来自春秋时期的一个典故。公元前630年,晋文公和秦穆公的联军包围了郑国国都。郑文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向老臣烛之武求救。烛之武想了很久,决定深入险地,凭自己的口才设法为郑国解围。当夜,烛之武趁着天黑叫人用绳子把自己从城头上吊下去,私下会见了秦穆公。晋国和秦国是当时的两个大国,但它们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明争暗斗。烛之武巧妙地利用了它们的矛盾,他对秦穆公说:"秦晋联  相似文献   

11.
东道主     
春秋时,秦、晋两个大国围攻弱小的郑国。面对危机,郑文公恳求老臣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烛之武夜里去见秦穆公,他用谦卑的口吻,将灭亡郑国后秦国的得失说了一遍,又提起晋国不讲信义的事。在讲到保存郑  相似文献   

12.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穆公放弃攻打郑国,显示了烛之武出色的外交才能与雄辩的口才。本文对烛之武的语言艺术及逻辑修辞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3.
《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左传》中的名篇早已为众人所熟知,人们对烛之武那超凡的智慧和胆量颇为叹服,仅仅三言两语,就将秦、郑、晋三国之间的利害关系展示得异常分明与透彻,促使秦穆公首先单独撤兵,从而瓦解了两大强国大兵压境的态势,使郑国这个濒临灭亡的小国,转瞬之间不但逃脱了亡国的厄运而且获得了与秦国结盟这一外交斗争的新胜利。因此人们对烛之武的才能赞不绝口,正是他出众的外交辞令改变了郑国的命运。然而,人们在赞美烛之武的同时,却不应忽略文中的另外三位要人,除了烛之武以外,还写到三位国君,即郑文公、秦穆公和晋文公。对这三位国君尽管着墨不多,但他们的形象却依然十分富有特色。  相似文献   

14.
“贰于楚”(见人教社2003年6月版高中《语》第一册中的《烛之武退秦师》)是晋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的两个理由之一。  相似文献   

15.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讲的是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伯让烛之武出面单独与秦穆公谈判,晓以利害,终于说服秦穆公撤军,使秦晋联盟破裂,从而顺利解围,郑国得以保全的事。文章篇幅短小,人物着墨不多,叙事简洁,尤以语言描写见长,备显烛之武的说话功力。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伯听取佚之狐的建议,请烛之武出面与秦军谈判。烛之武因早年不受重用,牢骚满腹无处宣泄,现正好借此机会发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话委婉含蓄,其言外之意是:我年轻的时候您不用我,如今国家有事您才来找我,我不干,您另请高明吧,!”郑伯既惭愧又生  相似文献   

16.
胡天泉 《现代语文》2006,(5):128-128
高一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选编先秦谏说类历史散文三篇:《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情动词警、谏说巧妙而使人君采纳,几达“一言兴邦”之功效。现就三篇文章的“巧谏”艺术略作探讨。1.烛之武:巧借矛盾公元前630年,秦晋围郑。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一是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这事本与秦无关,但秦想借此“捞一把”,扩张一下势力。国难当头,郑国老臣烛之武临危受命,身赴敌营,劝秦撤兵。他谏说成功的关键,是巧借了秦晋之间的…  相似文献   

17.
李桃兵 《语文天地》2013,(12):12-13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鼓动如簧之舌说退秦军,尽显春秋时期纵横家风采。秦穆公率秦军随晋文公伐郑,在烛之武一番游说下又立即撤军,并且派人帮助郑国守土,如提线木偶,  相似文献   

18.
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军围郑,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郑伯起用老臣烛之武往见秦穆公,轻摇三寸不烂之舌,使秦晋联盟瓦解,秦穆公退兵解围,晋军还师,郑国转危为安。这是《烛之武退秦师》所记载的史实。全文不满三百字,却把秦晋围郑的原因、双方力量的对比、最终结果等纷繁芜杂的事件交待得清清楚楚。而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下面试简析之。不卑不亢,欲擒故纵,是烛之武劝说艺术的第一个特点。烛之武入秦师,目的是求秦穆公退军解围。奴颜婢膝,一味哀求,会令人生厌,也无济于事;态度强硬,夸夸其谈,更会令人反感。烛之武的语言却不卑不  相似文献   

19.
<正>《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讲述的是鲁僖公三十年秦晋联军围攻郑国,在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郑国老臣烛之武临危受命只身赴秦营,以三寸之舌说服秦穆公退兵,使郑国转危为安的故事。烛之武何许人也,以年老体弱之身,能在国难当头,凭一己之力,巧妙化敌为盟,最终做出一番救国存家的伟业。关于该人的正式史料,留存记录的只有左传中的  相似文献   

20.
教学十余年,令我记忆犹新的还是那次讲《烛之武退秦师》。课上我情绪激昂,妙语连珠,细致生动地分析了烛之武之睿智之巧言。自我感觉其精彩细腻可谓一堂成功的示范课。可是,最后总结时,一位学生提出了异议,说自己并不觉得烛之武聪明,反而认为他的勇敢更胜他的聪明:烛之武当面指责郑国国君,表明自己的不满是勇敢;在秦晋兵临城下之时,“夜缒而出”是勇敢;将要亡国之臣只身面对不可一世的秦穆公直陈战争利弊是勇敢。学生话音未落,课堂就沸腾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