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诗经》中有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是以衬音助词加实义单音节词的方式构成衬字双音结构,该结构又与相对应的叠音状貌词存在密切联系。结合《诗经》文本实例和数据统计,从表意、句法、音律等方面,对《诗经》状貌词中衬字双音结构与叠音词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苗亮亮  查中林 《现代语文》2006,(11):122-122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门人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汉语的主要特点.其语言简单明了、准确含蓄,并使用了一些叠音词.据我们统计,《论语》中除却引用《诗经》中的叠音词"穆穆"、"战战兢兢"外,共有叠音词26个,出现了35次.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叠音词基式与相应叠音词间的意义关系以及叠音词的重叠形式.  相似文献   

3.
叠音词是一种词汇现象,它被大量运用于《诗经》的许多篇章中。本文对《诗经》中的叠音词进行了分类,并就叠音词对诗中主体情感表现所起的作用,以及《诗经》大量使用叠音词的缘由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运用了大量的叠音词,作为修辞手法的一种,叠音词除了可以写景状物、描摹声音、渲染气氛外,在强化诗作音韵、结构、规整诗作句式方面也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诗经》现存305篇,其中有189篇运用了叠音词,本文对《诗经》中的叠音词进行了全面的统计,通过对其分布运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叠音在诗作音韵、结构、句式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的修辞手法可谓丰富多彩,尤其它的语言注重运用叠音、双声、叠韵、拟声等修辞手法,给人以音韵和谐,铿锵悦耳之感.本文试从叠音、拟声的运用上来分析《红楼梦》语言的音乐美.一、叠音叠音词是用音节重叠的方式构成的,用于描摹声音、色彩和情态,具有生动而细致的描绘作用,以及加强声音印象,表现旋律的功能.《红楼梦》对叠音词的运用,形式多样,有时叠音单用,有时叠音对偶,有时叠音连用,收到了强烈的音韵效果.  相似文献   

6.
《诗经》中的叠音修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有大量的叠音词,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它具有摹形绘色、写景状物、渲染气氛和刻画人物形象的功能。首先分析《诗经》中叠音词的形式,并对其在描摹景物、刻画人物、抒发感情方面的作用做了简单地分析,也对其对后世诗词创作曾经产生过的影响做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汉语中的叠音词集中体现了汉民族文学的音美、形美和意美。《聊斋志异》中有着大量象声叠音词、描摹状物叠音词及比喻叠音词,分析松迪和阿拉坦巴干两个蒙译版《聊斋志异》,发现译音采用意译、以实译实甚至忽略或者省略不译处理相关叠音词,导致译文音韵、节奏、非语言音素呈现等方面与原文相去甚远,造成审美缺憾。其实选择蒙语中与原语言风格相似、效果相当的词填补语言差异所致空白是一种合理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8.
《诗经》叠音词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诗经》叠音词分为垒间单纯词和叠音合成词两类。使用本字来记录其音义的叠音单纯词,其单字义与叠音词词义密切相关。因“本无其字”而借用一个同音(或音近)字来记录音义的叠音单纯词,其单字义与叠音词词义毫无关系。使用本字的叠音合成词,其了义与叠音词词义相同,使用通过叠音合成词,其单字的本义与叠音词的意义毫不相干。因此,不能仅凭单字的叠音词有无意义上的联系来判叠音词的属性。  相似文献   

9.
叠音词是先秦汉语复音词中的重要成员,AABB式组合是叠音形式的一种。《诗经》中AABB式组合共出现26次23个,与现代汉语相比几乎现汉中的所有类型在《诗经》中都已经萌芽或产生,但在结构方式上却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叠音词作为古今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式,自<诗经>以来,在历代诗词歌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能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旋律美,给人以鲜明的感受;可以用来绘声描色、拟物状景、突出语意、渲染气氛,具有一定的表情功能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以宋词中的叠音词为研究对象,从语言学的角度着重分析了宋代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欧阳修、晏殊、柳永、姜夔等七位著名词人作品中叠音词的使用情况,以期管中窥豹,探讨叠音词在宋词中的运用及其语法特征.  相似文献   

