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是一门极大极实用的学科,而课堂是一个极有限的实施基地。要将二统一起来,就必须“经济”地组织好一堂课,做到将艺术的渲染,思维的激活和学法的掌握结合起来,变“学海无涯苦作舟”为“学海无涯乐作舟”,真正做到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程改革中,已有教师用"书山有路乐为径,学海无涯趣作舟"来概括执教者的教学风格.笔者在这"乐径"、"趣舟"之中做了一个小小的尝试--"课前十分钟口语训练",以培养学生说、写能力.  相似文献   

3.
教海拾趣     
<正>我们常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来激励学生.实际我们更应提倡"学海无涯趣作舟",培养学生"阳光、乐为、梦想"是我们的追求.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点趣事,与各位共享.在2013年新生入学的第一天,我给学生们精心准备了一节别具一格的研讨课.伴随着上课声的音乐的响起,教室里已经座无虚席,静悄悄的,个个都翘首以待精彩的情形发生.只见教室的遮阳窗帘刷刷落下,随之多媒体的荧光屏也亮起来了.忽然,一片  相似文献   

4.
国内某知名杂志曾裁有《情绪好学习效果佳》一文。文章开头写道:“中国有句格言‘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一直是与‘苦’字连在一起的。但最近的研究认为。要使学习更有效果。应提倡‘乐’字。”紧接着该文作者引用联邦德国一位心理学教授的研究成果.论证了“情绪越好学习效果越佳”这一论题。然后,大声疾呼要将“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格言改成“学海无涯乐作舟”才好。  相似文献   

5.
学海无涯苦作舟,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片学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是学海行舟,而教师就是学海行舟的舵手.面对茫茫大海,舵手是关键.一个成功的舵手,将引导学生在放飞思维的航海旅程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到达彼岸.  相似文献   

6.
历代学者多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为座右铭,在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确有不妥。应改为"书山有路活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现如今多数老师大搞题海战,"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师生的命根!"师生、家长都在盲目  相似文献   

7.
刘决书 《学苑教育》2012,(10):31-31
学习是一个人终生面临的重要任务。一个人学习仅靠"苦"是行不通的,还得讲究有效地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变"学海无涯苦作舟"为"学海无涯法作舟"。  相似文献   

8.
作文创新是一种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激发想象,抒发感情,表达观点的作文形式.中考作文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和紧张的气氛下完成的,如果想在考场上得心应手的话,掌握一些写作创新的技巧是不可缺少的. 一、立意要独到深刻 突破思维定势.要打破常规去思考、分析,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譬如,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崇尚素质教育、提高学习效率的今天,我们不妨倡导这样的观点"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既有新意,又符合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9.
名言品读     
正我们的骄傲多半是基于我们的无知!——[德]莱辛名言赏析德国文艺理论家莱辛告诉我们不能骄傲。自古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海无涯",我们感叹于知识的世界如海洋般宽广,除了课本上的知识以外,生活中也有很多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所以我们要学会"苦作舟",  相似文献   

10.
"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乐于接触它,并且兴致勃勃地全身心投入学习和探索,变"苦学"为"乐学",从而达到"数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境界.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11.
有一句古老的格言:"学海无涯苦作舟",它强调了学习是无止境的。可"苦"的事情,人们又大多是不太愿意去做的。就人类所有的科学文化知识而言,的确可以说是"无涯"的,而且我们又处于"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以比以前任何时期都快的速度扩展着……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就更需要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一、当前"减负"中存在的错误认识及主要表现   (一 )矛盾论:"减负"与素质教育是矛盾的,要提高素质就不能"减负",要"减负"就提高不了素质。   持这种观点的人,把素质教育与"减负"机械地割裂开。他们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要全面提高素质,就必须通过刻苦的学习、艰苦的磨炼才行。他们错误地理解"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要做到勤学、苦学就必须加重学生的负担,决不能"减负"。某校一位校长在会上公然说:"我不认为现在的学生负担重,他们还有很多时间到处转游,三个一群五个一伙逛商店、踢足球、玩游戏…  相似文献   

13.
有同学会问:常听说“学海无涯苦作舟”,什么时候有过学海无涯“乐”作舟?谁不知道“十年寒窗”是极其辛苦的事呢!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从苦学中体会“学”的快乐。  相似文献   

14.
曾经有一位学生把贴在教室墙上的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下联改成了“学海无涯乐作舟”。“以乐作舟”,不仅仅是这位学生的向往,也代表着广大中小学生的心愿,是他们向我们教师向整个中小学教育现状发出的呼喊!  相似文献   

15.
个性虽然一直被教育界所关注,可是真正实践起来却很难。“语文分享教学”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在“分”中关注个性。生命的成长莫过于乐享生命。在乐享中学习,学习会更容易和生命融合。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从学海无涯苦作舟中走出,苦可作舟,乐更可作舟。语文分享教学旨在尊重学生生命,尊重学生个性,尊重语文本真,乐享教学过程,让学为教学主体,学和教互换互融。  相似文献   

16.
学无止境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诗对于我们初中生而言,几乎无人不知,可大部分同学只从中意识到"知识的无穷尽""读书求学必须勤奋、能吃苦",少有人悟到它的另一层意思:既然学海无涯,那么,学习也应是没有止境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师的三重境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相似文献   

18.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一句名言,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成为激励人们发奋读书的座右铭。的确,苦读应是小学生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素养,但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学生只要苦读就够了吗?学贵有  相似文献   

19.
纵观中国教育历史,苦学与乐学关系问题始终主导着人们学习的话语权,而苦学与乐学的洽合、碰撞甚至冲突,不仅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阐明了学习的本质属性与社会意义。从传统"乐学"理念与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习关系入手,在探究它们之间的渊源、特色、行为关系的同时,试图使专业研究生的学习从"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自在,润化为"学海无涯乐作舟"的自由。  相似文献   

20.
一 学习究竟是苦的还是乐的?有人认为是苦的,主张“苦学”。中国有句古训,叫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苦学的典型观点。于是“头悬梁,椎刺股”等苦学事例,长久流传。有人则认为学习是快乐的,主张乐学,寓学于乐。孔子曾经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现代人们提倡“愉快教育”,将上述古训修改为“学海无涯乐作舟”。这是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