11.
赵征 《考试周刊》2013,(38):14-15
《高僧传》是南北朝时期梁.释慧皎所撰写的一部佛教典籍。书中多处使用了叠音词。叠音词,古时叫做"重言"或"复字",本文运用现代语言学知识对《高僧传》中的叠音词作分析和归类,并提出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极为深远的影响。《诗经》中运用了大量的叠词,本文所说的叠词包括叠音词和单音节词的重叠形式,《诗经》中的叠词不仅是一种词汇现象和语法现象,从语用层面上看,还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本文主要探讨叠词在语用平面上的作用,就叠词对《诗经》意象塑造、意境升华、声韵锤炼几方面所起的作用谈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作为古今汉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叠音被人们广泛运用.叠音词也成为一个数量巨大,同时极具特色的群体.叠音这种语言形式是随着文学和语言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叠音词具有十分丰富的修辞功能,因此在历代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应用.研究叠音词的历史发展原因,以及叠音词的运用表现,我们可以发现其独特的艺术效果,揭示其语言价值,可以使我们对叠音词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杨舍鸣、周德旗先生在《(诗经)叠根词皆为形容词)①一文(下简称“《皆》文”)中,就《诗经》重叠词词性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胆《皆》文在对讨论范围的划定,对叠音词与叠根词、词与非词的判断及其作出的基本结论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加以商榷的问题。上讨论要划定一个范围。这一点,《皆》文在标题中便表明了,其讨论范围为《诗经》叠根词的词性。讨论范围的划定,应能够充分和经济便捷地满足研究的需要。这一点,《皆》文却未能作到.首先,《皆》文划定的讨论范围,未能充分满足其研究目的。《皆》文的研究目的之一,是要通过…  相似文献   

15.
形容状貌特征的叠音词,突显词义特点,增强声音形式,有助于词源关系研究。《诗经》运用大量叠音词,是集中探讨叠音词的意义和词源关系的理想材料。以叠音词的意义特点和声音形式为衡量标准,我们可以对同一感觉范畴的叠音同源词进行初度系联;在同一感觉范畴内,可以根据由客观规律决定的意义相通关系,对初度系联的结果进行二度系联;不同感觉范畴内的意义,由于"通感"而发生意义联系,可据此进行三度系联。根据系联的结果,归纳叠音词的一些特点和规律:一,各感觉范畴之间,视、听范畴的词占绝大多数;二,叠音词主要表现在对量度、光度、长度和状态(气势)的形容;三,量度和状态(气势)的词多于光度和长度的词,反映诗人对数量和气势的特别感受和重视;四,听、触和味、嗅范畴的词,与视觉范畴的通感,首先都与数量意义相通,而不是与光度、长度相通。这说明,视、听、触和味、嗅的感知,对其量度的感受。从词源学的感知机制看,义通和通感的发生,当是语言发生之初心理感受的相同,而不是词语发生之后的比喻或映射。  相似文献   

16.
《诗经·周南·卷耳》和《》二诗中的“采采”一词 ,今人多解释为“采了又采”。本文从《诗经》中叠音词的使用情况和该词在二诗中的具体作用这两个方面 ,详细论证了上述说法的错误 ,认为应采用清人戴震和马瑞辰的说法 ,将“采采”一词看作单纯词性质的形容词 ,意为“众多貌”。  相似文献   

17.
在《古诗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里,“行行”是文言重叠词,不是文言叠音词;在《论语·先进第十一》的“子路,行行如也”里,“行行”是文言叠音词,不是文言重叠词。文言叠音词,又叫重言词,是指用重叠音节的办法构成的词;文言重叠词,是指单音节词重叠运用的语法现象。二者虽都有字面上的重叠,实质上是根本不同的。如: 甲、洋洋《岳阳楼记》辘辘(《阿房宫赋》)潺潺《醉翁亭记》) 琅琅(《祭妹文》) 乙、熙熙(《捕蛇者说》)坎坎(《诗经·伐檀》)草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区区(《过秦论》) 丙、物物(《孔雀东南飞》) 种种(同上)时  相似文献   

18.
叠音词的运用是《唐风集》一大特色,本文主要梳理了《唐风集》中叠音词的使用情况,对诗中所有的叠音词做了注释,并指出了前人释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上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我看到《尚书》中的“平平左右”在《诗经》中写成了“便蕃左右”,于是突发奇想,觉得汉语中的双声连绵词可能是其叠音词的另一种书写形式,便挖空心思地想道理,千方百计地找佐证,写成了一篇《双声连绵词成因浅探》,有两三千字。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宋词三百首》中的叠音词,进行穷尽式收集、整理、归纳、统计,分析了叠音词的构造形式及意义,并探究了其词性分类,为后人继续研究叠音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